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四川技术学校

四川都江堰第二卫校(川都江堰二卫校)

四川都江堰第二卫校(川都江堰二卫校)

四川都江堰第二卫校作为西南地区医疗卫生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依托世界文化遗产地都江堰的地理优势与深厚的医学教育传统,形成了以护理、康复技术为特色的中等医学教育体系。学校始建于1958年,历经多次改制与扩建,现已发展成为集学历教育、职业培训、技能鉴定于一体的综合性卫生学校。其核心优势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紧密对接川西地区基层医疗需求,构建了"理论+实训+临床"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二是拥有省内领先的医学实训中心,配备智能化模拟病房、急救实训室等高端教学设施;三是与四川省人民医院、华西医院等三甲医院建立深度合作,实习就业率连续五年保持在98%以上。然而,在办学规模扩张与教学质量平衡、师资结构优化等方面仍面临挑战。

四	川都江堰第二卫校

一、历史沿革与办学定位

学校前身为四川省水利厅职工医院附属卫生学校,2002年划归阿坝州人民政府管理并更名为现名。现有全日制在校生2300余人,开设护理、药剂、中医康复保健等6个专业,其中护理专业为省级重点建设专业。

时间节点重大事件发展成果
1958-1998水利系统定向培养阶段累计输送基层医疗人员1200余名
2002-2010划归地方管理转型期新增3个医学相关专业
2015至今省级标准化建设阶段投入1.2亿元建设新校区

二、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

学校构建了"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的课程框架,实施"1+X"证书制度。核心课程包括《基础护理学》《病理学》《药理学》等18门专业必修课,实践课程占比达45%。

专业名称核心课程职业资格证书对口就业率
护理母婴护理、重症监护技术护士执业资格证98.7%
康复技术运动疗法、作业治疗康复治疗士证书95.3%
药剂药物化学、临床药理医药商品购销员证92.1%

三、师资队伍结构分析

现有专任教师126人,其中副高级以上职称占比38%,硕士以上学历教师占24%。实施"双师型"教师培养计划,聘请三甲医院主治医师担任兼职教师。

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年龄分布企业经历教师
正高12%、副高38%博士3%、硕士24%35岁以下45%26人(占20.6%)

四、教学设施与实训条件

校区占地面积83亩,建有解剖学数码互动实验室、虚拟静脉穿刺训练室等23个专业实训场所。医疗设备总值达3200万元,包括GE超声诊断仪、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等先进设备。

  • 模拟病房数量:6间(按三级医院标准配置)
  • 急救实训室:配备智能心肺复苏模拟人12套
  • 中药标本馆:收藏道地药材标本800余种
  • 数字化图书馆:医学专业电子书5.2万册

五、产教融合与就业网络

构建"校-院-企"三元协同机制,与四川省第三人民医院等15家医疗机构签订合作协议。近五年毕业生分布在基层医疗机构的比例达72%,成都主城区就业占比28%。

合作机构类型代表单位合作内容年接收实习生数
三级医院四川省人民医院临床教学基地80人
康养机构泰康西南医养中心订单班培养35人
医药企业科伦药业生产性实训50人

六、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年均开展卫生健康职业培训3000人次,承接阿坝州基层医疗人员轮训项目。开发"藏羌医药适宜技术"等特色培训课程,获省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备案。

  • 职业技能鉴定:年考核护理员、育婴师等800人次
  • 社区服务:组织南丁格尔志愿服务队开展义诊120场/年
  • 科研转化:与成都中医药大学合作开发羌药制剂2项

七、学生发展质量追踪

建立毕业生跟踪调查机制,近三届毕业生职业稳定率达81%,平均岗位晋升周期2.3年。2022年护考通过率92%,高于全省中职卫校平均水平。

评价维度2020届2021届2022届
初次就业率97.3%98.1%98.5%
专业对口率89.7%91.2%92.5%
雇主满意度93.4分94.1分95.6分

八、发展瓶颈与突破路径

当前面临三大挑战:一是实训设备更新速度滞后于医疗技术发展;二是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引进困难;三是康养产业转型升级带来的专业结构调整压力。建议通过建立医疗器械企业捐赠机制、实施"银龄学者"计划、增设智慧养老等新专业实现破局。

经过六十余年发展,四川都江堰第二卫校已形成鲜明的山地医疗卫生人才培养特色。未来需把握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机遇,强化应急救护、高原医学等特色方向,同时深化信息化教学改革,建设虚拟仿真实训资源库。通过推进"学历证书+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落地,有望实现从中职教育向高职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持续为西南地区输送"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基层医疗人才。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