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普通高校

上海师范大学开设有哪些奖学和助学金(上师大奖助学金)

上海师范大学奖学金与助学金

上海师范大学作为一所综合性重点高校,始终致力于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奖助体系,以激励学业优秀者、支持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该校的奖助学金覆盖国家级、市级、校级及社会捐赠等多个层面,形成了完善的资助网络。国家级奖项如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代表最高荣誉;市级奖项如上海市奖学金则体现地方教育支持;校级奖项如“优秀学生奖学金”侧重学业与综合素质;社会捐赠类奖项则依托企业或个人资源,如“郭秉文奖学金”等。助学金方面,国家助学金、校内勤工助学岗位等切实缓解经济压力。整体而言,上海师范大学的奖助体系兼顾激励性与保障性,充分体现“奖优助困”的核心理念。

上	海师范大学开设有哪些奖学和助学金

国家级奖学金与助学金

国家级奖项是上海师范大学奖助体系中权威性最高的类别,主要由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设立,面向全体在校生。

  • 国家奖学金:每年评选一次,奖励特别优秀的全日制本科生,标准为每人8000元,需满足专业排名前10%、综合素质突出等条件。
  • 国家励志奖学金:针对家庭经济困难且成绩优秀的学生,每人5000元,评选比例约占在校生的3%。
  • 国家助学金:分三档(2000-4000元/年),覆盖约20%的困难生,需通过家庭经济困难认定。

此外,部分国家级专项资助项目如“少数民族学生奖学金”也纳入校级统筹,进一步拓宽受益范围。

上海市级奖学金与助学金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设立的奖项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通常与市级人才培养计划挂钩。

  • 上海市奖学金:每年奖励约30名本科生,标准为8000元,要求学业成绩与社会实践双优。
  • 上海市高校毕业生艰苦地区就业奖励:对赴中西部基层就业的毕业生给予一次性补助,最高30000元。

部分市级助学金如“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助学金”也通过学校通道发放,优先覆盖孤儿、残疾等特殊群体。

校级奖学金

上海师范大学设立的校级奖项种类丰富,涵盖学业、科研、文体等多个维度。

  • 优秀学生奖学金:分特等(3000元)、一等(2000元)、二等(1000元)三档,评选比例分别为5%、10%、15%。
  • 专业奖学金:如“师范生专项奖学金”,鼓励教育实践能力提升,单项最高5000元。
  • 科研创新奖学金:资助发表核心期刊论文或参与重大课题的学生,奖金1000-5000元。

此类奖项通常由学院初评、学校终审,注重学科差异化的评价标准。

社会捐赠类奖助学金

由企业、校友或社会团体捐赠设立的奖项,是校级体系的重要补充。

  • 郭秉文奖学金:纪念著名教育家郭秉文先生,每年奖励10名文史哲专业学生,每人10000元。
  • 申万宏源奖学金:面向金融、经济类专业,资助5名实习表现优异者,提供8000元及企业实习机会。
  • 慈惠助学金:定向资助罹患重大疾病或遭遇突发变故的学生,单笔最高20000元。

此类奖项通常设有捐赠方特定的评审要求,如专业倾向或公益服务时长等。

专项助困政策与勤工助学

针对经济困难学生,学校构建了“资助+发展”的双轨模式。

  • 学费减免政策:对建档立卡、低保家庭学生减免50%-100%学费,年均惠及200余人。
  • 勤工助学岗位:全年提供图书馆助理、行政助理等岗位800余个,时薪18-22元。
  • 冬季送温暖计划:每年向困难生发放羽绒服、返乡路费补贴等实物援助。

学校还设立“发展型助学金”,支持学生参与海外交流、技能培训等项目。

评选流程与动态管理

上海师范大学奖助学金实施严格的动态评审机制:

  • 申报阶段:学生通过数字化平台提交材料,系统自动校验基础条件。
  • 评审阶段:校级奖项采用“班级-学院-学校”三级审核,社会捐赠类增设捐赠方复核环节。
  • 公示与发放:结果全校公示5个工作日,资金直接汇入学生银行卡。

对获助学生开展年度复审,出现挂科、违纪等情况将暂停或追回资助。

特色项目与国际交流资助

为鼓励国际化发展,学校设立专项资助:

  • 海外研修奖学金:资助赴QS排名前200高校交流的学生,最高30000元/学期。
  • 国际会议资助:对发表论文并受邀赴海外参会的研究生,报销50%差旅费。

艺术类专业另有“创意英才计划”,每年选拔10人提供创作经费5000-20000元。

学生反馈与优化方向

根据校内调研,现行奖助体系存在以下改进空间:

  • 部分社会捐赠奖项专业覆盖不均衡,理科类奖项占比偏低。
  • 困难生认定标准可进一步细化,纳入隐性经济压力指标。
  • 数字化平台需优化材料重复提交问题,提升审批效率。

未来计划增设“人工智能专项奖学金”,并扩大助学金中的心理健康服务补贴范围。

结语

上	海师范大学开设有哪些奖学和助学金

上海师范大学通过多层次、立体化的奖助体系,有效实现了教育资源公平分配与优秀人才激励的双重目标。随着社会捐赠渠道的拓展和评审机制的持续完善,这一体系将为更多学子提供坚实的成长支撑。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431845.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