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北京邮电大学学校简介,校史概述(北邮校史简介)

北京邮电大学作为新中国诞生后创建的第一所邮电高等学府,自1955年建校以来,始终与国家信息通信事业的成长同频共振。学校秉承“厚德博学、敬业乐群”的校训,弘扬“崇尚奉献、追求卓越”的北邮精神,已发展成为一所以信息科技为特色、工学门类为主体、工管文理协调发展的多科性、研究型大学,是我国信息通信领域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北邮的校史,既是一部攻坚克难、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奋斗史,也是一部与时俱进、引领信息科技前沿的创新史。从建校初期聚焦邮电通信工程技术,到改革开放后大力发展电子信息技术,再到新世纪以来全面布局信息网络、人工智能、网络空间安全等新兴领域,学校始终站立于时代潮头,为我国的信息化建设和全球信息技术进步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北京邮电大学学校简介

北京邮电大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工业和信息化部共建的一所以信息科技为特色,工学门类为主体,管理学、文学、理学、法学、哲学、艺术学等多个学科门类协调发展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211工程”和“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重点建设高校。学校被誉为“中国信息科技人才的摇篮”,在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等领域的教学与科研实力位居全国顶尖行列,在国际上享有盛誉。

学校坐落于北京市海淀区科教文化区,环境幽雅,学术氛围浓厚。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已形成了完整的学士、硕士、博士人才培养体系,设有多个学院和研究院,覆盖了从基础研究到前沿应用的全链条创新环节。师资力量雄厚,汇聚了一批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学术带头人、高水平专家和青年骨干教师。

北邮的学科建设成就斐然,其核心优势学科深度融入国家数字化发展战略。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学科在历次全国学科评估中均获评A类学科,实力突出。学校依托这些优势学科,构建了强大的科研平台,包括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一大批国家级及省部级科研基地,承担了大量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产出了一大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原创性科研成果,为我国在5G/6G移动通信、光通信、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网络空间安全等关键技术领域的突破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和技术支撑。

在人才培养方面,北邮始终坚持立德树人,以培养信息科技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和行业领军人物为己任。毕业生以其扎实的专业基础、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卓越的实践能力深受社会青睐,就业率长期保持在高位,主要去向包括国内外知名信息科技企业、大型运营商、金融机构、科研院所及国家机关,成为推动国家信息产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中坚力量。
于此同时呢,学校积极开展高水平国际交流与合作,与众多世界知名大学、研究机构及跨国公司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国际化发展平台。

校史概述

北京邮电大学的创建与发展,与中国现代通信事业的发展历程紧密交织,是一部服务国家战略、引领技术变革的辉煌历史。

创建与早期发展(1955年-1966年)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业待兴,国家通信事业人才极度匮乏。为满足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通信的迫切需求,1955年,以天津大学电讯系、电话电报通讯和无线电通信广播两个专业为基础,成立了北京邮电学院,成为新中国第一所专门培养邮电通信高级人才的高等学府,隶属邮电部。首任院长由时任邮电部部长的钟夫翔同志兼任。建校之初,学校即设立了有线电工程、无线电工程、工程经济等系科,奠定了以通信工程技术为核心办学方向的基础。尽管建校初期条件艰苦,但全校师生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迅速构建起教学体系,为新中国早期的通信网络建设输送了第一批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为学校日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根基。

曲折前进与恢复振兴(1966年-1978年)

“文化大革命”期间,全国高等教育事业受到严重冲击,北京邮电学院也不例外,正常的教学科研秩序一度中断,学校经历了搬迁、拆分等曲折历程。即便在困境中,许多教师依然坚守教育科研岗位。1970年,学校曾更名为北京电信工程学院。
随着“文革”结束,国家拨乱反正,教育事业迎来春天。学校迅速恢复重建,迁回原址,并于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后,迎来了新时期的第一批大学生。教学科研工作重新步入正轨,并开始顺应世界信息技术发展的浪潮,拓宽学科领域,为接下来的大发展积蓄力量。

改革腾飞与学科拓展(1978年-1999年)

