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成都大学的校训是什么,有何历史(成都大学校训及历史)

综合评述成都大学的校训“自爱、自修、自尊、自强”,是一笔深刻凝练、意蕴丰厚的精神财富,它不仅镌刻在校园的显著位置,更深植于历代成大师生的心灵深处,成为指引其前行的人格标尺与价值航向。这八字校训并非凭空产生,其历史脉络与成都大学这所城市大学自身的创办、发展与腾飞历程紧密交织,承载着特殊的历史使命与时代精神。成都大学诞生于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其创办初衷是为了适应国家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迫切需求,特别是为成都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快速发展提供应用型人才支撑。在这一宏大背景下,“自爱、自修、自尊、自强”的提出,既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修身立德精髓的继承,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起点在于“修身”,也是面对百废待兴、亟需奋起的时代,对师生乃至新一代建设者提出的殷切期望和行为准则。它强调个体内在道德的完善与人格力量的锤炼,倡导一种不依赖外物、反求诸己的进取精神。历经四十余载的风雨洗礼,成都大学从初创时的艰苦创业,到中途的曲折发展,再到新世纪以来的跨越式振兴并最终确立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这八字校训始终是凝聚人心、砥砺品格、推动学校内涵发展的核心精神动力。它从最初的谆谆教诲,逐渐演化为学校独特的文化基因与身份标识,其内涵也在时代的变迁中被不断赋予新的解读,展现出历久弥新的生命力,持续激励着成大人恪守正道、精进不休、服务社会、报效国家。成都大学校训“自爱、自修、自尊、自强”的深度阐释与历史溯源
一、 校训文本的语义解析与内在逻辑

成都大学的校训“自爱、自修、自尊、自强”由四个以“自”为核心的词语构成,形成了一个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有机整体,深刻揭示了个人成长成才的内在规律与价值追求。

自爱是根基与起点。它并非指狭隘的自我珍视或自私自利,而是蕴含着更为深广的哲学意味。它意味着对生命本体的珍重与敬畏,意识到作为独特个体的存在价值。一个懂得自爱的人,才会爱惜自己的身心健康,保持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自爱引申为对个人品格和名誉的爱护,即珍惜自己的羽毛,不做有损人格、有违道德的事情。这是一种高度的自律意识,是一切美德的基础。对于大学生而言,自爱就是要认识到肩负的时代使命与家庭期望,珍惜宝贵的求学时光,为自己的未来负责。没有自爱,后续的修养与奋进便失去了内在的动力和意义。

自修是方法与路径。在“自爱”确立了内在价值基点之后,“自修”指明了实现价值提升的具体实践方式。“修”即修养、修炼、进修,强调的是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大学》开篇即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而达到“至善”的境界,离不开“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的功夫。自修正是这一“修身”过程的现代表述。它要求个体主动地、持续地进行学习、反思和实践,涵养德行,增广学识,提升能力。在高等教育语境下,自修不仅指课堂内的专业知识学习,更包括课外的广泛阅读、社会实践、批判性思维培养以及道德情操的陶冶。它强调的是一种终身学习的理念和自主探究的精神,是成才的关键环节。

自尊是境界与品格。当通过“自修”使个人的学识、能力和品德得到显著提升后,便会自然生发出一种由内而外的尊严感,这就是“自尊”。自尊不是妄自尊大,也不是敏感脆弱的虚荣心,而是建立在扎实的自我认知和真实能力基础上的自信、自重与自立。它是一种不卑不亢的气节,一种独立不移的人格操守。拥有自尊的人,能够坚守原则,维护正义,不因外界压力或诱惑而轻易改变立场。在集体中,自尊表现为维护集体荣誉的责任感;在国家民族层面,自尊则升华为深厚的爱国情怀和民族气节。对于成都大学的学子,自尊意味着要以卓越的学业和优良的品行赢得社会的尊重,维护母校的声誉。

自强是目标与归宿。这是校训逻辑链条的最终指向和最高要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强体现了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它意味着永不满足、永不懈怠、奋发向上、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自强是将“自爱”的内在动力、“自修”的积累沉淀、“自尊”的精神力量,最终转化为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实际行动和卓越成就。它鼓励人们直面挑战,克服困难,不断超越自我,追求卓越。对于学校而言,自强是推动学校各项事业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对于学生而言,自强是立志成才、服务社会、报效国家的实践担当。它要求成大学子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更要有强大的意志力和执行力,在未来的职业生涯和社会生活中成为中流砥柱。

这四个方面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以“自爱”立本,以“自修”筑基,以“自尊”塑格,以“自强”致远。它们共同塑造了一种积极向上、内外兼修、责任担当的理想人格模型。


二、 校训诞生的历史背景与时代烙印

成都大学校训的提出与确立,深深植根于其创办和发展的特定历史时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精神诉求和教育理念。


