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中国农业大学的校训是什么,有何历史(农大校训渊源)

综合评述中国农业大学的校训“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是一句承载着深厚历史底蕴与崇高使命追求的箴言。它并非凭空产生,而是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农耕文明沃土,孕育于近代中国积贫积弱、力求民族复兴的宏大历史背景之中,并伴随着学校自身跨越世纪的曲折发展历程而逐步凝练成型。这句校训精准地概括了农业大学的核心职能与价值取向:一方面,是致力于解决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难题,尤其是关乎国家命脉的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经世济民的情怀;另一方面,是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卓越人才,强调育人的根本任务与产出成果的广泛影响力。其历史脉络,清晰映射出中国高等农业教育从引进西学、救亡图存,到服务新中国建设,再到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转型。理解这句校训,不仅是理解中国农业大学的立校之本、精神之魂,更是理解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知识、科技与人才如何与国家命运、人民福祉紧密相连的一个关键视角。它超越了单纯校园口号的范畴,成为激励一代代农大人扎根大地、笃行不倦的精神旗帜。中国农业大学校训的深刻内涵与历史源流

校训的正式文本与直接来源

中国农业大学的现行校训为“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这十二个字,言简意赅,意蕴深远,正式确立于2005年学校百年校庆之际。其直接灵感来源于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不朽名篇《离骚》。

在《离骚》中,屈原抒发其忧国忧民、追求理想的情怀时写道:“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人民生活艰辛的深切哀叹与同情。中国农业大学校训的上联“解民生之多艰”,正是化用于此,但将原句中的悲悯之情转化为一种积极主动的担当与行动,体现了学校以科学技术和人才培养为武器,致力于攻克农业难题、改善民生的坚定决心。

下联“育天下之英才”,则彰显了大学作为教育机构的根本使命。这里的“英才”并非指少数精英,而是指能够服务于社会、贡献于国家的各类优秀人才。“天下”一词,既体现了胸怀天下的广阔格局,也暗含了人才培养的广泛适用性和影响力。将“解民生”与“育英才”并列,深刻揭示了二者之间内在的、不可分割的逻辑关系:解决民生艰难是实现育人目标的实践场域和价值归宿,而培育天下英才则是解决民生问题的根本途径和力量源泉。

这一校训的最终确定,是学校在百年发展积淀的基础上,经过广泛征集意见、深入讨论研究后形成的共识。它高度契合了中国农业大学作为中国现代农业高等教育发轫地和排头兵的历史地位与现实责任。

历史渊源:从救亡图存到教育兴农的早期探索(1905-1949)

中国农业大学的前身可追溯至1905年成立的京师大学堂农科大学。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设立的专门的现代农业高等教育机构。它的诞生,与晚清“戊戌变法”后“废科举、兴新学”的思潮以及“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的实践紧密相连。当时的内忧外患,使得一批有识之士认识到,农业的落后是国家积弱的重要原因之一,必须引入西方的农业科学知识和技术来改造传统农业,以实现富国强兵的目标。

京师大学堂农科大学的建立,本身就承载着“振兴农业、裨益民生”的初始使命。早期的办学理念虽然尚未凝练成一句明确的校训,但其精神内核已经深深烙印在学校的基因之中。
例如,学校强调教学与科研、推广相结合,鼓励师生关注农业生产实际,这种务实作风为后来校训精神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此后,学校历经北平大学农学院、清华大学农学院等多个发展阶段。在动荡的民国时期,尽管条件艰苦,但学校的先驱者们始终坚守农业科教阵地,致力于引进和传播现代农业科技,培养农业专门人才,为当时凋敝的农村经济注入了一丝现代科学的活力。这一时期,许多农学前辈的言行中,已经闪烁着“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的精神光芒。他们深入田间地头,研究作物改良、病虫害防治,开办讲习班向农民传授知识,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兴农报国的理想。

抗日战争时期,学校部分师生南迁,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坚持办学和科研,更凸显了农业教育对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性。这段艰苦卓绝的历史,进一步锤炼了学校师生与国家民族同呼吸、共命运的责任担当。

承前启后:在新中国建设中的使命担当(1949-1978)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百废待兴,解决数亿人口的吃饭问题成为头等大事。农业被确立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高等教育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由北京大学农学院、清华大学农学院、华北大学农学院合并组建了北京农业大学。这一合并,集中了当时国内最优秀的农科教育资源,使学校成为新中国农业高等教育的最高学府。

