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幼师学校

资阳高新区资阳师范学校新校区(资阳师范高新校区)

资阳高新区资阳师范学校新校区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教育协同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四川省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示范性工程。该项目选址于资阳高新区核心区域,总规划面积约800亩,总投资超15亿元,建设规模涵盖教学、实训、生活及运动功能区,可容纳学生规模达6000人。新校区以“智慧校园+生态校园”为核心理念,深度融合师范教育传统优势与现代职业教育特征,配备智能化教学系统、虚拟仿真实验室及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着力打造川渝地区基础教育师资培养高地。项目建成后将显著提升区域教育资源配置水平,预计每年为成渝地区输送优质教师1500名,同时通过校地合作模式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形成辐射西南地区的教育创新枢纽。

资	阳高新区资阳师范学校新校区

一、区位交通与地理优势

新校区位于资阳高新区雁南湖片区核心地段,地处成渝高速公路与遂资眉高速公路交汇处,距离资阳北站(成渝高铁枢纽)仅4.2公里,形成“10分钟高铁圈+30分钟空港圈”的立体交通网络。校区东侧毗邻资阳市科技创新产业园,西接成资大道快速路,南靠雁南湖生态湿地公园,北连高新区政务服务中心,形成“产-学-研-城”四位一体的空间布局。

对比维度资阳师范新校区成都师范学院重庆第二师范学院
占地面积(亩)8001020750
高铁通勤时间(分钟)154535
周边产业园区数量3(含科创园)52

二、校园规划与建筑特色

校区采用“一环两轴多组团”布局,环形主干道串联教学区、生活区与运动区,南北向生态轴线贯穿雁南湖景观带,东西向学术轴线连接图书馆与实验楼。主体建筑包含12层智慧教学综合体、8栋模块化学生公寓、标准化田径场及室内体育馆,建筑密度控制在22%以下,绿地率达38%。设计融入“书院文化”元素,采用装配式钢结构与光伏幕墙结合技术,实现绿色建筑三星级标准。

指标类型资阳师范新校区传统师范院校现代职教园区
装配式建筑占比75%30%90%
功能复合度指数0.820.650.78
生均公共空间(㎡)18.512.316.7

三、学科专业与人才培养

新校区重点建设“基础教育+数字经济”双导向专业体系,设置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语文教育(师范)、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教育等12个特色专业。推行“2+1+1”分段式培养模式(2年基础学习+1年校企实训+1年顶岗实习),与腾讯云、商汤科技等企业共建产业学院,开发虚拟仿真实训课程32门,实现师范生数字素养培养覆盖率100%。

核心指标资阳师范新校区省级示范校国家“双高”校
校企合作企业数量45家68家92家
数字化课程占比65%40%75%
1+X证书通过率92%85%88%

四、师资队伍建设

实施“双师双能”提升计划,通过“高层次人才引进+企业技术骨干兼职”构建复合型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320人中,具有硕士以上学历者占比82%,其中正高级职称38人,聘请行业导师65人。建立教师企业实践学分制,要求每年完成不少于40天的行业研修,近3年累计开展AI教育、创客指导等专项培训47场次,教师获得省级教学能力比赛奖项16项。

五、教学设施与信息化建设

建成教育大数据中心、智能录播教室、XR虚拟仿真实验室等新型教学空间,部署5G+MEC边缘计算网络,实现全校无线网络万兆覆盖。配置智能教学终端2000台,开发校本资源库包含微课视频1.2万节、虚拟仿真实验项目85个。图书馆引入RFID智能管理系统,馆藏纸质图书35万册,电子资源存储量达120TB,支持VR全景阅读体验。

六、产教融合与服务地方

与高新区管委会共建“教育装备产业研究院”,承接区域中小学研学实践、教师继续教育等公共服务。近2年开展“订单式”培养项目8个,为本地企业输送技术技能人才432人。联合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开发“5G+智慧校园”应用场景,参与制定《成渝地区智慧校园建设标准》,其教育信息化解决方案已在川内15所中小学推广应用。

七、学生发展与就业质量

建立“成长档案+职业画像”跟踪系统,近三年毕业生教师资格证获取率98.7%,对口就业率保持在91%以上。2023届毕业生就业去向包括基础教育单位(62%)、信息技术企业(23%)、继续深造(15%),其中留川就业占比89%。典型就业单位涵盖成都七中、重庆巴蜀中学等重点学校,以及阿里云、科大讯飞等头部企业,平均起薪较老校区提升27%。

八、可持续发展与社会影响

校区采用雨水回收系统、地源热泵空调等节能技术,年节水4.2万吨,减排二氧化碳3800吨。发起“成渝教师教育联盟”,吸引32所院校加入资源共享平台。通过“名师工作室”“教育扶贫团”等形式,年均开展公益培训8000人次,其“县域教育振兴计划”已覆盖川渝两地12个区县,带动薄弱学校教学质量提升27个百分点。

资阳高新区资阳师范学校新校区的建设标志着区域师范教育的迭代升级,其“智慧化、生态化、产教融合化”特征契合新时代教育发展方向。通过硬件设施提档、专业结构优化、培养模式创新的系统性变革,不仅强化了教师教育核心功能,更构建起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教育创新生态系统。随着二期工程国际教育交流中心的启动,该校区有望成为西部基础教育改革的标杆性载体,持续释放教育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的乘数效应。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youshi/341673.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