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中国计量大学校训是什么,校长介绍(校训与校长简介)

综合评述中国计量大学,作为我国质量监督检验检疫行业唯一的本科院校,其身份与使命具有鲜明的独特性。这所坐落于历史名城杭州的高等学府,自诞生之日起,便将“计量”二字深深镌刻于其基因之中,其校训与领导者的办学理念,共同构成了学校发展的精神内核与行动指南。校训“精思国计,细量民生”,短短八字,凝练而深刻地揭示了学校的立校之本、价值追求与社会担当。它不仅是全校师生治学为人的准则,更是学校服务国家战略、心系百姓福祉的庄严承诺。这一校训,将宏观的“国计”与微观的“民生”相统一,将严谨的“计量”思维与崇高的家国情怀相结合,体现了高等教育机构在新时代的使命与责任。而学校的掌舵人——校长,则是这一理念的践行者与推动者。中国计量大学的校长,通常是一位在相关学术领域造诣深厚、拥有丰富高等教育管理经验的学者型领导。他/她不仅肩负着把握学校发展方向、提升办学水平的重任,更是校训精神的身体力行者。校长的教育理念、学术视野和管理智慧,直接影响着学校“精思国计,细量民生”这一核心理念能否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校长通过战略规划、制度建设、文化营造等具体工作,将校训从文字符号转化为师生的共同价值认同和自觉行动,引领学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不断取得新成就,为国家计量、标准、质量、检验检疫事业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实质性贡献。
因此,理解中国计量大学,必须深入理解其校训的深刻内涵与校长在其位所发挥的关键领导作用。中国计量大学校训的深度解读

中国计量大学的校训“精思国计,细量民生”,是一句极具分量且内涵丰富的箴言。它超越了普通高校校训常见的对知识、真理或品德的泛化追求,而是紧密贴合学校的办学特色与历史使命,展现出一种立足专业、胸怀天下的独特气质。


一、校训的文本解析与历史渊源

“精思国计,细量民生”这八个字,可以从字面和精神两个层面进行剖析。

从字面看,“精思”意为精深地思考、周密地谋划,强调的是一种严谨、专注、追求极致的态度。“国计”指国家的方针大计、经济发展规划等宏观事务。“细量”则精准地运用了“计量”的核心概念,意指精确地测量、审慎地考量,体现的是科学、客观、公正的精神。“民生”即百姓的生计、人民生活,关乎社会的基本单元与最终福祉。

从精神内核看,校训将“国计”与“民生”这对宏观与微观的概念,通过“精思”与“细量”这对方法论与态度要求有机联结起来。它宣告了学校的双重使命:一方面,要站在国家战略的高度,运用精深的智慧去思考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课题,尤其是在标准、质量、安全、检验检疫等领域为国家提供智力支持和技术保障;另一方面,要俯下身来,关注细微之处,用最精确的标准、最严谨的态度去衡量和改善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产品质量、食品安全、健康安全、环境监测等具体问题。这充分体现了学校“计量立校、标准立人、质量立业”的办学理念,以及从宏大叙事到微观关怀的统一。

这一校训的形成,与中国计量大学的发展历程息息相关。学校前身是1978年由国家计量总局创建的杭州计量学校,后升格为中国计量学院,2016年更名为中国计量大学。从其诞生之日起,就肩负着为我国计量事业培养专门人才、提供科技支撑的重任。
因此,校训绝非凭空想象,而是学校四十年余办学实践的精神结晶,是历代计量人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反映了学校从服务单一行业到融入国家创新体系、服务经济社会全局的升华。


二、校训的核心内涵与时代价值

“精思国计,细量民生”的校训,蕴含着多层次、多维度的深刻内涵,在新时代背景下更显其宝贵价值。

  • 体现了高度的国家责任感与使命感: “精思国计”要求师生员工始终心怀“国之大者”。在当今世界,计量、标准、质量、合格评定共同构成国家质量基础设施(NQI),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之一。从航空航天、智能制造到节能减排、数字经济,都离不开精确的计量和统一的标准。中国计量大学鼓励师生将学术研究、人才培养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紧密结合,为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提升中国制造的质量水平和国际竞争力贡献力量。这是一种主动将自身发展融入国家命运的责任担当。
  • 彰显了深厚的为民情怀与人文关怀: “细量民生”将落脚点放在了人民福祉上。计量与标准并非高高在上的冰冷技术,它们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从菜市场的电子秤是否准足,到家庭的电表水表是否精确;从药品剂量的分毫不差,到食品安全指标的严格监控;从空气质量PM2.5的监测,到医疗器械的精准可靠,无不渗透着计量的影子。校训提醒师生,一切技术、一切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人民生活得更安全、更健康、更公平、更有品质。这赋予了理工科院校教育以温暖的人文底色。
  • 强调了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与工匠精神: “精”与“细”是校训的关键词,它们共同指向了一种工作态度和学术品格——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计量科学本身就是追求精确、反对马虎的学问。校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思维、扎实的专业技能、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这种精神不仅是学术研究的基石,也是学生未来职业生涯中不可或缺的优秀品质。
  • 构建了“顶天立地”的办学格局: “国计”是“顶天”,要求有高远的视野和格局;“民生”是“立地”,要求有扎实的行动和成效。校训引导学校在发展中既要瞄准国际学术前沿、服务国家顶层设计,做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顶天),又要紧密联系实际,解决产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立地)。这种“顶天立地”的格局,确保了学校发展的方向感和实效性。

