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的校训是什么,有何历史(校训及历史)

综合评述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的校训,是“德以明理,学以精工”。这八个字并非凭空创造,而是深深植根于其母体学校——北京理工大学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之中,同时又结合了珠海学院作为独立学院在特定地域和时代背景下的办学使命与追求。校训作为一所大学的灵魂与精神旗帜,高度凝练了其教育理念、价值导向和对师生的期许。“德以明理,学以精工”在校训表述上,与北京理工大学“德以明理,学以精工”的校训完全一致,这本身就彰显了珠海学院与校本部之间一脉相承的血缘关系和精神纽带。其历史渊源可以直接追溯到北京理工大学(前身为1940年创办的延安自然科学院)在烽火连天的战争岁月中形成的“延安根、军工魂”的红色基因,以及在新中国建设与发展过程中积淀的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对于珠海学院而言,自2004年创立以来,这则校训不仅是向历史致敬,更是面向未来的行动指南。它深刻阐述了“立德”与“求学”的辩证关系,强调以崇高的道德品格来通达事理、明辨是非,以精益求精的态度来钻研学术、精通技艺。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沃土上,这一校训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指引着学院培养既具备高尚情操、又掌握精湛专业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创新人才。理解这则校训的历史与内涵,是理解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办学特色与精神气质的关键所在。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校训的深刻内涵与历史渊源

大学校训是一所大学办学理念、精神风貌和文化传统的集中体现,是师生共同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与道德规范。它如同灯塔,指引着大学的发展方向;如同基石,奠定了大学的学风校风。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作为北京理工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战略延伸,其校训“德以明理,学以精工”承载着厚重的历史积淀与鲜明的时代特征,是解读这所年轻而富有活力学院精神内核的钥匙。


一、 校训的文本解读与核心要义

“德以明理,学以精工”这八个字,对仗工整,意蕴深远,深刻揭示了成人、成才、成事的内在逻辑与统一关系。


1. “德以明理”:此半句强调了道德修养的根本性地位。“德”是立身之本,不仅指个人的私德,更涵盖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国情怀。它要求师生将道德的培育放在首位,通过持续的内省与实践,塑造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格。“明理”则是在“德”的基础之上所要达到的境界。“理”既指事物的客观规律、科学真理,也指为人处世的道理、社会发展的法则。唯有以高尚的德行作为根基,才能不被私欲蒙蔽,才能公正、客观地去探索、认识和把握世间万物运行之理,从而达到心智的澄明与智慧的通达。这意味着,学院培养的人才,首先应是一个品德高尚、明辨是非、富有责任感的人。


2. “学以精工”:此半句聚焦于学问与技能的追求。“学”是过程,涵盖了理论知识的学习、实践能力的锻炼以及创新思维的培养。“精工”是目标与境界,体现了对学术和专业技艺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执着精神。“精”意味着深入、专注、一丝不苟;“工”既可理解为工程技术,也可广义地指代一切需要精湛技艺的专业领域。它要求师生在学术研究和专业学习中,必须秉持严谨的态度,刻苦钻研,力求掌握核心知识与关键技术,具备解决复杂问题的过硬本领,最终达到技艺精湛、业务精熟的水平。这与北京理工大学强大的工科背景和“精工”传统一脉相承。


3. 辩证统一关系:“德以明理”与“学以精工”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前者是后者的价值引领和方向保证,确保所掌握的知识与技能被用于正途,服务于社会进步和人类福祉;后者是前者的能力支撑和实践体现,空有德行而缺乏真才实学,则难以真正“明理”,更无法为社会做出实质性贡献。这一校训完美地融合了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体现了“立德树人”与“专业成才”并重的教育观,旨在培养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卓越人才。


二、 校训的历史溯源与精神传承

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的校训并非孤立存在,其根源深深扎在母体学校——北京理工大学波澜壮阔的历史之中。要理解珠海学院校训的深刻含义,必须回溯北理工的“红色育人路”。


1. 延安根脉:服务国家的初心 北京理工大学的前身是1940年成立于延安的自然科学院,是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所理工科大学。在民族危亡、物资极度匮乏的艰苦岁月里,学院的创办本身就体现了党对科技教育的高度重视,其首要使命就是为抗战建国培养急需的科学技术人才。当时的办学条件极其简陋,但师生们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坚持教学科研与生产实践相结合,为根据地的兵工生产、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一时期所形成的“一切为了前线”、“理论联系实际”的办学传统,以及将个人所学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崇高责任感,为后来的校训精神埋下了最初的种子。“德”在当时首先体现为对民族解放事业的忠诚与奉献,“学”则直接服务于根据地的军工生产和经济建设,追求实用与精进。


2. 军工魂韵:精益求精的追求 新中国成立后,学校成为国家重点建设的国防工业院校之一,肩负起为国防现代化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重任。在这一时期,“军工品质”成为学校文化的显著特征。国防科技领域对可靠性、精确性、先进性的极致要求,塑造了北理工人严谨求实、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治学态度和工作作风。“精工”精神在这一阶段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强化和升华。无论是从事科学研究还是工程技术开发,都必须做到万无一失、至精至善。这种对“精工”的极致追求,深深烙印在北理工的基因里,并自然而然地传承给了珠海学院。


