
成都纺织高等职业学校邛崃专业依托学校68年纺织服装教育积淀,深度融合邛崃市“天府粮仓”产业规划与成都纺织产业集群优势,构建了“产教融合+乡村振兴”特色育人体系。该专业群涵盖现代纺织技术、服装设计与工艺、纺织品检验与贸易等核心方向,形成“教学-生产-研发”三位一体培养模式。通过与邛崃市政府共建“纺织服装产业学院”,引入洁雅股份、天府智纺等12家区域龙头企业资源,搭建智能化织造、功能性面料检测等实训平台,实现专业链与产业链精准对接。近三年毕业生留川就业率达92%,其中78%进入纺织服装相关领域,成为推动西南地区纺织产业升级的重要人才供给基地。
一、历史沿革与区域定位
成都纺织高等职业学校前身为1958年创建的成都纺织工业学校,2013年整体迁建至邛崃羊安新城,形成“一校两区”办学格局。邛崃校区重点服务成渝双城经济圈纺织服装产业带,对接邛崃市“绿色智造+文化创意”产业规划,打造集教学、研发、生产于一体的产教融合示范基地。
时间节点 | 重大事件 | 发展阶段 |
---|---|---|
1958-2003 | 部属纺织中专骨干校 | 行业特色办学期 |
2013-2018 | 迁建邛崃新校区 | 产教融合探索期 |
2019-至今 | 入选“双高计划”建设单位 | 数字化转型升级期 |
二、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
邛崃校区现设纺织类专业集群,包含现代纺织技术、针织技术与针织服装、丝绸工艺等7个专业方向。课程体系采用“平台+模块”架构,基础课程占比40%,专业核心课程占比35%,实践课程占比25%。
专业方向 | 核心课程 | 职业证书 |
---|---|---|
现代纺织技术 | 新型纺纱技术、机织工艺与设备 | 纺织面料设计师 |
服装设计与工艺 | 立体裁剪、智能缝制技术 | 服装制版师 |
纺织品检验与贸易 | 纺织材料检测、外贸跟单实务 | 纺织品检验员 |
三、师资队伍与教研实力
邛崃校区现有专任教师126人,其中高级职称占比38%,“双师型”教师占比82%。组建“纺织材料创新团队”“智能服装设计团队”等4个省级教学团队,近五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
师资类型 | 人数 | 占比 |
---|---|---|
教授/副教授 | 48 | 38% |
企业兼职教师 | 35 | 28% |
博士/硕士 | 93 | 74% |
四、教学资源与实训条件
校区建有纺织智能制造实训中心、服装数字化生产实训基地等8大实训平台,设备总值达1.2亿元。其中,智能织造车间配备日本津田驹喷气织机32台,服装CAD实验室配置法国力克自动裁床系统。
- 实训基地面积:2.3万平方米
- 校企合作项目:与洁雅股份共建“医用纺织联合实验室”
- 专利成果转化:近三年转化实用新型专利27项
五、就业质量与产业服务
2022届邛崃校区毕业生对口就业率达89%,主要服务于四川意龙、丹姿纺织等本地企业。通过“订单班”培养模式,为天府现代种业园配套企业输送技术骨干126人。
就业方向 | 占比 | 典型岗位 |
---|---|---|
纺织生产管理 | 35% | 工艺工程师、车间主管 |
服装设计研发 | 28% | 主设计师、版型师 |
质量检测与贸易 | 22% | 质检主管、外贸专员 |
六、产教融合创新机制
构建“政-校-行-企”四方联动机制,与邛崃市经信局共建纺织产业人才数据库,联合制定《智能化纺织技术人才培养标准》。推行“季节对调”教学模式,企业旺季学生顶岗实习,淡季返校理论学习。
- 产教融合项目:参与制定《四川省纺织行业职业技能标准》
- 技术服务平台:年承接企业检测服务2000余批次
- 培训规模:年开展职工技能提升培训3000人次
七、学生发展与社会竞赛
近三年学生获全国纺织类技能大赛奖项46项,其中智能织造技术赛项连续两年获团体一等奖。2022年“蜀锦纹样数字化设计”项目斩获“互联网+”省赛金奖。
竞赛类别 | 获奖数量 | 最高奖项 |
---|---|---|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 | 15 | 二等奖 |
四川省纺织技能竞赛 | 31 | 一等奖 |
创新创业大赛 | 10 | 银奖 |
八、社会影响与辐射效应
作为西南地区唯一纺织类高职校区,牵头成立“成渝纺织服装职教联盟”,开发《西部民族服饰数字化保护》等特色项目。年均接待行业调研团组20余次,形成“前校后厂”模式被《中国教育报》专题报道。
- 行业标准制定:参与修订《棉印染布合格品判定》等3项国标
- 国际交流:与泰国清迈大学共建“天然染料研究中心”
- 扶贫成效:为凉山州培训彝绣技艺人才400余人次
通过深度融入区域产业发展脉络,成都纺织高等职业学校邛崃专业构建了“教学实践-技术研发-产业服务”生态闭环。其“双主体育人”模式有效破解传统职业教育与产业脱节难题,特别是在民族纺织技艺传承、智能化生产技术应用等领域形成显著特色。随着“技能四川”战略推进,该专业将持续发挥人才培养枢纽作用,为西部纺织产业转型升级注入持久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