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普通高校

昆明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的校训是什么,有何历史(昆铁院校训历史)

昆明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校训的

昆明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的校训是“笃学敬业、明德至善”,这八个字凝聚了学校办学的核心理念与精神追求。校训不仅是对学生的行为规范,更是对全校师生价值观的引领。“笃学敬业”强调扎实学习与职业精神的结合,体现了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明德至善”则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德才兼备的育人思想,倡导师生在专业技能之外,更要追求品德的高尚。校训的历史与学校的发展紧密相连,反映了昆明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从建校至今始终坚持的“立德树人、服务行业”的办学宗旨。作为一所扎根西南、面向全国铁路行业的职业院校,校训的提出既是对职业教育使命的回应,也是对行业需求的精准把握。

昆	明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的校训是什么,有何历史

校训的形成经历了长时间的实践与提炼。学校的前身可追溯至20世纪中后期,随着中国铁路事业的快速发展,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校训的雏形也在这一时期逐渐明晰。进入21世纪后,学校正式升格为高等职业院校,校训被赋予更丰富的时代内涵,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笃学敬业、明德至善”不仅是师生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更成为学校服务区域经济、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精神旗帜。

昆明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校训的文本解析

“笃学敬业、明德至善”由两个四字短语构成,每一部分均有深刻含义:

  • 笃学敬业:“笃学”出自《论语·泰伯》中“笃信好学,守死善道”,意为专心致志地学习;“敬业”则源自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强调对职业的敬畏与热爱。二者结合,凸显学校对学生专业能力与职业素养的双重重视。
  • 明德至善:“明德”语出《大学》开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指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至善”则是儒家思想的最高境界,意为追求完美。这一部分体现了学校将德育置于首位的人才培养理念。

校训的整体结构平衡,既有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又融入了现代职业教育的特色,形成了一种知行合一的教育哲学。

校训的历史沿革与时代背景

昆明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的校训并非一蹴而就,其形成与学校的发展历程密切相关:

  • 初创时期(20世纪50-70年代):学校前身为铁路职工培训基地,此时虽无明确校训,但“技术过硬、作风扎实”的行业要求已成为师生共识。
  • 规范发展时期(80-90年代):随着铁路系统的改革,学校逐步转向正规化教育,提出了“严谨、求实、勤奋、创新”的临时性办学口号,为校训奠定了基础。
  • 校训确立期(21世纪初):2004年学校升格为高职院校后,结合职业教育改革与国家“立德树人”的要求,正式将“笃学敬业、明德至善”确立为校训,并通过校徽、校歌等形式固化其文化地位。

这一过程中,校训的演变也折射出中国职业教育从技能传导向“德技并修”的转型趋势。

校训与学校办学定位的契合性

校训与昆明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的办学特色高度统一:

  • 行业属性匹配:铁路行业对员工的专业性与责任感要求极高,“敬业”“明德”直接回应了这一需求。
  • 职教特色突出:相较于普通高校,职业院校更注重实践能力培养,“笃学”中的“学”不仅指理论,更包含技能锤炼。
  • 地域文化融合:云南多民族聚居的地域特点,使校训中的“至善”被赋予和谐共融的深层含义,体现了学校服务地方的社会责任。

校训在校园文化中的实践体现

校训已深度融入学校的教育教学全过程:

  • 课程体系设计:专业课教学强调“敬业精神”培养,思政课程则贯穿“明德”教育,形成协同育人机制。
  • 学生活动载体:通过技能大赛、劳模讲座等活动诠释“笃学”,借助志愿服务、道德讲堂等平台践行“至善”。
  • 校企合作模式:与铁路企业共同制定人才标准,将校训要求转化为岗位能力评价指标。

据校内调研,超过80%的学生认为校训对其职业规划产生了积极影响。

校训的社会影响与价值延伸

校训的影响力已超越校园范围:

  • 行业认可度:铁路系统用人单位普遍评价该校毕业生“技术扎实、责任心强”,这与校训的长期熏陶密不可分。
  • 文化辐射力:学校参与社区技术培训时,常以校训为理念框架,推动形成“崇技尚德”的社会氛围。
  • 国际交流维度: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学校与东南亚国家开展职业教育合作时,校训中的普世价值观成为文化交流的桥梁。

校训的未来发展与创新空间

面对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校训也需与时俱进:

  • 数字化时代的诠释:在智能铁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笃学”可延伸为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
  • 跨学科融合:将“至善”理念拓展至绿色交通、可持续发展等新兴领域,丰富校训的现代内涵。
  • 评价体系优化:建立基于校训的量化考核指标,使其成为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观测点。

校训研究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

对校训的深入探讨具有多重价值:

  • 教育学研究:为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典型案例。
  • 校史梳理:通过校训变迁揭示学校发展与国家职教政策的互动关系。
  • 实践指导:帮助同类院校在校训制定中平衡传统性与职业性。

校训与师生个人发展的关联性分析

校训对个体成长的作用体现在:

  • 教师层面:要求教师既做“经师”更做“人师”,与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方向一致。
  • 学生层面:通过校训将抽象的价值观具体化为可操作的行为规范,如实训中的“7S管理”即体现“敬业”要求。
  • 校友反馈:多位杰出校友在访谈中提到,校训是其职业生涯中应对挑战的精神支撑。

校训在校园环境中的视觉化呈现

学校通过多重载体强化校训的存在感:

  • 建筑标识:主教学楼铭刻校训铜字,实训基地悬挂行业标语与校训对照图。
  • 视觉识别系统:校徽中心图案以铁轨变形为“笃”字笔画,暗合校训首字。
  • 新媒体传播:官方微信公众号每周推送“校训故事”专栏,用师生案例诠释内涵。

校训研究的比较视角

与其他同类院校校训对比可见:

  • 共性特征:多数铁路职院校训均包含“敬业”“精技”等元素,反映行业共性要求。
  • 个性差异:昆明铁职院校训更突出道德追求,与其地处边疆多民族地区的办学环境相关。
  • 创新启示:部分院校将“创新”纳入校训,为未来修订提供参考维度。

校训的哲学基础与文化渊源

校训的思想根源可追溯至:

  • 儒家教育思想:强调“德才兼备”,与“明德至善”一脉相承。
  • 职业教育理论:黄炎培“手脑并用”的职教理念,在“笃学敬业”中得到体现。
  • 铁路文化传统:“半军事化管理”的行业特色,强化了校训中的纪律性与责任感。

校训指导下的特色育人项目

学校推出多项以校训为核心的教育实践:

  • “铁道工匠”培养计划:通过现代学徒制将“敬业”精神融入岗位技能训练。
  • “一米阳光”德育工程:鼓励学生每天做一件公益小事,践行“至善”理念。
  • 校训主题毕业典礼:毕业生面向校训宣誓,强化职业使命感。

校训研究的跨学科方法论

多学科视角可深化校训研究:

  • 教育心理学:分析校训对00后学生价值观内化的作用机制。
  • 传播学理论:研究新媒体环境下校训文化的有效传播路径。
  • 管理学工具:运用平衡计分卡评估校训对学校治理的促进作用。

校训与课程思政的协同建设

昆	明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的校训是什么,有何历史

校训为课程思政提供本土化资源:

  • 专业课程结合点:如《铁路信号》课程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403417.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