3. 改革开放与新时代发展:内涵的丰富与拓展 随着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北京理工大学在保持国防特色优势的同时,不断拓展学科领域,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校训“德以明理,学以精工”的内涵也随之不断丰富和发展。“德”的要求在新时代增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科技伦理、全球视野等新内容;“学”与“精工”的领域也从传统的国防科技扩展到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新材料、新能源等前沿方向,并更加注重创新能力和跨界融合能力的培养。这一演进过程,使得校训精神始终保持生机与活力。


4. 珠海学院的承接与弘扬 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成立于2004年,正值中国高等教育深化改革、探索多元化办学模式之际。作为北京理工大学优质教育资源与珠海特区区位优势相结合的产物,学院从诞生之日起,就将“德以明理,学以精工”的校训全盘接纳,作为自身立校兴校的精神基石。这一定位具有重要意义:

  • 彰显血脉联系:使用与校本部完全一致的校训,清晰表明了珠海学院是北理工家族不可或缺的一员,共享其品牌、资源和精神文化,有利于获得社会认同和信任。
  • 传承核心价值:将北理工八十余年积淀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直接注入这所年轻学院的肌体,为其高起点办学、特色化发展提供了深厚的文化支撑。
  • 立足湾区实践:珠海学院地处粤港澳大湾区,面对的是更加开放、创新活跃的经济社会环境。校训在这里被赋予了新的时代使命,即培养能够适应和引领区域发展,具有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工科”、“新商科”等应用型人才,使“精工”精神在与现代产业需求的对接中焕发新的光彩。


三、 校训在珠海学院的践行与体现

校训的价值在于践行。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将“德以明理,学以精工”的精神融入办学治校的各个环节,使之从文字理念转化为生动的教育实践。


1. 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融入 学院在制定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始终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原则。

  • 德育体系化:构建了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识教育课程、专业课程思政、社会实践、校园文化活动在内的全方位德育体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匠精神、诚信教育等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着力引导学生“明理”。
  • 实践教学强化:高度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建有完善的实验实训设施,积极推行产学合作、协同育人模式。通过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设计、学科竞赛、创新创业项目等环节,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锤炼“精工”本领。许多专业与珠海及大湾区知名企业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工程实践环境。


2.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彰显 校园文化是校训精神的生动载体。

  • 精神标识物化:校训被醒目地镌刻在校园的标志性建筑、宣传栏、文创产品上,通过视觉系统不断强化师生的认知和记忆。
  • 主题活动引导:持续开展以“学风建设”、“科技创新”、“道德模范”等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如“精工杯”技能大赛、学术讲座、名师报告会、志愿服务等,营造崇尚品德、追求真知、勇于创新的校园氛围。
  • 榜样力量感召:通过评选表彰优秀教师、优秀学生(包括在道德风尚、学术科研、创新创业等方面表现突出者),树立可见、可学的榜样,让校训精神变得具体而鲜活。


3. 在师资队伍建设中的要求 教师是校训最直接的传播者和践行者。学院在师资引进、培养和考核中,注重教师的师德师风和业务水平双重标准。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深厚的学术造诣和精湛的教学艺术(“学以精工”),更要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和育人情怀(“德以明理”),做到言传身教,以身作则。


4. 在学子成长成才中的印证 校训的最终成效体现在毕业生的质量上。多年来,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的毕业生以“基础扎实、为人诚实、作风朴实、工作踏实”的特点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许多校友在各自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勇于创新,将校训精神转化为职业发展的强大动力,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这本身就是对校训价值的最好验证。


四、 校训的当代价值与未来展望

在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时代背景下,“德以明理,学以精工”的校训具有愈发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 应对时代挑战的指南针 面对科技迅猛发展、社会深刻变革、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锋更加频繁的复杂局面,高等教育面临着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的根本性问题。校训强调的“德”是应对价值多元化挑战的定盘星,确保人才发展的正确方向;“学以精工”则是应对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核心竞争力,要求培养的人才必须具备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关键能力和创新素质。


2. 服务国家战略的助推器 当前,国家正在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制造强国、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重大战略。这些战略的实施迫切需要大量既富有家国情怀和责任感,又掌握先进科学技术和精湛专业技能的高素质人才。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秉持的校训精神,与这些战略需求高度契合,为其培养服务于国家特别是大湾区建设所需的生力军提供了明确的目标导向。


3. 指引学院发展的永恒灯塔 面向未来,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将继续深挖和弘扬校训的时代内涵,将其贯穿于学院转型发展、提质增效的全过程。无论是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还是提升科研服务水平、深化国际交流合作,都将以“德以明理,学以精工”为根本遵循,努力建设成为一所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国内一流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的校训“德以明理,学以精工”,是其从母体北京理工大学继承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其办学历史和文化的结晶。这则校训深刻阐述了立德与树人的辩证关系,传承了延安时期的红色基因和军工领域的精工精神,并在珠海这片改革开放的热土上被赋予了新的时代活力。它不仅是镌刻在墙上的格言,更是融入学院血脉的行动指南,指引着一代代北理珠人修身砺学、成才报国,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为民族复兴和国家富强贡献智慧与力量。理解并践行这一校训,是每一位北理珠师生员工的自觉追求,也是学院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451390.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14228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