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辽宁轻工职业学院的校训是什么,有何历史(辽宁轻工校训历史)

综合评述辽宁轻工职业学院的校训“学以致用,德技双馨”,是该校办学灵魂与精神旗帜的高度凝练。这八个字并非凭空产生,而是深深植根于学院悠久的办学历史与鲜明的职业教育特色之中,承载着特定的时代使命与价值追求。从其历史脉络来看,校训的形成与学院自身的发展轨迹紧密相连。辽宁轻工职业学院的前身可追溯至具有深厚工业背景的办学实体,其发展历程见证了我国轻工业的崛起与职业教育的变革。
因此,“学以致用”直接体现了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的应用型导向,强调理论学习与实践技能的紧密结合,回应了产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而“德技双馨”则进一步升华了人才培养的目标,将职业操守、工匠精神与专业技术提升到同等重要的位置,指明了培养既掌握精湛技艺又具备高尚品德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方向。这一校训不仅是对师生的行为规范与精神激励,更是学院立足辽宁、服务全国轻工行业,在新时代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驱动力与价值基石。其历史积淀与时代内涵,共同构成了理解辽宁轻工职业学院文化基因的关键所在。辽宁轻工职业学院校训的深度解读与历史溯源

辽宁轻工职业学院作为一所有着深厚行业背景和鲜明职教特色的高等学府,其校训“学以致用,德技双馨”如同一面精神旗帜,引领着学院的发展方向,塑造着师生的价值认同。这简短而有力的八个字,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哲学、历史积淀和时代精神,是解读这所学院文化底蕴与办学理念的核心密码。要深刻理解其内涵,必须将其置于学院的发展长河与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的宏观背景之下进行考察。


一、校训的文本内涵与教育哲学

学以致用,德技双馨”这一校训,结构工整,意蕴深远,前半句侧重方法论与过程,后半句聚焦目标与境界,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人才培养逻辑体系。


1.“学以致用”:职业教育的实践论基石

“学以致用”是中国古典教育思想的精髓,更是现代职业教育的灵魂。在辽宁轻工职业学院的语境下,它被赋予了特定的时代内涵:

  • 指向明确的实用性: 这里的“学”,不仅指书本知识的汲取,更包括技术原理、操作规范、工艺流程等专业理论的学习。“用”则直接指向生产一线、工作岗位的实际需求。它强调学习的终极目的不是为了知识的堆砌,而是为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服务于产业发展和技术进步。这与普通高等教育侧重理论探索与知识创新形成了鲜明对比,凸显了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根本特征。
  • 知行合一的行动导向: “学以致用”内在要求打破传统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脱节的壁垒。它倡导一种“在做中学、在学中做”的教学模式,推动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院通过建设实训基地、开展校企合作、实施项目化教学等方式,确保学生所学知识技能能够即时应用于模拟或真实的工作场景,从而实现从知识到能力的有效迁移。
  • 与时俱进的动态学习观: 在技术飞速迭代的今天,“学以致用”也蕴含着终身学习的理念。它激励学生不仅要学会当前岗位所需的技能,更要培养适应未来技术变革的学习能力和迁移能力,确保所学始终能跟上行业发展的步伐,持续创造价值。


2.“德技双馨”:人才培养的价值论升华

“德技双馨”是校训的落脚点和最高追求,它明确了学院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根本问题。“德”与“技”如同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缺一不可。

  • “德”的维度:职业精神与公民素养的融合 在职业教育中,“德”具有丰富的层次性。其一,是个人品德,如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吃苦耐劳、遵纪守法。其二,是职业道德,即工匠精神,包括对产品质量的精益求精、对工艺规范的严格遵守、对职业声誉的悉心维护。其三,是社会责任,要求学生树立服务国家、奉献社会的情怀,将个人成长融入国家轻工行业发展和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学院通过思政课程、课程思政、校园文化活动、实习实训中的劳动教育等多种途径,将“立德树人”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 “技”的维度:精湛技艺与创新意识的统一 “技”是职业院校学生的立身之本。它不仅仅指熟练的操作技能,更包括理解技术原理的能力、解决复杂技术问题的能力以及进行技术革新的初步能力。在“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型升级的背景下,“技”的内涵也在不断拓展,包含了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绿色生产等新兴领域的知识与技能。学院通过强化实践教学、引进先进设备、聘请能工巧匠、鼓励学生参与技能大赛等方式,着力提升学生的技术技能水平。
  • “双馨”的境界:和谐发展的理想人格 “馨”意为芳香,引申为美好的声誉和崇高的境界。“德技双馨”旨在培养德才兼备、受到社会广泛认可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这意味着,学院追求的不仅是学生能找到一份工作,更是希望他们能成为行业内的佼佼者,以其高尚的品德和精湛的技艺赢得尊重,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这是对教育本质的回归,也是对“工具化”人才培养倾向的超越。

