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广西师范大学的创始人是谁,前身是什么(广西师大创始人及前身)

关于广西师范大学创始人及前身的综合评述广西师范大学,作为中国华南地区,特别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高等师范教育的重要基石,其创立与发展深深植根于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救亡图存、兴学强国的历史洪流之中。要厘清其创始人是谁,前身为何,必须回到那个特定的历史语境中去探寻。普遍而言,广西师范大学的源头被追溯至成立于1932年的广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这是广西近代高等师范教育的开端。而谈及创始人,一个无法绕开的核心人物是杨东莼先生。他不仅是这所学校的首任校长,更是其办学理念、师资组建和初期发展的灵魂人物与主要擘画者。学校的诞生并非一人之功,它是当时广西地方政府主政者(如黄旭初)基于地方建设需求而决策推动的产物,是时代需求、地方执政理念与杰出教育家实践相结合的结晶。其前身的演变脉络清晰,从最初的广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历经桂林师范学院、国立桂林师范学院等关键阶段,逐步发展成为一所综合性师范大学。
因此,理解广西师范大学的起源,需要将杨东莼的个人贡献置于广西特定历史时期教育发展的宏观背景之下,并清晰把握其从专科学校到师范学院,再到综合性师范大学的演进轨迹。这段历史不仅关乎一所大学的诞生,更折射出中国现代教育在动荡年代中艰难起步与顽强生长的光辉历程。

广西师范大学的创始人及前身沿革详述


一、 时代背景与创校缘起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的中国,内忧外患交织,民族危机日益深重。“九一八”事变的爆发,极大地刺激了国人的神经,教育救国、科学救国的思潮空前高涨。有识之士普遍认识到,国家的强盛根本在于人才的培养,而人才的培养基础在于教育,教育的关键则在于师资。
因此,发展师范教育,被视为振兴民族、挽救危局的根本途径之一。在这一时代主旋律下,偏居西南的广西省,在主政者李宗仁、白崇禧、黄旭初等人的推动下,正致力于以“建设广西,复兴中国”为口号,进行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在内的“广西建设”。

当时的广西,基础教育薄弱,合格的中等学校师资极度匮乏,严重制约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启蒙。为适应本省中等教育发展的急切需要,培养具有新思想、新知识、新方法的教师队伍,创办一所高等师范学校便被提上了议事日程。1932年春,广西省政府决议设立省立师范专科学校,校址选定在桂林良丰的西林公园(即雁山园)。这一决策,标志着广西高等师范教育的正式起步。选择桂林,因其是广西的历史文化名城,人文荟萃,环境清幽,适宜读书问学;选择雁山园,则因其园林景致优美,能为学子提供一方宁静的求学净土。创校之举,凝聚了当时广西当局对教育事业的重视和对未来人才培养的期待,是“桂系”集团经营地方、谋求自强的整体战略中的重要一环。


二、 核心创始人:杨东莼的卓越贡献

学校的创办,决策在政府,而具体的筹办和掌舵,则需要一位具有远见卓识、深厚学养和强大组织能力的教育家。这个人选,最终落在了杨东莼身上。杨东莼,湖南醴陵人,是一位著名的历史学家、教育家和翻译家,早年曾参与五四运动,追求进步思想,后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翻译与研究,在社会上已有相当声望。他受广西省政府的邀请,出任广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的第一任校长,全面负责学校的筹建工作。

杨东莼到任后,为这所新生的学校注入了灵魂。他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确立进步的办学方针:杨东莼明确提出“以自由思考、集体生活、集体学习为指导方针”,反对死读书、读死书,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和集体主义精神。这一方针在当时的教育界颇具前瞻性和革命性。
  • 延聘一流师资队伍:杨东莼利用其个人声望和人际网络,从全国各地延揽了一批知名学者和进步人士来校任教。如经济学家薛暮桥、哲学家沈志远、文学家陈望道、夏征农等人都曾在此执教。这支师资队伍不仅学术水平高,而且思想活跃,极大地提升了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学术声誉。
  • 推行独特的教学模式:学校实行“集体主义教育”模式,学生过着半军事化的集体生活,强调劳动教育和社会调查。学校组织学生参与农村经济调查,了解社会现实,使教育内容紧密联系中国实际,特别是广西的实际。这种教学模式旨在培养能够深入社会、服务基层的实干人才。
  • 营造民主自由的学术氛围:在杨东莼的主持下,学校学术空气浓厚,师生可以自由探讨各种社会问题和学术问题。图书馆购置了大量进步书刊,包括马克思主义著作,鼓励学生广泛阅读和批判思考。这使得学校不仅是一个传授知识的场所,更成为一个思想启蒙的阵地。

在杨东莼的领导下,广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虽然创办时间不长(杨东莼于1934年离职),但却迅速崭露头角,以其独特的办学风格和进步色彩,被誉为“南方的革命熔炉”,为学校后续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深刻影响了广西乃至中国的革命与教育事业。
因此,将杨东莼认定为广西师范大学的主要创始人,是符合历史事实的。


三、 学校前身的演变历程

广西师范大学并非一蹴而就,其前身经历了一个逐步发展、壮大和演变的过程。这条发展脉络清晰地勾勒出从一所专门的师范专科学校向多学科、综合性师范大学迈进的轨迹。


1.广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时期(1932-1936)

