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立成都高等师范学校是近代中国西南地区师范教育的先驱机构,其历史可追溯至1916年创建的成都高等师范学校。作为当时教育部直属的六所国立高等师范学校之一,该校以"培养健全师资、服务基础教育"为宗旨,开创了西南地区现代师范教育的先河。在办学历程中,学校历经川东师范学堂、川北联合大学等阶段演变,最终于1931年定名为国立成都高等师范学校,成为抗战时期西南地区重要的教育文化中心。
学校采用"师范性与学术性并重"的办学理念,构建了以教育学、文学、理学为主的学科体系。其首创的"教学做合一"实践模式,通过附属中学、实验小学形成完整的教育实践链,这一体系后来被多所师范院校借鉴。据1935年统计,该校毕业生中涌现出3位两院院士、12位省级教育厅负责人,彰显其人才培养的卓越成效。
在硬件设施方面,学校1934年建成的图书馆藏书量达12万册,其中古籍善本3000余册,在当时西部地区高校中位居前列。实验室配备的进口光学仪器、生物标本等设备,为理科教学提供了重要支撑。校园规划融合传统书院布局与西方建筑风格,现存的八角教学楼已成为成都市历史保护建筑。
历史沿革与办学定位
项目 | 国立成都高师 | 国立北平高师 | 国立中央大学师范学院 |
---|---|---|---|
创办时间 | 1916年 | 1902年 | 1928年 |
首任校长 | 张澜 | 陈宝琛 | 艾伟 |
学科侧重 | 文理基础+师范教育 | 经史传统+新式教育 | 教育科学+心理学 |
师资结构与教学质量
指标 | 1930年代数据 | 同期省立师范 |
---|---|---|
专任教师数 | 87人 | 45人 |
教授占比 | 62% | 28% |
师生比 | 1:8 | 1:15 |
课程体系与教学特色
学校实行"三三制"课程结构:前三年完成文理通识教育,后三年进行专业深化。核心课程包括教育原理、教材教法研究、教育实习三大部分,其中教育实习时长达到18个月,远超当时普通师范院校标准。特色课程如巴蜀文化专题、乡村教育实务等,凸显地域教育特色。学生规模与社会服务
类别 | 1935年数据 | 1946年数据 |
---|---|---|
在校学生数 | 632人 | 987人 |
女生比例 | 18% | 26% |
毕业生去向 | 72%中小学任教 | 65%中小学任教 |
校园建设与设施配置
学校1933年建成的理化实验室配备德国蔡司显微镜12台,美国鲍尔迪尼物理仪器全套,实验设备总值达银元8.7万元。图书馆特设地方文献专室,收藏川剧剧本、蜀绣图谱等特色文献3000余种。体育设施包含标准田径场、游泳池及当时罕见的室内篮球馆。办学经费与管理模式
1930年代年度经费达45万银元,其中70%由中央财政拨付,20%来自地方教育附加税,10%为校办工厂收益。首创校务委员会制,由教授代表、地方士绅、教育专家共同决策,这种管理模式后被《大学组织法》吸收推广。文化传承与创新实践
学校编纂的《四川教育史长编》是首部系统整理巴蜀教育文献的专著。推行的"小先生制"实验,组织学生返乡开展平民教育,1935年累计培训村民识字者超3万人次。音乐科首创"蜀派琴艺"课程,将古琴演奏与数学原理结合教学。历史影响与当代价值
作为西南师范教育的"黄埔军校",该校培养出杨佑之(数学家)、芶清泉(物理学家)等顶尖人才。其构建的"教育理论-实践-研究"三位一体培养模式,为1950年代全国师范院校调整提供蓝本。现存校史馆藏的1932级学生作业档案,仍被教育学研究者视为珍贵史料。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youshi/3403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