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四川技术学校

通江县卫生中等职业学校(通江卫校)

通江县卫生中等职业学校(通江卫校)

通江县卫生中等职业学校是川东北地区培养基层医疗人才的重要基地,依托通江县红色文化资源与巴中市医疗卫生产业需求,形成以护理、药剂为核心,康复技术为特色的专业体系。学校通过“校院合作”模式建立实训基地,近三年毕业生本地就业率达78%,在川陕革命老区基层医疗体系中发挥支柱作用。然而,师资结构老龄化、实训设备更新滞后等问题仍制约其发展,需在产教融合深度和数字化教学方面寻求突破。

通	江县卫生中等职业学校

一、学校概况与定位

通江县卫生中等职业学校创建于1985年,前身为通江县医学职业中学,2012年经省教育厅批准更名为现名。作为秦巴山区唯一卫生类中职学校,承担着为基层医疗机构输送护理、药剂等专业人才的任务。校园占地6.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2万平方米,设有基础医学、临床护理、药学三大实训中心,配备模拟病房、GMP制药实验室等教学设施。

学校定位为“基层医疗人才摇篮”,重点服务川东北县域以下医疗卫生机构。通过“订单式培养”与巴中市中心医院、通江县人民医院等建立长期合作,形成“1年理论+1年实训+1年顶岗实习”的培养模式。

二、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

专业名称核心课程职业资格证书对口岗位
护理基础护理学、内科护理、外科护理护士执业资格证临床护理、社区护理
药剂药物化学、药理学、调剂技术药师职称证医院药房、药品零售
康复技术运动疗法、作业治疗、中医康复康复治疗士证康复中心、疗养院

课程体系采用“宽基础+活模块”结构,前两年完成医学基础课程,第三年根据岗位需求分流为医院护理、社区康复等方向。2023年新增老年护理方向,引入日本介护培训标准。

三、师资队伍现状

类别人数占比备注
专任教师8965%硕士以上学历23人
兼职教师3223%来自合作医院主治医师
双师型教师5842%持有执业资格或技师证

师资年龄结构呈现“哑铃型”,45岁以上教师占比48%,35岁以下青年教师仅占27%。近年通过“医学高校轮训计划”选派骨干教师到四川护理职业学院进修,但高级职称教师比例仍低于全省中职校平均水平。

四、教学设施对比

项目通江卫校省内同类院校平均差距分析
实训设备值(万元)8601230缺口37%
生均图书量(册)2835缺7册/生
数字资源库(个)38缺少虚拟仿真系统

学校虽建有标准化护理实训室,但医疗设备更新周期长达5-7年,与三级医院现役设备存在代差。2022年引进的智能静脉穿刺模型尚未普及到所有班级。

五、就业质量分析

指标2021届2022届2023届
初次就业率81%83%85%
对口就业率68%72%75%
留省就业率92%93%94%

毕业生主要流向县级以下医疗机构,其中乡镇卫生院占比58%。2023年新增养老机构就业渠道,但三级医院录用比例不足5%,反映高端岗位竞争力待提升。

六、社会服务能力

学校年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3000人次,涵盖乡村医生培训、养老护理员认证等项目。与通江县疾控中心合作建立“传染病防控培训中心”,疫情期间承担全县基层医护人员防护培训。

  • 技术帮扶:派出教师参与乡镇卫生院等级评审指导
  • 社区服务:组织学生开展居民健康档案核查志愿活动
  • 科研转化:开发《巴山中草药识别》校本教材

七、发展瓶颈与挑战

当前面临三大矛盾:一是传统教学模式与临床实践需求的脱节,二是县域财政投入与设备更新的资金压力,三是新生代学生职业认同感下降。特别是随着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加速,学校需从单纯技能培训向复合型人才培养转型。

八、未来发展方向

规划建设“智慧医教”平台,引入VR虚拟手术系统;深化与四川大学华西护理学院的“3+2”分段培养;申报省级高水平中职学校建设项目。重点打造老年护理、中医康复两个特色专业群,力争五年内实现省级教学成果奖零的突破。

通江县卫生中等职业学校在基层医疗人才培养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地域优势,其“扎根老区、服务基层”的办学特色值得肯定。要突破发展瓶颈,需在数字化转型、产教融合机制创新、师资结构优化等方面持续发力,方能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更好发挥教育支撑作用。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