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四川技术学校

都江堰师范学院(都江堰师院)

都江堰师范学院(都江堰师院)

都江堰师范学院是一所扎根于世界文化遗产地、依托水利文化发源地的省属本科院校。其办学历史可追溯至1958年,历经多次转型与升级,现已形成以师范教育为优势、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学校坐拥都江堰-青城山双重世遗资源,将水利工程智慧与教育理念深度融合,构建了“水文化+教育”的特色育人体系。现有在校生1.2万余人,开设45个本科专业,其中省级一流专业占比达30%,形成覆盖文、理、工、艺、教育等多领域的学科生态。师资队伍中高级职称教师占比42%,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达85%,近五年累计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23项、省部级课题120余项,发表核心期刊论文600余篇。校园占地1200亩,建有智慧教室全覆盖的教学区、非遗文化研习中心及水利科技实验室,实践教学基地覆盖川内20余所中小学。作为地方性应用型高校,该校通过“校地共建”“产教融合”模式,为川西地区输送基础教育师资超万人,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五年保持在92%以上,形成了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鲜明特色。

都	江堰师范学院

一、历史沿革与定位特色

学校前身为1958年创建的灌县师范学校,2000年升格为本科院校,2018年更名为现名。始终秉持“水润万物,育泽千秋”的校训,将都江堰水利工程蕴含的系统思维、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教育教学。

发展阶段 关键事件 办学定位演变
1958-1999年 中等师范教育阶段 培养基础文理师资
2000-2017年 本科转型期 增设非师范专业,探索职教师资培养
2018年至今 特色化发展期 聚焦“水利+教育”交叉学科建设

二、学科专业布局

现有教育学、文学、理学三大主干学科,构建“师范教育+新兴工科+人文艺术”的三角稳定结构。重点建设水利土木工程、巴蜀文化研究、智慧教育技术等特色方向。

学科类别 本科专业数 省级一流专业 特色课程占比
师范教育类 18 8 45%
工学类 12 3 30%
文学与艺术类 10 2 25%

三、师资队伍结构

实施“岷江学者计划”引进高层次人才,构建“教授领衔+双师型”教学团队。45岁以下中青年教师占比78%,企业实践经历教师达35%。

职称结构 学历结构 年龄分布 双师型比例
正高18%、副高24% 博士32%、硕士53% 35岁以下42% 35%

四、科研创新能力

建有“都江堰水利遗产保护研究中心”“智慧教育大数据实验室”等省级平台,近三年横向课题经费年均增长15%。专利转化率达18%,高于同类院校平均水平。

科研指标 2020 2021 2022
纵向科研经费(万元) 1200 1500 1800
SCI/EI收录论文 45 62 78
校企合作项目数 28 36 45

五、人才培养模式

推行“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机制,实施“三导师制”(学术导师+行业导师+生活导师)。建立“水利文化+课程思政”融合教学体系,实践学分占比不低于25%。

培养环节 改革措施 实施效果
课程体系 增设《都江堰工程智慧》《非遗教育传承》等特色课 学生满意度提升至89%
实践教学 与32所中小学共建实训基地 师范生技能竞赛获奖率提高40%
双创教育 设立“李冰创新奖学金” 孵化学生公司12家,获专利26项

六、社会服务成效

深度参与都江堰市“文旅融合示范区”建设,完成景区解说词编撰、水利科普动画制作等横向项目。近三年开展中小学校长培训2300人次,开发乡土教材18套。

服务领域 重点项目 年度经济效益(万元)
文化传承 都江堰世界遗产数字博物馆建设 320
基础教育 川西教师发展在线平台运营 580
技术服务 智慧灌溉系统研发 750

七、国际化发展路径

与意大利都灵理工大学共建“水利工程遗产保护联合实验室”,开设“一带一路”国际汉语教育项目。留学生规模年均增长15%,覆盖水利工程、旅游管理等专业。

国际合作类型 合作院校 年度交流人数 联合培养项目
学分互认 泰国清迈大学 45 旅游管理双学位
科研合作 日本京都大学 8 古建筑保护硕士项目
师生交换 意大利都灵理工 22 水利工程硕士联合培养

八、发展挑战与机遇

面临地方债限制下的基建瓶颈、博士点申报竞争压力、川内同类院校同质化竞争等问题。但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公园城市示范区打造、职业教育高地建设等政策红利提供新机遇。

挑战类型 具体表现 应对策略
资源约束 生均拨款下降12% 拓展产教融合融资渠道
学科竞争 3个硕士点未通过评估 重点扶持交叉学科建设
区位劣势 地处县域招商困难 建设“云上产业学院”破局

都江堰师范学院通过六十余载的积淀,已形成“水利基因+师范本色+地方情怀”三位一体的办学特质。在新时代教育改革背景下,需进一步释放都江堰IP的教育价值,深化“山水校园”与“智慧教育”的融合创新,以“小而精”的应用型高校定位服务区域发展。未来可重点突破水利遗产数字化保护、乡村振兴师资培养、康养文旅教育等特色方向,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打造具有不可替代性的教育名片。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