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龙溪四川旅游学院是依托四川省丰富的文旅资源与黄龙溪古镇文化底蕴建立的产学研一体化高等教育机构。作为全国首个以“古镇文旅教育”为核心方向的本科院校,其办学定位聚焦于培养复合型文旅人才,构建了“非遗传承+现代管理+创新创业”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校区选址于黄龙溪古镇核心区,占地面积约1200亩,建筑风格融合川西民居与现代教育空间设计,形成“校在镇中,镇在校里”的独特格局。
学院现有旅游管理、酒店管理、文化遗产保护等6个本科专业,以及导游、烹饪工艺等8个专科方向,在校生规模突破1.2万人。师资队伍中,具有行业实践背景的“双师型”教师占比达65%,并与峨眉山、青城山等30余家4A级以上景区建立深度合作关系。近年来,学院通过“非遗工坊进校园”“景区实训替代课堂”等创新模式,使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三年保持在98%以上,成为西南地区文旅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一、地理区位与硬件设施
校区位于黄龙溪古镇东南侧,距成都市区40公里,紧邻成自泸高速出口,交通网络覆盖高铁、快速路及水运码头。校园建筑采用“院落式”布局,保留传统青瓦坡屋顶元素,同时配备智慧教室、虚拟仿真实验室等现代化教学空间。
类别 | 数据指标 | 详情说明 |
---|---|---|
占地面积 | 1200亩 | 含古镇文化体验区、教学实训区、生态运动区三大功能板块 |
建筑面积 | 32万㎡ | 其中仿古建筑群占40%,现代教学设施占60% |
实训基地 | 23处 | 涵盖茶艺馆、蜀绣工坊、川菜厨房等非遗传承场景 |
二、学科专业建设
学院构建“文旅+”学科集群,重点发展旅游管理、文化遗产保护两大核心专业,形成“本科-专科-继续教育”多层次培养体系。通过引入ISO Tourism Quality标准,建立课程动态调整机制。
专业类别 | 本科专业 | 专科专业 | 特色方向 |
---|---|---|---|
管理学科 | 旅游管理、酒店管理 | 导游、景区运营 | 智慧旅游、危机管理 |
文化学科 | 文化遗产保护 | 烹饪工艺 | 非遗数字化、传统技艺创新 |
交叉学科 | 会展经济与管理 | 民宿管理 | 乡村振兴、文创开发 |
三、师资结构优化
实施“双百计划”引聘行业专家,建立“理论导师+实践导师”双轨制。高级职称教师占比42%,拥有海外研修经历者达35%,形成“学术型+技能型”互补结构。
师资类型 | 人数 | 占比 | 代表成果 |
---|---|---|---|
双师型教师 | 286人 | 63% | 主持省级精品课程7门 |
企业兼职导师 | 152人 | 36% | 来自华侨城、携程等头部企业 |
博士学历教师 | 124人 | 29% | 发表CSSCI论文年均40篇 |
四、产教融合实践
创新“三阶递进”实训模式:一年级认知实习、二年级跟岗实训、三年级顶岗创业。与黄龙溪景区管委会共建“古镇运维中心”,承接真实项目23个,创造经济效益超800万元。
五、非遗传承创新
设立蜀绣、竹编、川剧变脸等12个非遗大师工作室,开发“非遗+旅游”课程包。学生作品在2023年国际旅交会上实现销售额破百万,获评“四川省非遗传承先进集体”。
六、科研与社会服务
近三年承担省部级课题47项,发布《古镇旅游可持续发展白皮书》等行业报告。为地方政府提供决策咨询60余次,主导编制《川西民宿评级标准》等3项地方规范。
七、国际化发展路径
与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日本立命馆大学建立交换生项目,开发“双语导游”“国际会展”等特色方向。年均接待海外研学团组20余个,外籍教师占比提升至15%。
八、就业质量分析
2023届毕业生进入世界500强文旅企业比例达18%,自主创业率24%。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显示,“职业素养”“实操能力”两项指标位列全省同类院校前茅。
通过多维度的战略布局,黄龙溪四川旅游学院已形成“古镇基因+现代教育”的特色发展模式。未来需在数字文旅技术研发、跨学科平台建设等方面持续突破,进一步强化产教融合的示范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