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四川技术学校

巴中职业技术职业学院(巴中职业技术学院)

巴中职业技术职业学院(巴中职业技术学院)

巴中职业技术学院是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的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院校,位于川陕革命老区核心城市巴中市。作为秦巴山区职业教育的重要载体,该学院立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形成了以现代农业、康养护理、电子信息、旅游服务为主的专业集群,累计为地方输送技术技能人才超万名。学院依托巴中“三区同建”战略优势,构建了“政校行企”四方联动的产教融合体系,在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红色文化传承等方面具有显著特色。然而,受限于地理位置与经济基础,其在高端产业对接、师资结构优化等方面仍面临挑战,需进一步突破区域限制,提升服务能级。

巴	中职业技术职业学院

一、历史沿革与办学定位

学院始建于2013年,由巴中市人民政府主办,初始定位为“服务秦巴山区脱贫攻坚的职业技能型高校”。2018年通过教育部备案审核,正式纳入高职序列。办学层次以专科教育为主,兼顾继续教育与社会培训,形成“学历教育+职业培训”双轮驱动模式。

年份 重大事件 办学规模
2013-2017 筹建阶段,开设农业技术等5个中职专业 在校生800人
2018-2020 升格高职后新增护理、电子商务等8个专业 在校生突破3000人
2021-2023 建设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校,立项智能养老等3个新专业 在校生达5200人

二、专业布局与产业契合度

学院重点围绕巴中“文旅康养、农产品加工、新能源”三大产业集群设置专业。其中,现代农业技术专业群覆盖秦巴山区特色种植养殖领域,护理(康养方向)专业对接川东北医养需求,大数据与会计专业服务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

专业群 核心专业 合作企业 就业对口率
现代农业技术 园艺技术、畜牧兽医 巴中神农科技有限公司、通江银耳集团 82%
康养护理 护理、康复治疗技术 巴中市中医院、光雾山疗养中心 78%
信息技术 大数据与会计、物联网应用 巴中数字经济产业园、京东云仓 65%

三、师资队伍建设现状

截至2023年,学院拥有专任教师286人,其中高级职称占比32%,硕士以上学历教师达68%。通过“校地双聘”计划引进行业专家24人,但存在青年教师实践能力薄弱、专业带头人年龄断层问题。

类别 人数 占比 企业经历教师
专任教师 286 100% 45%
副高以上职称 92 32%
双师型教师 158 55%

四、教学基础设施配置

校园占地520亩,建有现代农业实训中心、智慧康养实训楼等12个校内实训基地。实训设备总值达8600万元,其中财政专项投入占63%。与通江县共建的“红色文化VR实训室”为省内首创。

设施类型 数量 面积 设备价值
实训中心 12处 2.3万㎡ 5800万元
校外实训基地 45家
图书资源 纸质书38万册

五、学生规模与生源结构

近三年招生人数年均增长12%,2023年报到率达91%。生源以川东北地区为主,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占比连续五年超35%。毕业生留川就业比例达89%,其中72%留在巴中及周边市州。

年份 招生数 贫困生比例 就业去向
2021 1820人 38% 本地75%
2022 2015人 36% 本地71%
2023 2230人 35% 本地72%

六、产教融合实践路径

学院创新“三阶递进”培养模式:一年级认知实习融入课程,二年级跟岗实训对接产业,三年级顶岗实习实现就业直通。与巴中经开区共建“秦巴工匠学院”,开展“订单班”培养,近两年为企业定制输送技术人才476人。

  • 共建产业学院:与好彩头食品共建“绿色食品学院”
  • 技术研发合作:参与“通江银耳智能化种植”项目
  • 社会培训:年培训新型职业农民超2000人次

七、社会服务效能分析

近五年累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1.2万人次,助力3200余名贫困人口实现就业。承接市县两级农业部门“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定向培养基层农技员687人。开发的《秦巴山区特色种植技术》课程被纳入全省乡村振兴培训资源库。

服务项目 年度人次 受益群体 经济效益
职业培训 2400人/年 农村转移劳动力 带动就业1500人/年
技术帮扶 80村次 贫困村集体经济 增收超3000万元
文化传承 非遗技艺传习 孵化文创企业7家

八、发展瓶颈与突破方向

当前制约因素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高端产业专业匹配度不足,人工智能、新能源等新兴领域尚未形成有效布局;二是产教融合深度不够,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持续性机制待完善;三是科研反哺教学能力较弱,近三年横向课题到账经费仅180万元。建议通过“引企入教”强化实训课程开发,建设跨区域职教联盟共享资源,并重点培育现代农业技术创新团队。

作为革命老区唯一的市属高职院校,巴中职业技术学院在服务区域发展战略中展现出独特价值。其“扎根山区、校地共生”的办学实践,为同类院校提供了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地方高职发展样本。未来需在专业数字化改造、混合所有制改革等方面寻求突破,切实增强服务国家“十四五”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支撑能力。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