在这一历史阶段,学校的办学方向与国家的战略需求紧密结合得更为紧密。“为农业生产服务”成为最响亮的口号。虽然此时仍未形成统一的校训表述,但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特别是农业发展需要的指导思想深入人心。学校的科研工作紧密围绕提高粮食产量、保障农产品供给展开,在作物育种、土壤肥料、植物保护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为缓解新中国的粮食压力做出了直接贡献。
例如,在黄淮海平原盐碱地治理、小麦锈病防治等方面,农大师生功不可没。

在人才培养上,学校强调“又红又专”,要求学生既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又具有服务人民、奉献祖国的思想觉悟。大批毕业生响应号召,“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广袤的农村大地。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科研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优良传统,正是“解民生之多艰”精神在特定历史时期的生动体现。
于此同时呢,学校也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农业管理干部、技术专家和科研骨干,真正履行了“育天下之英才”的职责。

“文化大革命”期间,学校正常的教学科研秩序受到严重冲击,但即便在逆境中,许多师生仍心系农业,在可能的范围内坚持研究和推广工作。这段曲折经历,也从反面证明了农业科教事业对于国计民生的极端重要性。

凝练与升华:改革开放与校训的正式确立(1978-2005)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进入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时期。农村改革率先突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极大地解放了农业生产力,同时对农业科技和人才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北京农业大学(1995年与北京农业工程大学合并组建中国农业大学)也进入了恢复、改革和快速发展的新阶段。

随着思想解放和对外交流的扩大,大学文化建设日益受到重视。校训作为大学精神的核心载体,其凝练工作被提上日程。学校回顾百年办学历史,深刻总结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人们认识到,从京师大学堂农科大学的“振兴农业”,到抗战时期的艰苦办学,再到新中国建设时期的无私奉献,贯穿始终的一条主线,就是关注民生、服务三农、培育人才。

p>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中国在取得经济高速发展成就的同时,“三农”问题也日益凸显,成为制约现代化建设的瓶颈。党中央明确提出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这为中国农业大学赋予了新的时代使命。作为农业高校的领军者,学校迫切需要一句能够凝聚人心、彰显特色、引领未来的校训。

在此背景下,溯源至屈原《离骚》的“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这一提案,因其深厚的文化底蕴、鲜明的价值导向和精准的功能定位,获得了广泛的认同。它既继承了中国古代士人“先天下之忧而忧”的优良传统,又赋予了其现代科学精神和教育理念;既反映了学校百年不变的初心,又回应了新时代对国家重点大学的迫切期待。

2005年,在中国农业大学迎来建校100周年之际,这句凝聚了百年积淀与时代精神的箴言被正式确立为校训。它的公布,不仅是对过去历史的总结,更是对未来发展的宣言。

校训精神的当代实践与深远影响

正式确立后的校训,不再仅仅是一句口号,而是全面融入了中国农业大学的办学实践、文化建设和价值塑造之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人才培养方面,学校始终坚持立德树人,将“育天下之英才”作为根本任务。通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着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校鼓励学生“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组织大量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入农村基层,了解国情农情,在服务乡村振兴的实践中增长才干。一批又一批的毕业生奔赴农业科研、管理、推广、经营等各条战线,成为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骨干力量。

在科学研究方面,“解民生之多艰”指引着学校的科研方向。学校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在粮食安全、食品安全、乡村发展、生态环保、生物技术、农业工程等领域布局重大科研项目,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成果。
例如,在超级稻育种、动物疫病防控、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方面,学校的研究团队为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关键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学校还积极构建“科技小院”等模式,推动科技成果直接惠及千家万户,将“解民生之多艰”落到实处。

在社会服务方面,学校充分发挥人才和科技优势,深度参与国家脱贫攻坚战和乡村振兴战略。通过建立综合实验站、专家工作站、开展技术培训等多种形式,将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管理模式推广到广大农村地区,助力农民增收致富,促进了农业高质量发展和农村社会进步。这种以知识报国、科技富民的行动,是校训精神最直接的体现。

在文化传承与创新方面,校训成为凝聚海内外校友和全体师生员工的精神纽带。它被镌刻在校园的显著位置,出现在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重要场合,通过校史教育、课程思政等多种途径深入人心。它塑造了中国农大人朴实无华、勤勉务实、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的独特气质。

中国农业大学的校训“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是其百年办学历史的结晶,是历代农大人精神追求的升华。它源于古典,却面向现代与未来;它立足于农业,却胸怀天下民生。这句校训不仅定义了中国农业大学的身份与使命,也为我们理解中国高等教育与国家发展、人民福祉之间的深刻联系提供了一个典范。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这句校训将继续引领中国农业大学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462107.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96626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