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上海师范大学学校简介,校史概述(上海师大校史)

上海师范大学学校简介与校史概述综合评述上海师范大学作为一所以教师教育为特色、文理工管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上海市重点建设高校,自建校以来始终与国家发展和城市进步同频共振。学校以“厚德、博学、求是、笃行”为校训,坚持“师道永恒”的精神,培养了数以万计的基础教育师资和专业人才,成为上海乃至全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力量。其发展历程折射了中国师范教育的变迁与创新,从初创时的艰苦创业到改革开放后的跨越式发展,再到新时代的战略转型,上海师范大学始终秉持师范初心,同时拓展学科边界,深化国际化办学,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在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浪潮中,学校不仅巩固了在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等传统优势领域的地位,还积极融入上海城市建设,服务国家战略,展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蓬勃的现代活力。总体而言,上海师范大学是一所底蕴深厚、特色鲜明、面向未来的综合性师范大学,在中国高等教育格局中占有独特而重要的位置。上海师范大学学校简介上海师范大学是上海市重点建设的高等学校,是一所以教师教育为特色、文理工管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学校肇始于1954年,历经多次调整与发展,已成为上海乃至全国基础教育师资培养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学校秉承“厚德、博学、求是、笃行”的校训,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培养高素质教师和各类专业人才为核心使命,致力于建设成为一所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

学校现有徐汇和奉贤两个主要校区,总占地面积约150万平方米,校园环境优美,人文气息浓郁。徐汇校区位于市中心,历史底蕴深厚,承载着学校的主要行政功能和部分学院教学科研活动;奉贤校区则建于21世纪初,现代化设施齐全,是大部分本科生的学习生活场所。两个校区功能互补,共同构成一个集学习、研究、生活于一体的有机整体。

在学科建设方面,上海师范大学覆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十大学科门类。学校拥有完整的本科、硕士、博士人才培养体系,设有19个学院和数十个本科专业。教育学、中国语言文学、世界史、数学等学科实力突出,入选上海市高水平学科建设计划。学校现有全日制本科生、研究生及留学生近三万人,教职工约三千人,其中包括多位国家级人才计划入选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以及上海市各类专家。

在人才培养上,学校始终坚持“师范为本、综合发展”的战略。作为上海基础教育师资的摇篮,每年为上海及全国输送大量优秀教师,尤其在学前教育、中小学教育领域具有显著优势。
于此同时呢,学校大力发展非师范专业,拓宽学生成长路径,强化创新创业教育,通过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模式,培养学生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科学研究方面,学校注重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设有多个省部级重点研究基地,如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上海市重点实验室等。在教师教育研究、古籍整理、城市发展研究、环境科学与工程等领域形成了一批有影响力的成果。学校积极推动产学研合作,服务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在基础教育改革、文化传承创新、城市生态建设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智力支持。

国际化办学是学校发展的重要战略。上海师范大学与全球数十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所高校和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开展学生交换、教师互访、合作科研等多种形式的交流。学校建有孔子学院,积极推广中华文化,同时吸引大量国际学生来校学习,营造了多元包容的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丰富多彩,学校倡导“师道永恒”的精神,通过各类学术讲座、文化艺术活动、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公民意识。学生社团活跃,涵盖了学术、文艺、体育、公益等多个领域,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了广阔平台。

校史概述创建与早期发展(1954-1966)

上海师范大学的前身是1954年创建的上海师范专科学校,是新中国成立后上海最早成立的师范类高等学校之一。建校之初,学校主要任务是培养中学教师,以满足当时上海地区基础教育快速发展的需求。1956年,学校扩建并更名为上海第一师范学院,开始本科层次师范生培养,学科设置以文科为主,涵盖中文、历史、数学等基础学科。这一时期,学校聚集了一批知名学者,初步形成了严谨治学的学风,为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958年,在全国高校院系调整的背景下,上海第一师范学院与上海第二师范学院(原上海师范专科学校部分分支)合并,组建了新的上海师范学院。合并后的学校规模扩大,学科更加齐全,成为上海师范教育的核心力量。至1960年代中期,学校已发展成为一所以文理为基础、教育学科为特色的多科性师范学院,为上海乃至华东地区培养了大量骨干教师。

曲折与恢复(1966-1977)

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对学校造成了严重冲击。正常教学秩序被打乱,招生中断,许多教师受到不公正对待,学校发展陷入停滞。直至1970年代初,学校才开始逐步恢复部分教学活动,以短期培训等形式培养工农兵学员。尽管条件艰苦,但不少教师仍坚持学术研究,守护了学校的文化血脉。

1976年“文革”结束后,学校进入全面恢复阶段。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上海师范学院正式重启本科招生,迎来了新时期的第一批大学生。学校重新明确办学方向,整顿教学秩序,重建师资队伍,为改革开放时期的大发展做好了准备。

改革与拓展(1978-1999)

1978年至1990年代是学校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1984年,经教育部批准,上海师范学院更名为上海师范大学,标志着学校从单一的师范学院向多科性师范大学转型。学校逐步扩大学科范围,增设了非师范专业,在校生规模持续增长。

1994年,上海师范大学与上海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上海教育学院等院校合并,进一步整合了上海师范教育资源,增强了整体实力。这次合并使学校学科体系更趋完善,形成了本科与研究生教育并重、师范与非师范专业协调发展的新格局。1990年代末,学校已拥有文学、理学、教育学、历史学、法学等多个学科门类,并开始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为后续申请博士学位授予权奠定了基础。

在此期间,学校积极推动国际化办学,与国外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开展教师和学生交流项目。
于此同时呢,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奉贤校区筹建工作启动,为21世纪的跨越式发展创造了条件。

跨越与创新(2000-2019)

进入21世纪,上海师范大学确立了建设高水平大学的目标。学校先后获得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建立了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教育学、中国语言文学等学科成为优势特色学科,承担了大量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

2003年,奉贤校区正式启用,极大改善了办学条件,学校主体教学功能逐步向奉贤校区转移。徐汇校区则侧重于研究生教育、继续教育和科学研究,形成“一校两区”协同发展的新模式。学校持续推进学科整合与创新,增设了信息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金融学、旅游管理等适应社会需求的新兴专业。

2010年后,学校深入参与上海教育综合改革,成为上海市首批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试点单位之一。学校强化教师教育特色,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同时加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在江南文化研究、城市发展研究等领域形成学术品牌。国际交流进一步扩大,留学生教育规模和质量显著提升。

新时代与发展(2020至今)

近年来,上海师范大学聚焦内涵式发展,积极应对高等教育变革挑战。学校入选上海市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行列,重点打造教育学、中国语言文学、世界史等高峰学科。
于此同时呢,加强理工科建设,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在人工智能教育、环境生态、数据科学等新兴方向布局。

学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新师范”建设,探索智能时代教师培养新模式。面对新冠疫情,学校快速响应,保障了在线教学与科研活动的有序开展。
除了这些以外呢,学校更加注重服务社会,依托学科优势,为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城市文化建设、长三角一体化等提供智库支持。

当前,上海师范大学正朝着建设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目标稳步迈进,持续为上海和国家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469563.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10199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