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职业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的
辽宁职业学院作为辽宁省内具有代表性的高职院校,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紧密结合职业教育特点,构建了较为完善的育人体系。学院通过课程教学、实践活动、校园文化等多维路径,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在课程建设上,学院注重思政理论课与专业课程的协同,推动“课程思政”改革;在实践环节,依托红色教育基地和社会服务项目,强化学生的价值认同;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通过主题讲座、党团活动等形式,营造浓厚的思政育人氛围。总体来看,辽宁职业学院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注重实效性与针对性,但在资源整合和师资队伍专业化方面仍有提升空间。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顶层设计与制度建设
辽宁职业学院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顶层设计,将其纳入学院发展的总体规划。
- 制度保障:学院成立了由党委书记牵头的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思政工作重点任务,并制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施方案》《课程思政建设指导意见》等文件,明确责任分工和考核机制。
- 资源整合:通过设立专项经费、建设思政实践基地等方式,保障思政教育的硬件与软件需求。例如,学院与地方红色教育基地合作,建立校外实践教学点,丰富教育形式。
- 评价体系:将思政教育成效纳入教师绩效考核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形成“教学—实践—评价”闭环管理。
二、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推进
学院以思政理论课为核心,积极推动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
- 思政课程创新:采用案例教学、情景模拟等互动方式,提升《思想道德与法治》《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课程的吸引力。例如,结合辽宁本土红色文化资源,开发特色教学案例。
- 课程思政全覆盖:要求专业课程挖掘思政元素,如机械制造类课程融入“工匠精神”,电子商务课程强调“诚信经营”,形成“门门有思政、人人重育人”的格局。
- 师资培训:定期组织思政教师与专业教师联合教研活动,分享课程思政经验,提升教师的思政教学能力。
三、实践育人体系的特色与成效
辽宁职业学院注重通过实践环节深化思政教育效果,构建了层次分明的实践育人体系。
- 红色教育实践:组织学生参观辽沈战役纪念馆、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等,开展“重走红色路线”主题活动,强化爱国主义教育。
- 志愿服务与社会实践:依托“青年志愿者协会”,开展乡村振兴帮扶、社区服务等项目,引导学生将理论转化为行动。近年来,学院多次获评省级“社会实践先进集体”。
- 创新创业融合:将思政教育融入双创项目,鼓励学生结合专业特长解决社会问题,如环保技术研发、助农直播等。
四、校园文化建设的思政导向
学院通过丰富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潜移默化地传递核心价值观。
- 主题活动:围绕“建党百年”“党的二十大”等重大节点,举办征文、演讲、文艺汇演等活动,增强学生的政治认同。
- 社团引领:支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社团、国学社等思政类社团发展,定期开展理论研讨和读书会。
- 网络阵地建设:利用微信公众号、抖音等新媒体平台,推送“微党课”“思政微视频”,扩大覆盖面。
五、师资队伍建设与专业化发展
学院将思政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关键抓手,多措并举提升队伍素质。
- 人才引进:优先招聘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背景的高层次人才,优化师资结构。
- 培训提升:组织教师参加省级思政课教学比赛、专题研修班,并邀请专家进校开展讲座。
- 激励机制:设立“优秀思政教师”奖项,鼓励教师参与课题研究和教学改革。
六、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与改进方向
尽管成效显著,学院思政教育仍面临一些挑战。
- 资源分布不均:部分专业对课程思政的落实力度不足,需进一步细化指导方案。
- 形式创新不足:部分活动仍以传统形式为主,需探索更符合青年学生偏好的教育载体。
- 校外协同待加强:与企业、社区的联动机制尚未完全打通,实践平台需扩展。
七、未来发展的路径与展望
辽宁职业学院将继续深化思政教育改革,重点推进以下工作:
- 数字化赋能:建设思政教育线上资源库,开发虚拟仿真教学项目。
- 校企协同育人:与企业共建思想政治教育基地,将职业素养与思政教育结合。
- 理论研究深化:鼓励教师申报思政专项课题,提升教育的科学性和前瞻性。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4023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