改革开放为中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北邮紧跟国家步伐,进入了快速发展与全面改革的黄金时期。学校在巩固传统通信学科优势的同时,敏锐地捕捉到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信息管理等领域的重要性,大力增设新专业,逐步从单一的工科院校向以工为主、工管文理相结合的多科性大学转变。1993年,经国家教委批准,北京邮电学院正式更名为北京邮电大学,标志着学校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这一时期,学校成功入选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获得了更多的资源支持,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水平全面提升。程控交换技术、光纤通信、移动通信等一批科研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为推动我国通信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做出了直接贡献。

新世纪跨越与“双一流”建设(2000年至今)

进入21世纪,全球信息化浪潮席卷而来。北邮紧抓历史机遇,实现了新一轮的跨越式发展。2000年,全国高等学校管理体制调整,北邮划归教育部管理,成为教育部直属高校。学校进一步优化学科布局,积极布局互联网、人工智能、网络空间安全、大数据等前沿方向,成立了多个新兴学院和研究院。2011年,入选“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2017年,学校昂首迈入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行列,其“信息与通信工程”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被确定为一流建设学科。近年来,北邮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在5G/6G通信、卫星互联网、物联网、智慧教育、区块链、量子信息等前沿领域持续发力,牵头承担了一系列国家级重大科研任务,产出了众多标志性成果,国际学术影响力不断扩大。
于此同时呢,学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构建“雁翔”课程思政模式,推进新工科建设,致力于培养肩负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办学规模与院系设置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北京邮电大学已形成了一校两址(西土城路校区、沙河校区)的办学格局,总占地面积广阔,校园设施现代化。学校设有多个学院,涵盖了信息技术的主要方向和相关支撑领域,主要包括:

  •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
  • 电子工程学院
  • 计算机学院(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
  • 网络空间安全学院
  • 人工智能学院
  • 现代邮政学院(自动化学院)
  • 经济管理学院
  • 理学院
  • 人文学院
  • 数字媒体与设计艺术学院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国际学院
  • 未来学院
  • 等若干其他教学科研单位

这些学院共同构成了北邮协同创新、交叉融合的学科生态系统。

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

学科建设是大学发展的龙头。北邮的学科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信息与通信工程获评A+等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获评A等级,电子科学与技术获评A-等级,彰显了学校在信息科技核心领域的顶尖实力。
除了这些以外呢,软件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法学等学科也具备了较强的实力。

科学研究方面,学校拥有包括“信息内容安全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网络与交换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可信分布式计算与服务”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在内的众多高水平科研平台。学校积极参与国家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等,在太赫兹通信、未来网络架构、深度学习、大数据分析、物联网安全等方向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突破性进展,每年获得大量国家级科技奖励和发明专利,学术论文发表数量和质量持续攀升。

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

北邮始终将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学校构建了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建设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组织学生参加各类顶级学科竞赛(如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等并屡获佳绩)、与行业龙头企业建立联合实验室和实习基地等方式,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了全方位保障。北邮毕业生素以“基础厚、能力强、素质高、上手快”等特点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校友遍布国内外信息通信产业的关键岗位,涌现出一大批产业领袖和技术精英。

在社会服务方面,北邮深度参与国家信息化建设,为政府和企业提供了重要的决策咨询和技术支持。学校与各大电信运营商、华为、中兴、阿里巴巴、腾讯、百度等知名企业建立了紧密的战略合作关系,通过联合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共建研究院等形式,将前沿科研成果应用于产业发展实践,有力推动了行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了强劲动能。

国际交流与合作

在全球化背景下,北邮高度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致力于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学校与北美、欧洲、亚洲、大洋洲等地区和国家的近百所知名大学、科研机构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开展了包括学生交换、联合培养、教师互访、合作科研在内的多种形式的交流活动。北邮还承办了多个孔子学院,积极传播中国文化。近年来,学校留学生教育规模和质量稳步提升,来自世界各地的学子在此学习交流,校园国际化氛围日益浓厚。通过举办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邀请诺贝尔奖获得者、图灵奖获得者等国际学术大师来校讲学,北邮正不断融入全球学术共同体,在世界高等教育和科技创新的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纵观北京邮电大学的发展历程,它始终以服务国家需求为己任,以创新开拓为动力,与中国信息通信事业同生共长。面向未来,北京邮电大学将继续坚守初心使命,扎根中国大地,聚焦世界科技前沿,不断提升办学质量和核心竞争力,朝着建设信息科技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宏伟目标稳步迈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贡献更多的北邮智慧和北邮力量。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487558.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3.06634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