这是学校的初创和奠基阶段。如前所述,在杨东莼校长的领导下,学校树立了独特的校风,培养了第一批高等师范人才。这一时期,学校规模虽小,但特色鲜明,影响深远。1934年杨东莼离任后,学校继续办学,但办学方针有所调整。1936年,因广西高等教育布局变动,省立师范专科学校曾一度被并入广西大学,成为广西大学的文法学院(下设师范专修科),学校在雁山园的独立办学生涯暂告一段落。


2.广西大学师范专修科及师范学院的孕育

并入广西大学后,师范教育的功能并未消失,而是以新的形式延续。
随着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华北、华东大片国土沦陷,大批高校和知识分子内迁西南。桂林因其相对安全的环境和特殊的政治地位,成为了著名的“文化城”。这一时期,许多知名学者汇聚桂林,为广西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为适应战时师资培养的迫切需要,并利用内迁学者的资源优势,广西省政府和教育界人士深感有恢复和加强高等师范教育的必要。


3.国立桂林师范学院的成立与发展(1941-1950)

1941年,在抗战的烽火中,国民政府教育部决定在桂林独立设置师范学院。1942年4月,教育部正式下文,将广西大学师范专修科为基础,扩充成立“国立桂林师范学院”。1943年8月,学院独立设置,不再隶属广西大学。这是学校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事件。“国立”的身份,意味着学校被纳入国家高等教育体系,办学层次和资源获取能力得到提升。曾作忠教授出任首任院长。学院设教育、史地、中文、英语、数学、化学等系科,办学规模和专业设置都较之前的师范专科有了显著扩大。抗战时期,学院汇聚了林砺儒、谭丕模、穆木天、欧阳予倩等一大批著名学者,坚持办学,弦歌不辍,为抗战建国培养了大量教育人才和文化战士,学术声誉日隆。抗战胜利后,学院曾于1947年迁往南宁,并更名为“国立南宁师范学院”。


4.新中国成立后的整合与定名

1950年,新中国成立后,国立南宁师范学院迁回桂林,再次并入广西大学,成立广西大学师范学院(后称文教学院)。1953年,全国高等学校进行院系调整,这是一次对中国高等教育格局产生深远影响的重大改革。在此背景下,广西大学奉命撤销,其各部分被调整至其他高校或独立建校。原广西大学文教学院(主要由原国立桂林师范学院师资和设备为基础)的部分教职工、学生以及图书设备,与广西革命大学等院校的相关教育资源合并,于1953年8月在桂林皇城校区(今王城校区)正式组建成立“广西师范学院”。这次独立建院,标志着学校作为一所独立的、以教师教育为特色的高等学府的新起点。1983年,为适应学校学科建设和发展的需要,经教育部批准,广西师范学院更名为“广西师范大学”,沿用至今。这一名称的变更,反映了学校从单一的师范教育向综合性师范大学的战略转型。


四、 历史传承与精神底蕴

纵观广西师范大学的创校及前身演变史,可以清晰地看到几条贯穿始终的精神脉络和文化基因,这些构成了学校宝贵的精神财富。

其一,是“尊师重道、敬业乐群”的师范精神。 从创办之初以培养师资为核心使命,到历经八十余载风雨始终坚守教师教育主业,服务基础教育,这种对师范本色的坚持,是学校安身立命之本。一代代师大人将教育兴邦的理想付诸实践,为广西乃至全国输送了数以万计的优秀教师和教育工作者。

其二,是“人文荟萃、追求真理”的学术传统。 自杨东莼校长开创自由思考之风,到抗战时期“文化城”中名家云集、学术争鸣,重视人文素养,鼓励学术探索的基因早已融入血脉。学校在王城、雁山等富有历史文化底蕴的校园中办学,更增添了其独特的人文气质。

其三,是“兼容并蓄、服务社会”的办学胸怀。 学校的发展历程,本身就是一部不断融合内外部资源的历史。无论是创校初期广纳贤才,还是抗战时期接纳内迁学者,抑或是院系调整中的合并与重组,都体现了开放包容的姿态。
于此同时呢,从早期强调社会调查、劳动教育,到后来持续关注地方发展需求,服务社会的意识始终强烈。

其四,是“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意志品质。 学校诞生于民族危难之际,成长于国家动荡之时,几经分合,数易校址,但办学之火从未熄灭。这种在逆境中顽强生存、在困难中砥砺前行的经历,锤炼了师大人坚韧不拔的品格。


五、 结语

广西师范大学的源头,清晰地指向1932年创立于桂林雁山园的广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而其主要的奠基者和灵魂人物,是首任校长杨东莼先生。此后,学校历经国立桂林师范学院等关键发展阶段,直至1953年院系调整后独立设置为广西师范学院,并于1983年更名为广西师范大学。这段波澜壮阔的校史,不仅记录了一所高校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的奋斗历程,更是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特别是师范教育发展的一个缩影。创始人杨东莼所倡导的自由思考、联系实际、服务社会的精神,以及学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的深厚师范底蕴和人文传统,至今仍是广西师范大学不断向前发展的不竭动力和独特标识。理解其创始人与前身,正是为了更好地传承历史,开创未来。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463741.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1.31792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