阆中师范学校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扎根于川东北历史文化名城,依托阆中古城世界级旅游资源,构建了“文旅融合+师范底蕴”的特色培养模式。该专业自2005年设立以来,累计培养逾2000名毕业生,形成“文化讲解+服务管理+教育传播”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与地方政府共建“阆苑仙境”实训基地,实现90%以上对口就业率。其核心优势在于将师范类学校的人文素养培育与传统旅游服务技能相结合,但在数字化教学资源和高端实训设备方面仍存在提升空间。
一、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
本专业立足川陕渝结合部旅游市场,聚焦文化遗产解说、智慧旅游运营、研学旅行管理三大方向。培养具备“文化传播+服务创新”复合能力的中基层管理者,强调方言讲解能力(川话、粤语双语训练)和非遗活化技能(川剧变脸、剪纸艺术等选修模块)。
培养方向 | 核心能力 | 特色课程 |
---|---|---|
文化遗产解说 | 古建筑鉴赏、非遗展演 | 阆中古城建筑美学、川北灯戏传承 |
智慧旅游运营 | 大数据分析、VR导览设计 | 旅游景区数字化管理、虚拟旅游建模 |
研学旅行管理 | 课程开发、安全应急 | 三国文化研学设计、红色教育实践 |
二、课程体系架构
采用“基础平台+专业集群+拓展模块”三级课程体系,总学分146分。其中实践课程占比45%,包含古城实景教学、景区顶岗实习等环节。
课程类型 | 学分占比 | 代表课程 |
---|---|---|
公共基础课 | 30% | 旅游政策法规、普通话训练 |
专业核心课 | 40% | 导游实务、酒店运营管理 |
实践拓展课 | 30% | 茶艺与酒水服务、研学课程设计 |
三、师资队伍结构
现有专任教师28人,其中双师型教师占比65%,含国家导游资格考试评审专家2人。与九寨沟旅游集团、锦里民俗文化公司建立师资共培机制。
职称结构 | 企业经历教师 | 行业认证 |
---|---|---|
教授3人/副教授10人 | 15人具备3年以上旅游企业经验 | 高级导游证12人、酒店职业经理人8人 |
四、实践教学体系
构建“认知实习-跟岗实训-综合实战”三阶培养链,与12家4A级以上景区签订合作协议。学生需完成200小时古城实景讲解、150小时酒店轮岗等实训任务。
- 校内实训:智慧旅游模拟实验室、茶艺实训室、研学教具研发中心
- 校外基地:阆中古城管委会、剑门关景区、邓小平故居纪念馆
- 特色项目:春节文化庙会志愿服务、国际游客接待周
五、就业质量分析
近三届毕业生平均就业率92.7%,专业对口率81.5%。主要就业方向为景区讲解员(35%)、研学导师(28%)、酒店运营管培生(22%)。
就业领域 | 薪资水平 | 晋升周期 |
---|---|---|
文化遗产景区 | 转正后4000-6000元/月 | 1-2年升任主管岗位 |
研学旅行机构 | 基础薪资+带团提成 | 2-3年成为项目主管 |
高星级酒店 | 实习期2800元,转正5000+ | 3年晋升部门经理 |
六、校企协同创新
与腾讯文旅共建“数字导游”课程,开发VR阆中古城导览系统;联合蜀道文化研究院开展三国文化研学课程开发,形成“现场教学+AR体验+剧本杀”教学模式。
- 技术合作:景区二维码导览系统开发、民宿服务质量评估体系
- 人才定制:为华侨城集团定向培养古镇运营专员
- 社会服务:年均承接文旅行业培训2000人次
七、竞争优势对比
相较于同类专科院校,本专业凸显文化传承能力与师范教育基因的双重优势,但在国际化视野和智能技术应用方面存在提升空间。
对比维度 | 阆中师范 | 四川旅游学院 | 成都职院 |
---|---|---|---|
文化遗产课程占比 | 40% | 25% | 15% |
师范类基础课程 | 32学分 | 无 | 无 |
智慧旅游实验室 | 基础级 | 先进级 | 领先级 |
八、发展挑战与对策
当前面临文旅融合深度不足、产教联动滞后等问题。建议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课程建设,与抖音、快手合作开发文旅新媒体营销实训项目。
- 技术升级:引入全息投影讲解训练系统
- 课程革新:增设文旅大数据分析模块
- 机制创新:推行“学期分段制”(2个月理论+4个月实践交替)
该专业通过深度挖掘阆中古城文化IP,构建了差异化发展路径。未来需强化数字技术赋能,在保持传统文化传承特色的同时,提升智慧旅游服务能力,方能持续巩固区域文旅人才培养的领先地位。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youshi/3434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