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四川技术学校

成都市中和职中新校区(成都中和职中新校)

成都市中和职中新校区(成都中和职中新校)

成都市中和职业中学新校区作为天府新区重点教育项目,承载着职业教育革新与区域产业升级的双重使命。校区规划占地12.6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8.4万平方米,总投资约6.2亿元,定位为“智慧化、生态型、产教融合”的现代化职业学校。新校区打破传统职校布局,采用“教学-实训-生活”三位一体功能分区,配备智能制造、数字文创、智慧建筑等三大省级示范性实训基地,同时首创“职普融通实验班”,实现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课程互通。通过引入企业真实生产场景、搭建产学研协同平台,校区已与京东方、腾讯等37家龙头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形成“教室即车间、教师即技师”的育人模式。其建设不仅填补了天府新区高端职业教育空白,更通过“学历证书+X技能认证”体系重构,为区域输送复合型技术人才提供支撑,成为西南地区职业教育改革的标杆性项目。

成	都市中和职中新校区

一、区位优势与交通配套

新校区选址于天府中央商务区南侧,毗邻成都科学城与天府文创城,形成“教育-科技-产业”三角联动格局。

对比维度 中和职中新校区 传统职校(均值) 天府新区其他学校
地理坐标 天府中央法务区核心区 城市边缘地带 兴隆湖科学城周边
轨道交通 地铁1号线直达/6号线换乘 平均2公里以上接驳 公交专线为主
产业关联度 3公里内聚集8大产业园区 5公里内产业匹配率<40% 科研转化基地为主

二、智慧校园建设标准

校区构建“云-边-端”三级数字化架构,部署教育专网与工业互联网双通道,实现教学场景全域感知。

系统模块 技术配置 应用场景 覆盖率
智能教学 AI课堂分析+VR实训 动态调整教学策略 100%教室覆盖
能源管理 光伏建筑一体化+储能 能耗实时监测优化 85%区域智能化
安防体系 人脸识别+电子围栏 异常行为预警 全域无死角

三、专业集群与产业适配度

聚焦“数字经济+智能制造”双主线,构建动态调整的专业体系,与区域产业链形成强耦合。

专业群 核心课程 合作企业 人才缺口(2023)
智能网联汽车 自动驾驶算法/车路协同 龙泉一汽/华为车BU 2.3万人/年
工业互联网 工业大数据分析/数字孪生 西门子/阿里云 1.8万人/年
数字媒体技术 虚拟影视制作/游戏引擎 腾讯互娱/完美世界 1.5万人/年

四、产教融合创新模式

建立“厂校双元”育人机制,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全周期,形成利益共享共同体。

  • 设备共享:企业捐赠价值2.4亿元生产设备,占实训设备总量68%
  • 师资共建:企业工程师占兼职教师比例达45%,实施“双导师制”
  • 课程开发:联合制定岗位能力标准12项,开发定制化教材27本
  • 就业直通:订单班毕业生留川就业率92%,对口岗位匹配度81%

五、职普融通实验体系

突破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壁垒,建立学分互认、资源互通的新型培养机制。

融通方向 实施路径 参与规模 升学效果
普转职通道 高二分流+技能强化 每年120-150人 本科上线率78%
职转普路径 文化课提升+证书置换 每年80-100人 单招本科录取率65%
课程互选 跨校选修+学分累积 累计3200人次 技能证书获取率91%

六、绿色低碳校园实践

践行“零碳校园”理念,通过技术创新与行为引导构建生态育人环境。

节能措施 技术参数 年度效益 碳排放强度
光伏建筑一体化 屋顶+立面发电面积3.2万㎡ 年发电380万度 较国标降低42%
海绵城市系统 透水铺装率85%+雨水花园 年节水1.2万吨 径流控制率78%
智慧能源管理 AI算法优化设备运行 能耗下降23% 单位面积能耗0.08tce/㎡

七、学生发展支持体系

构建“学业-职业-生涯”三维成长支架,形成个性化发展路径。

  • 升学渠道:中高职贯通培养比例提升至65%,本科升学路径增加至7条
  • 创业扶持:设立500万元创业基金,孵化学生项目47个,注册公司19家
  • :与德国F+U学院共建“双元制”班,年输送留学生30-50人

成	都市中和职中新校区

作为天府新区人才供给核心基地,形成“教育-产业-城市”良性循环。

成都市中和职中新校区通过空间重构、资源重组、模式重建,实现了职业教育从“技能培训”向“价值创造”的跨越式发展。其“产教融合生态圈”不仅重塑了区域人才供给结构,更通过职普融通机制为教育公平提供了创新样本。随着“教育+产业”双轮驱动战略的深化,校区将加速天府新区“公园城市+科创高地”建设进程,为成渝双城经济圈输送具备全球竞争力的技术技能人才。这种以需求为导向、以创新为内核的职教新模式,正在书写中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评估维度 直接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