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四川技术学校

德阳弘正科技职中学校(德阳弘正科技职校)

德阳弘正科技职中学校(以下简称“弘正职中”)作为四川省德阳市职业教育领域的重要办学实体,始终以“技术立校、产教融合”为核心理念,致力于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学校依托德阳装备制造业基础优势,构建了以智能制造、信息技术、现代服务为主的专业体系,并与多家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关系,形成“校中厂、厂中校”的实训模式。近年来,通过推进“三教改革”和数字化校园建设,学校在人才培养质量、社会服务能力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五年保持在95%以上,成为川内职业院校中产教融合的典范。

德	阳弘正科技职中学校

弘正职中的办学特色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专业设置与地方产业高度匹配,例如紧扣德阳“世界清洁能源装备基地”定位开设新能源装备技术专业;二是实践教学占比超过60%,建有国家级实训基地2个、省级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中心1个;三是创新“双导师制”教学模式,企业技术骨干与学校教师联合指导学生项目,实现技能培养与岗位需求无缝对接。然而,随着产业升级加速,学校在高端设备更新、跨区域校企合作等方面仍面临挑战,需进一步突破传统职业教育的发展瓶颈。

一、学校概况与基础条件

弘正职中创办于1998年,前身为德阳市机械工业技工学校,2016年经省教育厅批准升格为中等职业学校。校园占地120亩,建筑面积8.2万平方米,现有在校生规模4200人,年均开展社会培训超5000人次。学校设有智能制造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现代服务学院等3个二级学院,开设14个中职专业,其中省级重点专业3个、市级特色专业5个。

类别数据对比项
校园面积120亩同类院校平均90亩
实训设备总值1.2亿元省内中职校均值0.6亿元
企业合作数量86家德阳职教集团成员校平均52家

学校基础条件优势明显,尤其在实训设备投入上远超区域平均水平。例如,智能制造专业群配备价值3000万元的工业机器人实训中心,涵盖ABB、KUKA等品牌设备,可模拟真实生产线场景。此外,与东方电气、一汽丰田等龙头企业共建的“厂中校”基地,为学生提供“边学习边生产”的实践环境。

二、专业建设与课程体系

弘正职中紧密围绕德阳“5+5”产业体系优化专业布局,重点建设智能制造、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三大专业群。其中,数控技术应用专业为省级重点专业,课程体系引入德国“双元制”标准,与舍弗勒集团联合开发《精密制造工艺》等特色教材。

专业群核心课程职业资格证书
智能制造工业机器人编程与调试、CAD/CAM应用数控车工(高级)、工业机器人操作与运维
电子信息物联网技术应用、嵌入式系统开发电子装接工(高级)、智能家居工程师
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管理技术、新能源汽车故障诊断汽车维修电工(高级)、高压电工

课程体系采用“平台+模块”结构,前两年完成公共基础与专业核心课,第三年进入企业定制班学习。例如,与京东方合作开设的“显示技术订单班”,将企业岗前培训课程纳入学分体系,实现“教室-车间”一体化教学。

三、师资队伍与教学资源

学校现有教职工246人,其中专任教师198人,副高级以上职称占比38%,“双师型”教师比例达72%。通过实施“名师工作室”计划,累计培养省级骨干教师12人、市级学科带头人24人。

师资类型人数占比
专任教师19880.5%
企业兼职教师8634.9%
硕士以上学历6827.6%

教学资源方面,学校建有省级精品在线课程12门,校本活页式教材覆盖率达65%。例如,《智能产线运维》课程采用VR虚拟仿真技术,模拟工业4.0场景下的设备调试与故障排除,有效提升学生实操能力。

四、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

弘正职中深度融入德阳国家高新区产业链,形成“1+N”校企合作模式:以1个产业学院为核心,辐射N个技术研发中心和实训基地。目前与东方电气集团共建“重型装备智能制造产业学院”,与特斯拉供应链企业联合成立“新能源汽车技术服务中心”。

合作类型企业数量典型案例
订单培养28家格力电器“凌翔班”、京东方“未来工匠班”
实训基地共建15家西门子工业软件实训中心、大族激光焊接实训室
技术研发12家与东汽研究院合作开发叶片检测机器人

产教融合成效显著,近三年企业参与开发的课程达45门,学生参与企业实际项目200余项。例如,在德阳市“智改数转”行动中,学校师生团队为14家中小企业提供数字化改造方案,创造直接经济效益超千万元。

五、学生发展与就业质量

学校构建“学业+技能+素养”三维评价体系,近三年学生技能竞赛获奖236项,其中国家级奖项14项。2023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96.8%,对口就业率89%,本地就业占比72%,主要分布于先进制造、信息技术、现代服务等领域。

指标2023届数据全省中职均值
升学率42%35%
平均起薪4820元4100元
雇主满意度93%85%

就业质量提升得益于“三级递进”培养机制:一年级夯实基础技能,二年级参与企业项目实践,三年级顶岗实习并完成岗位晋升。例如,2023届数控专业学生李某某,通过“东汽订单班”实习后留用,入职半年即晋升为班组技术骨干。

六、社会服务与辐射能力

弘正职中积极发挥区域职教中心作用,年均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企业职工技能提升培训等项目30余个,培训量达1.2万人次。学校牵头组建的“德阳装备制造职教联盟”,吸纳上下游企业42家、职业院校9所,共建共享资源库课程80门。

服务项目年度数据社会效益
职业技能鉴定3800人次覆盖钳工、电工等12个工种
社区教育240场次惠及居民1.8万人
技术扶贫中江县结对帮扶培训建档立卡户子女320人

学校还通过“云端资源库”向偏远地区输出教学资源,与甘孜、阿坝等地职业学校共建6个“在线教研室”,助力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

七、信息化建设与教学创新

学校投入2000万元建设智慧校园,建成5G+工业互联网教学平台,开发专业教学数字资源库12TB。其中,智能制造虚拟仿真实训系统可模拟30种典型生产场景,设备操作错误率降低至3%以下。

信息化指标数据表现行业对标
数字课程覆盖率92%全国中职校均值75%
在线学习活跃度日均3200人次省内排名前15%
AI教学应用智能批改作业系统覆盖85%科目处于试点阶段院校居多

教学创新方面,学校推行“三阶混合式”教学模式:线上预习(20%)、线下实训(60%)、在线巩固(20%),有效解决传统职校“重理论轻实践”问题。例如,《工业机器人编程》课程通过AR辅助教学,使学生编程效率提升40%。

八、挑战与未来发展路径

当前挑战主要集中在三方面:一是高端实训设备更新速度滞后于产业技术迭代,如半导体封装测试设备仍依赖企业捐赠;二是跨区域校企合作深度不足,省外优质企业参与度较低;三是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参差不齐,部分老龄教师转型压力较大。

未来规划聚焦四大方向:第一,建设“元宇宙+工业”虚实融合实训基地,引入数字孪生技术;第二,深化长三角、成渝双城经济圈校企联动,目标新增跨省合作企业20家;第三,实施“青椒计划”提升青年教师数字化素养,计划三年内培养教学创新团队5支;第四,拓展国际交流,探索与德国、新加坡职业院校开展证书互认试点。

弘正职中通过持续深化产教融合、强化技术创新赋能,已逐步形成“立足德阳、辐射成渝、对接产业”的办学格局。未来若能在设备智能化升级、跨区域资源整合等方面取得突破,有望成为西部职业院校数字化转型的标杆。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school/326036.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09569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