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牡丹江大学的校训是什么,有何历史(牡丹江大学校训历史)

综合评述牡丹江大学的校训,作为该校精神文化的核心与灵魂,是“理必求真,事必求是,言必守信,行必踏实”。这十六字箴言并非凭空产生,而是深深植根于学校特定历史发展阶段与社会文化背景的产物,蕴含着丰富的时代精神与教育理念。从其表述来看,校训明显继承和发扬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尤其是儒家思想所倡导的“求真务实”、“诚实守信”的优良品格,同时又紧密结合了现代高等教育对科学精神、实践能力与职业道德的迫切要求。追溯其历史,这则校训的确立与牡丹江大学在改革开放初期,为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而进行的办学理念探索密切相关。它不仅是学校对师生的行为规范与道德指引,更是学校在特定历史时期办学宗旨、价值追求和育人方向的集中体现。历经数十年的发展变迁,“理必求真,事必求是,言必守信,行必踏实”的校训早已超越简单的文字符号,内化为一代代牡大人共同的价值认同和精神底色,持续激励着师生在求知、做事、为人、处世等各方面追求卓越,成为推动学校不断向前发展的强大内生动力。对其内涵的深入解读与历史脉络的细致梳理,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牡丹江大学的办学传统与文化基因。牡丹江大学校训的详细阐述
一、 校训的文本内涵与深层解读

牡丹江大学的校训“理必求真,事必求是,言必守信,行必踏实”由四个并列的短句构成,结构工整,意蕴层层递进,涵盖了认知、实践、言语、行动等多个维度,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人格修养与行为准则体系。


1.理必求真: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理”指的是道理、原理、规律,即客观事物内在的本质联系。“求真”即探索、追求真理。这要求师生在学术研究和知识探索中,必须具备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不懈的探索精神。它强调:

  • 崇尚理性: 不盲从权威,不迷信教条,凡事要问个为什么,勇于质疑,善于思考,运用逻辑和实证的方法去认识世界。
  • 探索未知: 鼓励在各自的专业领域内,深入钻研,不断突破认知边界,追求创新发现。
  • 坚持真理: 一旦认定了经过实践检验的真理,就要有坚持的勇气,不因外界压力而轻易动摇。这是大学作为知识殿堂的核心使命所在。

这一条是校训的基石,确立了求知问学的根本态度。


2.事必求是:实事求是的实践品格

“事”指具体的事务、工作。“求是”源于中国古语,意为探究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及其内在规律,在现代语境下,它与“实事求是”的思想一脉相承。这要求师生在处理一切实际问题时,必须:

  • 尊重客观实际: 一切从实际出发,深入调查研究,了解真实情况,避免主观臆断和脱离现实的空想。
  • 遵循客观规律: 办事要讲究科学方法,按规律办事,追求实效,避免蛮干。
  • 解决实际问题: 强调学以致用,将所学知识、所研理论应用于实践,解决生产、生活、社会发展中的现实问题。这对于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牡丹江大学而言,尤为重要。

“事必求是”是“理必求真”的延伸和落脚点,体现了知行合一的理念。


3.言必守信:诚实守信的道德基石

“言”指言语、承诺。“守信”即遵守信约,言行一致。这是为人处世的根本道德规范。它要求师生:

  • 言行一致: 说到做到,不轻诺寡信,对自己说出的话负责。
  • 诚实不欺: 在学术上杜绝抄袭、造假,在人际交往中坦诚相待,在社会活动中恪守契约精神。
  • 建立信任: 个人的信誉和组织的公信力都建立在“守信”的基础之上。它是维系良好人际关系、构建和谐校园乃至诚信社会的关键。

“言必守信”是连接认知实践与人格修养的桥梁,是立人之本。


4.行必踏实:脚踏实地的行事风格

“行”指行为、行动。“踏实”意为扎实、稳健、不浮躁。这要求师生在行动上:

  • 持之以恒: 做事有耐心,有毅力,不怕困难,一步一个脚印地向着目标迈进。
  • 精益求精: 不满足于现状,注重细节,追求卓越,将每一项工作、每一次学习都做到最好。
  • 反对虚浮: 摒弃华而不实、急功近利的心态,倡导低调务实、埋头苦干的作风。

“行必踏实”是前三条的最终体现和行为保障,确保“求真”、“求是”、“守信”能够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这十六字校训四个部分相互关联、有机统一,形成了一个从思想到行动、从道德到实践的完整闭环,深刻体现了牡丹江大学对师生全面发展的期望和要求。


二、 校训的历史渊源与确立背景

牡丹江大学校训的确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与学校的发展历程、时代脉搏以及地域文化紧密交织在一起。


1.学校创建与早期发展(1980年代)

