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幼师学校

阆中市阆中师范学校(阆中师范学校)

阆中市阆中师范学校是一所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中等师范教育机构,其发展历程与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紧密相连。作为川东北地区重要的师范人才培养基地,该校以"师范性、地方性、应用型"为办学定位,形成了以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为核心的专业体系。近年来,学校通过优化课程结构、深化校企合作、强化实践教学等举措,逐步构建了"校-政-企"协同育人模式。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中高级职称教师占比达78%,双师型教师比例持续提升。硬件设施上,建有数字化实训中心、智慧教室及多个校外实践基地,为学生技能培养提供保障。就业数据显示,近五年毕业生对口就业率稳定在92%以上,服务区域基础教育发展成效显著。

阆	中市阆中师范学校

一、历史沿革与办学定位

学校前身可追溯至1950年创建的川北人民师范学校,历经三次迁址、两次更名,2000年定现名并转型为三年制中师院校。主体建筑群保留民国时期教育家张澜题写的校训碑廊,校园规划融合巴蜀园林风格与现代教育功能分区。当前定位为"培养基层文教工作者摇篮",重点服务川陕革命老区基础教育人才需求。

发展阶段关键事件办学特征
1950-1978初创期(川北师范分校)以初级师范教育为主,年招生规模200人
1979-2000扩建期(阆中师范学校)增设音体美专业,启动中师专科化试点
2001-至今转型期(现校名)压缩师范招生计划,拓展非师范专业

二、师资队伍结构分析

现有教职工186人,专任教师142人,师生比1:15。通过"高校直聘+企业引进"双渠道补充师资,近五年新进教师中硕士研究生占比达83%。建立"名师工作室"制度,累计培养省级骨干教师27人。

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年龄分布
正高级12%硕士及以上58%35岁以下41%
副高级35%本科39%36-50岁52%
中级45%专科及以下7%50岁以上6%

三、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

开设8个中职专业,形成"师范教育+艺术特长+信息技术"三维课程矩阵。实施"1+X"证书制度,将保育员、计算机操作员等职业资格融入培养方案。与西华师范大学共建"3+2"分段培养项目,年输送专科生120人。

专业类别核心课程技能证书
学前教育幼儿心理学、五大领域教学法保育员(中级)
计算机应用Python编程、数字媒体技术计算机操作员(高级)
音乐教育声乐基础、钢琴即兴伴奏音乐表演等级证

四、学生规模与生源质量

近三年年均招生980人,其中县域生源占比67%,川东北片区占89%。通过"春招+秋招"双轮驱动,建立"中考志愿填报指导系统",优质生源留存率提升至82%。设立"乡村振兴专项计划",招收建档立卡学生每年约150人。

学年招生数高考升学率对口就业率
202096578%91%
202199882%93%
2022102385%92%

五、教学设施与实践条件

建成"三中心一基地"实践体系:教育信息化中心配备VR教研实验室,学前教育实训中心含模拟幼儿园3间,艺术创意中心设非遗传承工坊,校企合作基地覆盖12所中小学。生均教学设备值达8500元,超出全省中职校均值23%。

  • 智慧教室42间,配备互动教学系统
  • 专业实训室28个,工位数超1500个
  • 纸质图书8.6万册,电子资源库容量20TB
  • 标准化运动场2个,艺术展演中心1座

六、产教融合实施路径

构建"四位一体"协同机制:与阆中市教育局签订《师资定向培养协议》,联合14所幼儿园开展"双导师制"实习;引入京东客服中心、天府旅游民宿等企业开发定制课程;成立川北幼教联盟,实现教学标准共建、师资轮岗共享。

合作类型签约单位合作内容
政校联动阆中市教育局每年定向培养200名乡村教师
校企协同携程旅行网共建旅游服务实训基地
校际联盟南充龙门师范学分互认与师资交流

七、质量监控与评估体系

建立"三级四维"评价机制:教学督导委员会每月巡查课堂,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季度评估课程质量,第三方机构年度发布人才培养报告。将师德考核权重提升至30%,实行教学事故"一票否决制"。

  • 学生评教满意度从82%提升至90%
  • 用人单位认可度连续三年达95%以上
  • 省教学质量抽检合格率100%
  • 技能竞赛获奖量年均增长15%

八、发展瓶颈与突破方向

当前面临三大挑战:一是师范专业招生受综合大学冲击,二是产教融合深度不足,三是数字化教学资源转化率偏低。规划实施"三大工程":建设川东北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开发"师范+人工智能"微专业群,打造虚拟仿真实训平台,力争实现办学层次从中职向高职跨越发展。

该校作为区域基础教育人才供给的重要支点,通过持续优化专业布局、深化产教融合、强化质量管控,已形成鲜明的师范教育特色。未来需在数字化转型、服务面向拓展、办学层次提升等方面重点突破,以应对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的挑战。其发展经验对同类中职学校具有参考价值,特别是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传承地方文化方面探索出可行路径。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youshi/332224.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13407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