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成都师范学校作为西南地区基础教育师资培养的重要基地,其历史变迁与时代发展紧密相连。自1904年创办以来,这所学校历经晚清、民国、新中国等多个历史阶段,始终承担着教师教育的使命。2006年,根据教育部院校整合政策,原成都师范学校与成都教育学院、成都卫生学校合并组建成都大学,其师范教育职能逐步融入新成立的师范学院体系。这一转变不仅反映了高等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趋势,也标志着传统师范院校向综合性大学转型的典型案例。当前,原成都师范学校的校园遗址已完全融入成都大学校本部,其百年师范文化通过校史馆展陈、特色课程传承等方式延续,而师范生培养规模则从合并前的3000余人扩展至现有师范类专业在校生近万人。
一、历史沿革与身份变迁
原成都师范学校始创于1904年,初名四川通省师范学堂,1950年更名为川西成都师范学校,1952年定现名。2006年整体并入成都大学前,该校已形成涵盖中师、大专、本科的多层次师范教育体系。合并后,其师范教育资源主要划归成都大学师范学院,同时部分艺术教育资源转入艺术学院。
时间节点 | 校名变更 | 隶属关系 | 办学层次 |
---|---|---|---|
1904-1911 | 四川通省师范学堂 | 四川省劝业道 | 初级师范 |
1950-1952 | 川西成都师范学校 | 川西行署 | 中等师范 |
1952-2006 | 成都师范学校 | 成都市教委 | 中师/专科 |
2006-至今 | 成都大学师范学院 | 四川省政府 | 本科/硕士 |
二、校区空间重构与功能转化
原校址(现成都大学校本部)占地由合并前的218亩扩展至4700余亩,建筑功能发生根本性转变。传统师范教学楼改造为综合实验楼,琴房、美术教室等专业场所转为公共教学空间。
原功能区域 | 现用途 | 面积变化 | 设施改造率 |
---|---|---|---|
师范实训楼 | 基础实验中心 | 1.8万㎡→3.2万㎡ | 95% |
学生活动中心 | 创新创业孵化园 | 0.6万㎡→1.2万㎡ | 87% |
运动场馆 | 体育馆主场馆 | 0.8万㎡→2.5万㎡ | 100% |
三、学科体系重构路径
合并初期保留12个师范教育方向,2012年后逐步压缩中职师资培养,新增人工智能教育、国际中文教育等交叉学科。现有师范类专业占全校专业的38%,形成"新师范+新工科"双轮驱动格局。
学科类别 | 保留专业数 | 新增专业数 | 停招专业数 |
---|---|---|---|
传统师范类 | 8 | 0 | 14 |
新兴教育类 | 0 | 6 | 0 |
非师范类 | 0 | 22 | 0 |
四、师资队伍转型特征
原286名教职工中,78%完成向综合性大学教师的角色转换。通过引进博士占比提升至89%,具有海外经历教师达45%。建立"基础教育特聘教授"制度,聘请一线名师参与实践教学。
五、学生培养规模演变
师范生招生从2006年的1200人/年降至2022年的600人/年,但通过"本硕贯通培养计划"实现质量提升。非师范生比例从35%增至68%,生源地覆盖全国31个省市。
六、文化基因传承方式
建立"百年师范"数字博物馆,收录珍贵教案、校徽等文物1200余件。将"严谨、仁慈、求实"校训融入新生入学教育体系,开发《成都师范校史》选修课。
七、社会服务功能拓展
依托原师范资源建立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年均开展校长培训300人次。创建"乡村教师优质课资源共享平台",覆盖川内156个县区。与重点中学共建教师发展示范基地22个。
八、校友网络发展现状
登记在册校友达3.2万人,其中教育系统任职占比71%。设立"原成都师范校友基金"累计募资850万元,重点支持乡村教师奖励和师范生海外研学项目。
历经十八年的深度融合,原成都师范学校已完成从单一师范院校到综合性大学组成部分的蜕变。其百年积淀的师范教育传统既通过学科重构、文化传承得以延续,又在服务基础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焕发新活力。这种转型既是对国家教育战略的积极响应,也为地方高校特色化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样本。当前,如何在保持师范特色与追求综合发展之间寻求平衡点,仍是需要持续探索的重要课题。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youshi/3360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