牡丹江大学创建于1983年。这一时期,正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初期,国家经济建设百业待兴,对各类专业人才,尤其是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极为迫切。作为一所地方性职业大学,牡丹江大学从诞生之日起,就肩负着为牡丹江乃至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急需人才的使命。这种“服务地方、注重应用”的办学定位,必然要求其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务实肯干的作风。此时,虽然可能尚未有形式上的明文校训,但“实事求是”、“踏实肯干”等理念已然成为学校办学实践中的隐性准则。


2.办学理念的凝练与校训的初步形成(1990年代)

进入1990年代,随着学校规模的扩大和办学实践的深入,明确自身的文化标识和精神内核变得日益重要。高校校训作为学校精神的象征,其凝练工作被提上日程。在这一过程中,以下几个因素共同促成了“理必求真,事必求是,言必守信,行必踏实”这一表述的形成:

  • 时代精神的感召: 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深入人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成为时代强音。校训中的“求是”精神与此高度契合。
  • 传统文化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诚”、“信”、“实”、“勤”的美德,为校训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求真务实”更是中华民族历来推崇的优良品格。
  • 职业教育的内在要求: 作为高职院校,特别强调学生动手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事必求是”和“行必踏实”直接对应了职业教育对实践能力和严谨作风的看重。“言必守信”则与职业道德教育紧密相连。
  • 地域文化的熏陶: 牡丹江地处东北,东北文化中普遍蕴含的豪爽、直率、重义守诺、吃苦耐劳的特质,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校训价值取向的形成,使其更接地气,更具现实指导意义。

基于以上背景,学校在总结办学经验、凝聚共识的基础上,最终确立了这十六字校训。它既是对过去办学精神的总结,也是对未来发展的指引。


3.校训的传承与弘扬(21世纪以来)

进入新世纪,特别是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和职业教育地位的不断提升,牡丹江大学校训的内涵不断被赋予新的时代意义。学校通过多种途径,使校训精神深入人心:

  • 融入教育教学: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课程教学以及实习实训环节中,强调校训精神的渗透,引导学生理解并践行。
  • 校园文化载体: 将校训镌刻于醒目位置(如校门、主楼、文化石等),在校徽、校歌、宣传材料中突出展现,使其成为校园环境的一部分。
  • 典礼仪式教育: 在开学典礼、毕业典礼、校庆等重大活动中,反复宣讲校训,使其成为新生入校的第一课和毕业生离校的终身印记。
  • 榜样示范引领: 宣传表彰在学术、技能、品德等方面践行校训精神的优秀师生典型,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

经过数十年的传承与发展,牡丹江大学的校训已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而是成为学校文化认同的重要纽带和驱动学校发展的精神力量。


三、 校训的现实意义与当代价值

在当今快速变化的社会和高等教育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牡丹江大学的校训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重要的现实价值。


1.对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校训的“言必守信”和“行必踏实”直接关乎学生的品德修养。它教育学生要成为诚实守信、品行端正的人,这不仅是个人安身立命之本,也是社会和谐稳定之基。在价值观念多元化的今天,坚守诚信底线、培养踏实作风,对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至关重要。


2.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导向

牡丹江大学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校训中的“事必求是”和“行必踏实”精准地指向了应用型人才的核心素质——实践能力和职业精神。它要求学生不仅要学会知识,更要能解决实际问题;不仅要掌握技能,更要具备严谨、负责、精益求精的职业态度。这直接契合了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增强了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3.对于学术氛围与学风建设

“理必求真”是学术研究的灵魂。它倡导的求真、质疑、探索精神,是营造良好学术氛围、遏制学术不端行为的思想武器。鼓励师生在科研和技术开发中勇于创新、追求真理,有助于提升学校的整体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行必踏实”则有助于培育勤奋、严谨、持之以恒的优良学风,反对浮躁和急功近利。


4.对于学校特色发展与文化自信

一所大学的校训是其独特精神气质的重要体现。牡丹江大学的校训朴实无华、内涵深刻,突出了“务实”、“重行”、“守信”的特点,这与许多研究型大学或综合性大学的校训侧重点有所不同,更好地反映了学校作为应用型高校的定位和特色。坚持和弘扬这一校训,有助于学校在高等教育格局中找准自身位置,形成差异化优势,同时也能增强师生校友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树立文化自信。


5.对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

牡丹江大学扎根地方,校训精神与地方发展需求高度契合。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脚踏实地、技术过硬、诚信可靠的建设者。学校培养的具备“求是”精神和“踏实”作风的毕业生,正是推动地方产业升级、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校训精神由此外化为学校服务社会、贡献地方的实际行动。

牡丹江大学的校训“理必求真,事必求是,言必守信,行必踏实”,是其历史传统、办学理念和价值追求的结晶。它源于历史,立足于现实,更指向未来。在新时代的征程上,深入理解和自觉践行这一校训,对于牡丹江大学自身的内涵建设、特色发展,对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这十六个字,将继续作为灯塔,指引着牡丹江大学在高等教育的海洋中破浪前行。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451345.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1.30622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