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巴中通江师范学校是一所具有深厚历史底蕴和鲜明办学特色的中等师范院校,其发展历程与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紧密相连。学校始建于1932年,历经多次更名与建制调整,始终以培养基层教育人才为核心使命。作为川陕革命老区唯一保留师范称谓的公办学校,其不仅承载着传承百年师范教育的重任,更在新时代职业教育转型中探索出“师范+职教”双轨并行的发展路径。目前,学校形成以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为优势专业,融合艺术、信息技术等新兴学科的办学格局,累计为川陕地区输送数万名基础教育师资,被誉为“大巴山教师摇篮”。在办学定位上,既保留师范教育传统,又积极对接乡村振兴战略需求,通过“校地合作”“订单培养”模式深化产教融合,形成“立足通江、辐射秦巴、服务基层”的办学特色。
一、历史沿革与时代定位
学校前身为1932年创立的“通江县立乡村师范学校”,1950年更名为“川北区通江师范学校”,1976年定现名。2018年整体并入巴中职业技术学院后,保留独立师范校区,形成“一套班子、两块牌子”管理模式。
时间节点 | 重大事件 | 办学性质 |
---|---|---|
1932-1950 | 初创阶段,服务苏区教育重建 | 中等师范学校 |
1978-2000 | 全国重点师范学校建设期 | 省级重点中专 |
2018-至今 | 融入高职院校体系 | 综合型高职校区 |
二、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
现有学前教育、小学教育、计算机应用等6个中职专业,其中师范类专业占比60%。课程体系采用“基础文理+专业技能+艺术素养”三维架构,实行“2.5+0.5”学制(2.5年理论+0.5年实习)。
专业名称 | 核心课程 | 技能证书 |
---|---|---|
学前教育 | 幼儿心理学、五大领域教学法 | 保育员资格证 |
小学教育 | 教材教法、班级管理 | 教师资格证 |
计算机应用 | 图形图像处理、多媒体课件制作 | 计算机操作员证 |
三、师资队伍结构分析
现有专任教师128人,其中高级职称占比35%,双师型教师占比42%。近三年通过“银龄计划”引入退休名师12人,组建“非遗传承+教育教学”跨领域教研团队。
职称类别 | 人数 | 占比 |
---|---|---|
正高级 | 15 | 11.7% |
副高级 | 38 | 29.7% |
中级 | 65 | 50.8% |
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构建“校-政-企-校”四维协同机制,与巴中市教育局签订《定向培养协议》,与32所乡镇小学建立实习基地。推行“三阶递进”培养方案:第1年夯实文化基础,第2年强化专业技能,第3年顶岗实习。
- 实施“名师工作室”制度,聘请一线特级教师担任实践导师
- 开发《红色文化育人》《乡土教育实践》特色校本课程
- 建立“学分银行”制度,允许跨专业选修非遗技艺课程
五、基础设施与教学条件
校园占地面积83亩,建有数字化钢琴室、智能录播教室等实训场所。对比数据显示,生均教学设备值较五年前提升240%,但信息化终端数量仍低于全省中职均值。
指标项 | 2018年 | 2023年 |
---|---|---|
生均图书册数 | 18 | 26 |
实训工位比 | 1:8 | 1:5 |
数字资源量 | 2TB | 12TB |
六、学生发展质量追踪
近三届毕业生教师资格证获取率82%,对口就业率稳定在75%以上。典型就业去向包括乡镇中心校、民办幼儿园及教育培训机构。
年份 | 毕业人数 | 升学比例 | 就业单位类型 |
---|---|---|---|
2021 | 328 | 12% | 公办学校68%、民办机构22% |
2022 | 315 | 15% | 公办学校65%、自主创业15% |
2023 | 296 | 18% | 公办学校62%、升学深造20% |
七、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年均开展教师继续教育培训3000人次,承接“国培计划”项目8个。组建“红烛志愿服务队”深入偏远村小开展送教活动,累计服务时长超5万小时。
- 开发《乡村学校管理实务》《留守儿童心理辅导》等培训课程包
- 与通江县12个乡镇建立“教育扶贫对口支援”关系
- 非遗传承基地年培训民间艺人200余人次
八、发展瓶颈与突破路径
面临生源质量下滑(近五年录取分数线下降42分)、专业同质化竞争加剧、产教融合深度不足等挑战。拟通过以下路径破局:
- 建设“红色文化+师范教育”特色专业群,申报省级非遗传承基地
- 推进“中高职贯通培养”试点,与四川文理学院共建转段立交桥
- 打造“智慧师范”教学平台,开发VR虚拟仿真实训系统
作为革命老区教育振兴的重要支点,通江师范学校在坚守师范本色与适应职教变革间找到平衡点。未来需进一步强化“红色基因+师范特质”双核驱动,通过数字化转型和跨界融合,重塑基层教育人才培养新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