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都核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是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的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院校,由中国核工业集团全额出资建设,隶属于中国核工业技能人才中心。学院立足核工业发展需求,以“核”为特色,构建了涵盖核工程、机电、信息、经济管理等多领域的专业体系,形成“核能+”人才培养模式。作为国家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学院深度融入国家核工业战略布局,与中核集团、中广核等龙头企业建立产教融合机制,毕业生在核电、核技术应用等领域就业率持续保持在95%以上。
一、历史沿革与办学定位
学院前身为1996年成立的核工业成都机电学校,2014年升格为高职院校,2019年被确定为国防科技工业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办学定位聚焦“服务核工业、面向新能源、辐射区域经济”,形成“双核(核技术、新能源)驱动、三链(产业链、教育链、人才链)融合”的发展格局。
关键指标 | 数据 |
---|---|
建校时间 | 1996年 |
高职院校批准时间 | 2014年 |
国防科技工业实训基地认定时间 | 2019年 |
隶属单位 | 中国核工业技能人才中心 |
二、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
学院构建“核能技术+智能装备”专业集群,开设核反应堆工程技术、放射性检测与防护等特色专业。核心课程包括《核电站系统运行》《核辐射测量技术》等,实践课程占比超60%。
类别 | 代表专业 | 核心课程 |
---|---|---|
核能技术类 | 核反应堆工程技术 | 核电站热工水力、核岛设备维护 |
智能装备类 | 核电设备智能制造 | 数控加工编程、智能检测技术 |
辐射防护类 | 放射性检测与防护 | 辐射剂量监测、核应急响应 |
三、师资队伍与教学资源
现有教职工380人,其中高级职称占比35%,“双师型”教师达82%。建有核电厂模拟实训中心、辐射监测实训室等12类实训场所,设备总值超1.2亿元。
类型 | 数量 | 认证情况 |
---|---|---|
校内实训基地 | 12个 | 含2个国家级实训中心 |
校外实习基地 | 45家 | 覆盖中核集团70%成员单位 |
职业资格考点 | 8个 | 含民用核安全设备焊工资格认证 |
四、就业质量与行业认可
近三年毕业生进入核电系统比例达68%,中核集团、中广核等央企录用占比超75%。2022年用人单位满意度达96.3%,薪酬水平高于四川省高职院校均值23%。
指标 | 2022届数据 | 2023届数据 |
---|---|---|
总体就业率 | 97.8% | 98.5% |
核电系统就业占比 | 68% | 71% |
对口就业率 | 89% | 92% |
五、科研与社会服务
近五年承担省部级课题14项,横向技术服务项目67项,到账经费超4500万元。建成“核技术应用协同创新中心”,为行业企业提供技术培训年均超万人次。
项目类型 | 数量 | 代表性成果 |
---|---|---|
省部级课题 | 14项 | 核电站乏燃料处理技术研究 |
企业委托项目 | 67项 | 核级焊工工艺优化方案 |
专利授权 | 38件 | 含7项核设备检测发明专利 |
六、国际合作与交流
与法国格勒诺布尔理工学院共建“核工程双元制”项目,选派骨干教师赴国际原子能机构培训。开发ITER计划配套课程模块,承接“一带一路”核能人才订单培养。
七、学生发展与竞赛成绩
近三年获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奖项27项,其中核能类赛项一等奖4项。2023年“挑战杯”红色专项赛中,核电装备创新团队获全国特等奖。
八、发展挑战与未来规划
当前面临核专业招生规模受限、新兴技术课程更新滞后等问题。“十四五”期间将投入2.3亿元建设虚拟仿真实训中心,计划新增智能核能技术专业群,目标建成国家级核工业职业教育高地。
学院通过深化“政企校”三方协同,构建了特色鲜明的核工业人才培养体系。其“专业链对接产业链”的办学实践,为行业输送了大量技术技能人才,但在数字化转型和国际化标准对接方面仍需持续突破。未来需加强氢能、核医疗等新兴领域专业布局,进一步提升服务国家战略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