二、校训的历史渊源与演进脉络

辽宁轻工职业学院的校训并非一蹴而就,其形成与凝练,与学院几十年来的发展历程息息相关,是学院历史传统、行业特色与时代精神相互作用的结晶。


1.办学起源与工业基因的烙印

追溯学院的前身,它与辽宁乃至东北地区深厚的工业基础,特别是轻工业体系有着天然的联系。学院在创建和发展初期,很可能直接服务于当地的纺织、服装、食品、造纸等轻工行业。这一时期,办学目标非常明确:为工厂企业培养急需的一线技术工人和管理人员。
因此,强调技能的实用性、强调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的无缝对接,成为学校与生俱来的基因。这种强烈的“应用”导向,为日后“学以致用”理念的提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那个火红的建设年代,艰苦奋斗、敬业奉献的“德”与扎实过硬、保障生产的“技”同样受到高度重视,这为“德技双馨”的价值观埋下了种子。


2.体制改革与职教理念的明晰

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和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学校经历了从中等职业教育向高等职业教育的升格或转型。这一过程,也是职业教育理念从模糊走向清晰、从边缘走向主流的过程。上世纪90年代末至本世纪初,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明确提出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在这一宏观政策指引下,学校更加系统地思考自身的定位和人才培养规格。原有的注重实践、注重品行的传统,在与现代职业教育理念碰撞融合后,逐渐升华为更为精炼和系统的表达。校训的正式确立,很可能就发生在这个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它既是对过去办学经验的总结,也是面向未来发展的庄严承诺。


3.新时代发展与内涵的深化

进入新世纪,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产业升级换代加速,对技术技能人才的要求发生了深刻变化。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需要的是大批具有工匠精神、创新意识和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与此同时,国家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对思想政治教育和技术技能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在这一时代背景下,辽宁轻工职业学院的校训“学以致用,德技双馨”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学以致用”中的“用”,不再局限于传统技能的简单应用,更包含了应对智能化、数字化挑战的创新应用能力;“德技双馨”中的“德”,则更加突出工匠精神、劳模精神、创新精神的培育,“技”也向着高技术、复合型技能拓展。学院通过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不断丰富校训的实践载体,使其生命力历久弥新。


三、校训的践行载体与文化浸润

校训的价值在于践行。辽宁轻工职业学院通过一系列制度化、常态化的举措,将“学以致用,德技双馨”从文本理念转化为生动的教育实践和深厚的校园文化。


1.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

  • 课程体系设计: 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加大实践教学比重,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训项目,确保课程内容紧贴行业实际,体现“学以致用”。
  • 教学模式改革: 广泛推行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境教学、模块化教学等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强调动手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 考核评价方式: 改变单一的理论考试,引入技能操作考核、项目成果评价、企业实习鉴定等多元评价方式,引导学生注重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的提升。


2.融入校园文化建设

  • 环境熏陶: 在校园公共场所醒目位置展示校训,利用宣传栏、网站、新媒体等平台讲述校训故事、宣传践行校训的师生典型,营造浓厚的氛围。
  • 活动承载: 定期举办技能文化节、创新创业大赛、职业道德讲座、劳模/工匠进校园等活动,使学生在参与中感悟校训精神。
  • 制度保障: 将校训精神融入学生守则、教师行为规范、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等规章制度中,使其成为全体师生共同遵守的价值准则。


3.融入校企合作与社会服务

  • 共建实践平台: 与企业共建产业学院、实训基地、技术研发中心,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学以致用”环境,同时将企业的技术标准、管理规范、企业文化引入校园,促进学生“德技”的同步成长。
  • 开展技术服务和培训: 鼓励教师面向企业开展技术咨询、工艺改造、员工培训等服务,将“用”的舞台从校园延伸到社会,提升学院的社会贡献度,同时也反哺教学。
  • 优秀校友示范: 挖掘和宣传在各行各业取得成就的优秀校友事迹,他们以其“德技双馨”的表现为校训提供了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注脚,激励在校学生见贤思齐。

辽宁轻工职业学院的校训“学以致用,德技双馨”,是其历史传承与时代使命的结晶,是指导其办学实践的核心价值观。它简洁而深刻地回答了职业教育“如何教”与“培养什么人”的根本问题。在漫长的办学岁月里,这八个字已内化为学院的文化基因,外化为师生的自觉行动。展望未来,随着职业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愈发凸显,这一校训将继续指引辽宁轻工职业学院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培养大国工匠的道路上稳步前行,其蕴含的实践智慧与价值追求,也必将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445579.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08489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