在建设质量强国、制造强国的今天,在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中国计量大学的校训更显时代价值。它时刻提醒着学校,要在国家现代化进程中找准定位,发挥不可替代的特色优势。


三、校训在办学实践中的全面渗透

校训并非悬置于空中的口号,而是深深融入中国计量大学的血脉,体现在办学实践的方方面面。

  • 在人才培养方面: 学校将校训精神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在专业设置上,紧密围绕计量、标准、质量、检验检疫等特色领域。在课程体系中,强化工程伦理、质量文化、标准意识教育。在实践环节,建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计量科普教育基地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刻理解“细量民生”的内涵。学校致力于培养具有家国情怀、扎实学识、创新精神和“计量”特色的高素质人才。
  • 在科学研究方面: 学校的科研工作紧密围绕“精思国计”展开。聚焦国家急需领域,在几何量计量、热工计量、光学与辐射计量、力学计量、电磁计量、标准物质、食品安全检测、智能传感等领域形成了特色优势。承担了大量国家级、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许多研究成果被应用于国家重大工程和民生领域,真正将论文写在了祖国的大地上。
  • 在校园文化方面: 学校通过开学典礼、毕业典礼、校史教育、文化活动等多种形式,持续宣讲和弘扬校训精神。校园内的道路、楼宇命名,以及雕塑、景观等,都蕴含着计量文化和校训元素。这种文化浸润,使“精思国计,细量民生”成为全校师生共同的价值认同和行为准则。
  • 在社会服务方面: 学校积极面向行业和地方开展社会服务。为政府监管部门提供技术支撑,为企业提供计量校准、标准制定、质量提升等技术服务,面向公众开展计量科普宣传。这些活动正是“细量民生”最直接的体现,彰显了大学的社会责任。

中国计量大学校长介绍及其治校理念

校长作为大学的行政负责人,其角色至关重要。中国计量大学的校长是学校发展的领航员,是校训精神的倡导者和实践者。


一、校长的学术背景与任职情况

中国计量大学的校长通常由在相关学科领域具有较高学术声望和管理能力的专家担任。现任校长是一位在仪器科学与技术、精密测量等领域有着深厚造诣的学者。他/她拥有丰富的科研经历,主持过国家级重要科研项目,取得过多项有价值的科研成果,并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过大量论文,在学术界享有良好声誉。在担任校长之前,通常已在高校或科研机构的管理岗位上历练多年,积累了丰富的高等教育管理经验。这种兼具深厚学术背景和成熟管理经验的复合型背景,使其能够准确把握大学发展的规律,有力推动学校的改革与建设。


二、校长的核心治校理念

校长的治校理念深刻影响着学校的发展路径。其理念通常紧密围绕学校的特色和使命,与“精思国计,细量民生”的校训高度契合。

  • 坚持特色发展,强化核心竞争力: 校长深刻认识到,特色是大学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
    因此,他/她坚定不移地强化学校在计量、标准、质量、检验检疫等领域的特色优势。在学科建设上,会优先支持这些特色学科冲击一流水平,同时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培育新的增长点。在资源配置上,会向重点特色领域倾斜,确保学校在行业内的领先地位和不可替代性。
  • 聚焦立德树人,培养高质量人才: 校长将人才培养作为学校的中心工作。他/她强调要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将价值塑造、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融为一体。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求教育教学改革要服务于国家和社会对高质量人才的需求。校长会大力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学生成长搭建更广阔的平台。
  • 面向国家需求,提升科研与社会服务能力: 校长倡导科研工作要“顶天立地”。一方面,鼓励教师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开展原创性、引领性研究;另一方面,更加强调科研要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要能够解决实际问题。他/她会积极推动学校与政府、企业、科研院所的深度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使学校的科研优势真正转化为服务“国计民生”的现实力量。
  • 注重师资建设,激发办学活力: 校长深知人才队伍是学校发展的第一资源。他/她会致力于营造尊重人才、爱护人才、用好人才的良好环境,通过实施更积极、更开放、更有效的人才政策,吸引和培育高水平师资。
    于此同时呢,会深入推进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完善考核评价机制,激发广大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 深化开放办学,拓展国际视野: 在全球化的今天,校长会坚持开放办学的思路,积极拓展与国际知名大学、研究机构及国际计量组织的交流与合作。通过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推动师生国际交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等方式,提升学校的国际化水平和国际影响力。


三、校长领导下的学校发展举措与成效

在校长的领导下,中国计量大学近年来在各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 学科建设取得新突破: 工程学、化学、材料科学等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在教育部学科评估中,仪器科学与技术、光学工程等特色学科表现突出。学校成功获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办学层次实现重大提升。
  • 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 招生录取分数线持续位居省属高校前列。学生在“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等国内外重要学科竞赛中屡获佳绩。毕业生以基础扎实、作风严谨、实践能力强受到用人单位好评,就业质量持续向好。
  • 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成果丰硕: 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的数量和层次不断提升,获得了一批国家科技进步奖等重大奖项。建有国家质检中心、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等高水平科研平台。与地方政府和企业共建多个产业技术研究院和成果转化平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
  • 校园建设与办学条件持续改善: 校园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智慧校园建设深入推进,为师生提供了更加优良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

中国计量大学的校训“精思国计,细量民生”是学校灵魂的集中体现,而校长则是带领全校师生践行这一校训、推动学校事业发展的关键人物。二者相辅相成,共同勾勒出中国计量大学作为一所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的现在与未来。在新时代的征程上,学校必将继续秉承校训精神,在校长的有力领导下,不断追求卓越,为教育强国、科技强国、质量强国建设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438560.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81823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