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长宁职高廖景萱作为职业教育领域的代表性人物,其个人成长轨迹、教学实践成果及社会影响力形成了多维度的示范效应。她以“产教融合、技能立身”为核心理念,通过创新教学模式和深度校企合作,显著提升了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其主导的“双师型”教师培养体系、模块化课程改革及技能竞赛机制,不仅推动了学校教学质量跃升,更成为区域职业教育改革的标杆案例。在乡村振兴与产业升级背景下,廖景萱通过精准对接地方经济需求,构建了“招生-培养-就业”全链条生态,为县域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
一、个人背景与成长经历
廖景萱出生于四川省宜宾市长宁县普通农村家庭,2010年毕业于四川某师范院校后,通过公开招考进入长宁职高任教。其早期职业经历以基础学科教学为主,2015年担任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负责人后,逐步展露教育管理才能。通过持续学习(2018年取得职业教育学硕士学位)与实践探索,形成“技能导向、项目驱动”的教学特色,2020年升任副校长并分管教学改革工作。
时间节点 | 职务变动 | 核心举措 |
---|---|---|
2010-2015 | 普通教师 | 开发校本实训教材 |
2015-2020 | 专业负责人 | 建立企业导师库 |
2020-至今 | 副校长 | 推行学分银行制度 |
二、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创新
廖景萱提出“三阶递进”人才培养模型:基础技能夯实(1年级)→专项能力提升(2年级)→综合职业素养锻造(3年级)。实践中引入“项目包”制教学,将企业真实生产任务拆解为教学模块,配套开发VR虚拟仿真实训系统。其主导的“岗位轮训+师徒制”模式,使学生岗位适应期缩短至平均15天。
创新维度 | 传统模式 | 改革措施 |
---|---|---|
课程结构 | 学科分段式 | 项目贯穿式 |
评价方式 | 考试为主 | 过程性考核 |
师资配置 | 单一校内教师 | 校企双导师 |
三、教学成果与学生发展
近五年该校学生获省级以上技能大赛奖项47项,其中廖景萱指导的新能源汽车维修项目组连续三年包揽省赛一等奖。2022届毕业生对口就业率达92%,合作企业满意度超行业均值15个百分点。其创立的“技能大师工作室”累计培养高级工236人,带动区域技能人才结构优化。
指标类型 | 全省中职均值 | 长宁职高数据 |
---|---|---|
技能证书获取率 | 78% | 94% |
企业订单班覆盖率 | 62% | 85% |
创业率 | 3.1% | 8.7% |
四、社会活动与公益贡献
廖景萱牵头组建“蜀匠下乡”志愿服务队,累计开展技术培训246场,覆盖乡镇劳动力1.2万人次。其推动的“校-村”结对帮扶模式,助力17个贫困村建立特色种养基地。2021年发起“技能扶贫·春蕾计划”,资助32名女童接受免费职业技能教育。
五、行业影响与荣誉体系
作为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评审专家库成员,廖景萱参与制定3项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其主持的《县域职教中心服务乡村振兴路径研究》获四川省教学成果特等奖。个人荣获“全国优秀教师”“四川省五一劳动奖章”等称号,并入选教育部“新时代职业学校名师培养计划”。
六、挑战与应对策略
面对县域职校普遍存在的生源质量下滑、师资流失等问题,廖景萱构建“三维支撑”体系:通过“专业群+产业学院”稳定生源规模,实施“职称晋升+股权激励”留住骨干教师,开发“微认证”课程解决企业技术迭代快与教学滞后的矛盾。2023年教师流失率同比下降4.2个百分点。
七、未来发展规划
根据《长宁职高“十四五”发展规划》,学校将重点建设智能网联汽车、康养护理等5个新兴专业群,计划投入800万元打造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廖景萱团队正研发“职业能力画像系统”,拟通过大数据分析实现精准人才培养,目标到2025年建成国家级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
八、多维数据对比分析
通过横向对比川南地区同类院校、纵向分析本校五年发展数据,可清晰呈现廖景萱改革措施的成效差异。
对比维度 | 2018年 | 2023年 | 区域均值 |
---|---|---|---|
生均设备值(元) | 3200 | 8500 | 5600 |
企业参与课程比例(%) | 21 | 68 | 43 |
毕业生起薪(元) | 2800 | 4300 | 3600 |
上述数据表明,长宁职高在廖景萱推动下,关键指标增速显著超越区域平均水平,尤其在产教融合深度和企业资源整合方面形成明显优势。其“需求导向型”改革模式为县域职教突围提供了可操作的范式,但可持续发展仍面临高端设备维护、跨区域校企合作机制建设等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