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汽车职业技术学院陈广斌作为该校核心管理层成员之一,其职业履历与学院发展紧密关联。公开信息显示,陈广斌长期深耕汽车职业教育领域,兼具教学实践与行政管理双重经验,主导多项省级重点教改项目并推动产教融合创新。其任职期间,学院在专业建设、技能竞赛、校企合作等方面取得显著突破,个人曾获评"四川省职业教育先进个人"等荣誉。
一、个人背景与职业履历
陈广斌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车辆工程专业,拥有工学硕士学位,具备高级工程师职称。2008年进入四川汽车职业技术学院后,历任汽车工程系副主任、教务处处长等职,2016年起担任学院副院长,主管教学与产学研工作。其职业发展路径呈现"专业技术—教学管理—行政决策"的递进特征,形成"理论+实践+管理"的复合型能力结构。
时间阶段 | 职务变迁 | 核心职责 |
---|---|---|
2008-2012年 | 汽车工程系副主任 | 课程体系优化、实训基地建设 |
2013-2016年 | 教务处处长 | 教学质量监控、省级精品课申报 |
2017年至今 | 副院长 | 产教融合项目、校企合作框架制定 |
二、教学改革实施成效
陈广斌主导的"模块化+项目化"课程改革覆盖12个汽车类专业,开发校企共育课程28门。通过引入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构建"基础技能—专项技术—综合应用"三级实训体系,使学生岗位适应周期缩短40%。其团队开发的《新能源汽车故障诊断》课程获评国家级在线精品课程。
改革维度 | 实施措施 | 量化成果 |
---|---|---|
课程结构 | 打破传统学科体系,按岗位能力重组模块 | 专业课程压缩30%,实践课时占比达65% |
教学载体 | 建设虚拟仿真实训中心、企业案例库 | 累计开发虚拟实训项目56个,案例库年更新量超200例 |
评价体系 | 推行"过程考核+技能认证"多元评价 | 毕业生双证获取率从78%提升至94% |
三、科研创新能力建设
在陈广斌推动下,学院建立"校企研"三位一体科研机制,近五年横向课题经费年均增长25%。其牵头组建的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研发团队,攻克动力电池热管理等关键技术3项,授权发明专利14件。主导制定的《新能源汽车维修技术标准》已被省内42家一类维修企业采用。
科研指标 | 2018年数据 | 2023年数据 |
---|---|---|
纵向课题立项 | 8项(省部级) | 21项(含国家级2项) |
技术成果转化 | 6项/年 | 18项/年 |
科研平台建设 | 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 | 新增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1个 |
四、产教融合推进策略
陈广斌创新提出"三阶递进"产教融合模式:一年级认知实习、二年级跟岗实训、三年级顶岗培养。与一汽丰田、吉利集团等企业共建订单班23个,定制化培养技术人才1865人。推动成立"成渝汽车职教联盟",吸纳成员单位67家,开发共享型教学资源库12个。
五、技能竞赛培育体系
构建"校赛—省赛—国赛"三级竞赛培育机制,实行"双导师制"(企业技师+学校教师)。近三届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指导学生获汽车类赛项一等奖5项,其中2022年"新能源汽车技术与服务"赛项实现四川省在该赛事金牌零的突破。竞赛成果转化为核心课程案例32个,反哺教学效果显著。
六、师资队伍建设举措
实施"双师素质提升计划",建立教师企业实践学分制,要求专业教师每五年累计赴企业实践超6个月。引进企业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师89人,组建"技术大师工作室"3个。其主导的教师教学能力比赛培训体系,使学院教师获省级教学能力比赛奖项数量从年均3项提升至14项。
七、国际化教育探索
牵头开发中德、中韩国际合作课程包6套,选派骨干教师赴德国戴姆勒集团培训47人次。与马来西亚理工大学共建"汽车智能制造海外教学点",输出专业标准5项,接收国际留学生规模年均增长35%。主持开发的《汽车智能制造技术》双语慕课被纳入"一带一路"职业教育资源平台。
八、社会服务贡献度
主导开展"汽车产业工匠培养计划",为省内企业定制培训方案127个,年培训量超1.2万人次。其团队研发的"商用车智能诊断系统"被15家维修企业采用,创造直接经济效益逾3000万元。疫情期间牵头搭建"汽车技术云服务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远程技术支持2300余次。
通过多维度分析可见,陈广斌的职业轨迹与四川汽车职业技术学院发展高度契合,其在教学改革、产教融合、技术创新等领域的实践,显著提升了学校的区域影响力和行业认可度。其主导构建的"岗课融通"培养体系和"产学研用"一体化机制,为高职院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可借鉴范式。随着汽车产业向智能化、新能源化转型,其推动的专业群动态调整机制和国际化教育资源建设,将助力学校在职业教育赛道上持续保持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