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四川技术学校

四川省体育职业学校(四川体育职校)

四川省体育职业学校(四川体育职校)

四川省体育职业学校是西南地区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核心基地,自1987年建校以来,始终以“选好苗子、打好基础、输送人才”为办学宗旨,形成集教学、训练、科研于一体的培养体系。学校依托四川省丰富的体育资源,累计向国家队及省级运动队输送超3000名优秀运动员,覆盖田径、体操、篮球等20余个项目,其中奥运会冠军张山、射击名将曹逸飞等均出自该校。近年来,学校通过“体教融合”模式推进改革,构建“中专-大专-本科”贯通式培养路径,与成都体育学院等高校联合办学,使运动员文化教育与专业训练并重。硬件设施方面,学校拥有国际标准田径场、室内游泳馆等12类专项训练场馆,配备运动生理实验室等科研设备,形成“训、赛、研”一体化支撑体系。师资团队中,国家级教练占比达45%,并通过“名师工作室”强化教学能力传承。

四	川省体育职业学校

一、历史沿革与办学定位

学校前身为四川省重点体校,1987年经省政府批准升格为全日制中等职业学校,2012年挂牌“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办学定位聚焦“精英化竞技人才培养”与“普惠性体育职业教育”双重目标,既承担专业运动员选拔培养任务,也为社会输送体育教师、赛事运营等应用型人才。

发展阶段关键事件办学规模
1987-2000年初创期,侧重传统优势项目在校生800人
2001-2015年扩建校区,增设新兴项目在校生1500人
2016年至今推行体教融合改革在校生2200人

二、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

学校开设运动训练、体育教育等6大核心专业,构建“专项技能+文化基础+职业拓展”三维课程体系。2023年数据显示,田径、篮球等传统项目招生占比超60%,但冲浪、攀岩等新兴项目增速显著。

专业类别开设项目数文化课占比专项训练时长
竞技体育类15项30%每日4小时
体育教育类8项50%每日2小时
体育管理类4项60%每周6小时

三、师资结构与教学实力

现有教职工217人,其中高级教练占比38%,硕士以上学历教师达55%。通过“教练员双师认证”制度,要求专业教师同时持有教师资格证和教练员资格证,实现教学与训练能力的双重保障。

职称等级人数占比代表人物
国家级教练4219.3%张XX(田径)
高级教练6530.0%李XX(体操)
中级职称9845.2%王XX(游泳)

四、训练设施与科研支持

占地面积320亩的校区内,建有符合国际标准的田径场、室内滑雪模拟馆等特色场馆。近年投入2000万元升级运动康复中心,引入生物力学分析系统,为运动员提供科学化训练支持。

设施类型数量先进程度使用频率
标准田径场2个国际田联认证日均8小时
力量训练区6个数字化监测每周40课时
康复中心1个体卫融合示范全年无休

五、竞赛成绩与人才输送

近五年累计获得全国性赛事金牌127枚,向省队及以上单位输送运动员426人。2023年全运会中,该校学生代表四川夺得19枚金牌,创历史新高。

赛事级别2021金牌数2022金牌数2023金牌数
全国锦标赛324558
省级运动会89102114
国际邀请赛121825

六、就业与升学路径

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五年保持在92%以上,升学渠道涵盖单招考试、成人教育等多种方式。2023届学生中,进入省队比例为31%,考取本科院校比例达47%。

毕业去向2023占比典型单位
省级运动队31%四川体操队
高校深造47%成都体院
中小学任教15%成都七中
体育企业7%万达体育

七、校企合作与社会服务

与12家体育产业头部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共建实训基地。2023年承接省级青少年体质监测项目,完成1.2万名学生运动能力评估,社会服务收入同比增长25%。

合作类型企业数量项目内容年收益
青训营8家足球/篮球选材80万元
赛事运营5家马拉松承办120万元
器材供应3家智能训练设备50万元

八、发展挑战与未来规划

当前面临体教融合政策落地难、新兴项目师资短缺等问题。根据《四川省“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学校计划投资1.5亿元建设冰雪运动训练中心,预计新增冬季项目招生指标200个。

通过持续优化“训科医一体化”培养模式,深化与高校的学分互认机制,学校致力于打造西部竞技体育人才高地。未来三年将重点突破三大球项目发展瓶颈,同时拓展电子竞技等新兴领域,形成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办学特色。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