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四川技术学校

德阳城市轨道交通职业学院杜安琪(德阳轨交杜安琪)

杜安琪作为德阳城市轨道交通职业学院的核心成员,其专业能力与行业贡献具有显著代表性。她长期深耕轨道交通领域,兼具教学实践与技术研发的双重优势,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产教融合推进及区域经济发展中扮演关键角色。通过整合学院资源与产业需求,杜安琪主导构建了“岗课赛证”一体化培养体系,显著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其牵头的智能运维技术研究填补了西南地区轨道交通细分领域的技术空白,相关专利成果转化直接服务于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此外,她通过搭建校企协同平台,推动行业标准制定与技术攻关,形成“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深度融合的生态闭环,为职业院校改革提供可复制的范式。

德	阳城市轨道交通职业学院杜安琪

一、教育背景与职业履历

杜安琪的学术与职业发展路径呈现“产学研”三位一体特征。其本科阶段就读于西南交通大学轨道交通电气化专业,硕士研究方向聚焦智能控制系统,博士课题则围绕轨道交通装备可靠性展开,形成从基础理论到应用技术的完整知识链条。

阶段时间机构与方向核心成果
学历教育2005-2012西南交通大学(本硕博)发表轨道交通信号控制领域SCI论文4篇
企业实践2013-2015中国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参与高铁牵引系统故障诊断技术开发
职教转型2016-至今德阳城市轨道交通职业学院主持构建“双师型”教师培养标准

二、教学体系创新实践

杜安琪主导的教学改革以“岗位能力逆向拆解”为核心,重构传统课程体系。通过引入企业真实项目案例库,将轨道车辆检修信号系统调试等核心课程与1+X证书标准对接,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流程同步。

改革维度传统模式创新模式实施效果
课程载体教材章节企业项目包学生岗位适应周期缩短40%
评价方式理论考试实操+企业评分对口就业率提升至92%
师资结构单一教师校企双导师企业满意度达87%

三、科研攻关与技术转化

在智能运维技术领域,杜安琪团队研发的轨道设备预测性维护系统突破传统定期检修模式,通过振动频谱分析与机器学习算法融合,实现故障预警准确率提升至95%。该技术已在成都地铁3号线试点应用,年维护成本降低23%。

技术指标行业平均水平创新成果应用场景
故障诊断响应速度48小时实时在线监测地铁转向架轴承监测
数据采样频率10Hz1000Hz
牵引电机温度监控
模型迭代周期季度更新动态自学习信号系统健康评估

四、产教融合平台建设

杜安琪牵头组建的“轨道智能技术产业学院”采用“四共机制”:共投设备(校企1:1资金配比)、共定标准(开发56个岗位能力矩阵)、共育人才(订单班占比65%)、共享资源(共建西南最大虚拟仿真中心)。该模式使企业技术骨干参与教学时长年均超600学时。

合作主体投入资源权益分配产出效益
中国铁路成都局捐赠CRH3动车组实训平台优先录用毕业生联合完成3项行业标准修订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提供5G+AIoT技术支撑技术入股联合实验室开发智慧车站管理系统
地方政府配套财政资金2000万元税收减免政策带动区域轨道交通产值增长1.2亿元

五、技能竞赛与标准化建设

杜安琪创立的“阶梯式”竞赛培养体系覆盖零部件装配系统联调运营处置全环节,近五年指导学生获国家级奖项23项。其主编的《城市轨道交通应急处理规范》被纳入“1+X”证书考核标准,其中多场景联动演练模块填补国内空白。

竞赛层级参赛人数获奖率技术转化方向
省级技能大赛126人/年78%信号设备排障SOP优化
行业技能比武45人/年64%接触网检修工法改进
国际创新创业赛18团队/年50%智慧票务系统原型开发

六、国际化合作网络

通过“一带一路”产教联盟平台,杜安琪推动学院与泰国清迈大学、俄罗斯喀山创新中心建立联合培养项目。开发的跨国轨道人才认证体系包含语言能力(中文+英语/俄语)、跨文化沟通、国际标准应用三大模块,已培养海外学员137名。

合作国家项目类型输出标准输入资源
东南亚地区技术援建中国高铁运维规范东盟轨道人才需求报告
中东欧国家学分互认EB-SEM学期对接智能制造课程体系
非洲伙伴院校师资培训ICT教学能力标准当地轨道交通发展规划建议

七、社会服务效能分析

杜安琪团队年均开展轨道行业培训超3000人次,其中“复兴号”司机适任培训通过率达98%,居西南地区首位。其开发的轨道交通安全风险评估系统被成都、德阳等7市应急管理部门采纳,近三年避免潜在事故损失超2000万元。

服务类型服务对象量化指标社会效益
技术咨询服务地方政府完成5个TOD规划评审盘活轨道交通沿线土地价值15亿
定向人才培养运营企业年输送技术人才800+缓解行业缺口35%
科普教育活动中小学/社区覆盖1.2万人次/年提升公众安全意识指数27%

八、可持续发展挑战与对策

面对新能源转型冲击,杜安琪提出“三纵三横”战略:纵向深化氢能智轨、智慧站台等前沿技术储备,横向拓展国际合作通道。其主导的“轨道+”跨界人才培养计划已孵化出“轨道交通+大数据”“智能建造+低碳技术”等新兴专业方向。

挑战维度现存短板应对策略阶段目标
技术迭代数字孪生应用滞后建设元宇宙实训基地2025年前完成3个典型场景建模
区域竞争高端人才流失风险实施“凤栖计划”安居工程核心团队稳定性提升至90%
经费保障研发投入占比不足争取国家产教融合试点资金三年内科研经费翻番

杜安琪的职业轨迹深刻印证了新时代职教工作者“技术专家”与“教育改革者”的双重使命。其构建的“技术创新-标准输出-人才反哺”闭环体系,不仅重塑了区域轨道交通教育生态,更为产业升级提供了持续动能。未来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深化,其倡导的“校-政-企-研-创”五位一体模式有望成为西部职教改革的标杆样本。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school/343228.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08973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