1.改革开放的时代呼唤

成都大学创建于1978年,这正是中国开启改革开放伟大征程的历史元年。十年“文革”动乱结束不久,国家处于拨乱反正、百业待兴的关键节点。社会亟需从封闭僵化中解放出来,经济建设成为中心任务,各行各业对专业人才,特别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变得空前迫切。高等教育领域同样面临着恢复秩序、重建体系、加快发展的艰巨任务。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新成立的成都大学被赋予了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急需人才的使命。校训“自爱、自修、自尊、自强”的提出,正是对这一时代呼唤的积极响应。它激励刚刚获得宝贵学习机会的年轻一代,要珍惜时光,努力提升自我,将个人的成长融入到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洪流之中,通过自身的“自强”来助力民族的“自强”。


2.城市大学的责任担当

成都大学从诞生之日起,就与成都市的发展血脉相连。作为一所由成都市主办的城市大学,其办学定位紧密围绕城市发展的需求。在改革开放初期,成都作为中国西南地区的重要城市,正迎来快速发展的机遇期,需要大量扎根基层、服务地方的应用型人才。校训所倡导的“自强”精神,不仅是对学生个人的要求,也是对学校自身发展的要求。成都大学在其早期发展阶段,面临办学条件艰苦、资源相对匮乏等困难,“自强不息”成为了学校克服困难、砥砺前行的精神支柱。校训激励着首批创业者和师生员工,以艰苦奋斗的精神,白手起家,为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3.传统文化与现代精神的融合

“自爱、自修、自尊、自强”这八个字,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养分。“自爱”与“修身”思想源自儒家经典;“自尊”与“气节”观念古已有之;“自强”更是直接源于《周易》的古老智慧。校训的制定者巧妙地将这些传统美德与改革开放初期所需要的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崇尚科学、勇于拼搏的现代精神相结合,使其既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充满了鲜明的时代气息。它摒弃了空洞的说教,而是从个体修养出发,引导师生建立内在的驱动机制,这与当时强调实事求是、尊重个体能动性的社会思潮是相吻合的。


4.初创期的精神凝聚

在学校创办初期,各项工作千头万绪,亟需一种共同的价值理念来凝聚来自五湖四海的师生员工,形成统一的意志和行动方向。“自爱、自修、自尊、自强”的校训,言简意赅,易懂易记,内涵丰富,迅速成为全校上下认同的行为准则和精神追求。它像一面旗帜,引领着初创的成都大学在探索中前进,在困难中成长,培养了成大人吃苦耐劳、严谨务实、奋发有为的初期品格。


三、 校训内涵在办学实践中的具体体现与演进

成都大学四十多年的发展史,就是一部“自爱、自修、自尊、自强”校训精神的生动实践史。校训的内涵随着学校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深化,体现在学校建设的方方面面。

在人才培养方面:

  • 强调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学校始终将“自爱”、“自尊”所蕴含的品德教育放在首位,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思政、校园文化活动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其社会责任感与良好道德情操。
  • 注重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自修”与“自强”精神体现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就是高度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建设高水平的实验室和实习基地,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学科竞赛和社会实践,培养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创业意识。
  • 营造优良学风: 学校通过制度建设、榜样引领、文化熏陶等手段,持续建设“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优良学风,这正是“自修”精神的具体化,为学生潜心向学、自我提升创造良好环境。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

  • 引导教师追求卓越: 校训同样适用于教师群体。学校鼓励教师“自修”不止,通过攻读学位、访学进修、参与国际交流等方式不断提升学术水平和教学能力;倡导教师“自尊”自爱,恪守学术道德和师德规范;激励教师“自强”不息,勇于攀登科学高峰,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
  • 培育高尚师德师风: “自爱”对于教师而言,体现为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与忠诚,对教师职业的敬畏与珍惜。学校将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引导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

在学校发展历程方面:

  • 艰苦创业时期(1978-2000年代初): 这一时期,学校面临校区建设、师资短缺、经费紧张等多重困难。正是靠着“自强”不息的精神,成大人自力更生,勤俭办学,逐步扩大了办学规模,提升了办学层次,为后续发展积累了力量。
  • 跨越发展时期(2000年代-2010年代):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成都大学抓住了合并、迁建等重大机遇,实现了办学条件的根本性改善和综合实力的快速提升。这一时期,“自强”体现在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魄力上,学校成功申硕、更名大学,完成了关键性跨越。
  • 内涵提升与争创一流时期(2010年代至今): 进入新时代,学校的发展重点转向内涵建设和质量提升。校训精神更多地体现在“自修”的深化和“自尊”的彰显上。学校加强学科建设,获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提升科研创新能力,深化国际合作,努力在国内外高等教育领域赢得更高声誉和尊重。

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

  • 校训的物质载体与仪式教育: 校训被铭刻在校园标志性建筑上,出现在招生简章、毕业纪念册等重要载体中,并通过开学典礼、毕业典礼、校庆活动等仪式进行反复宣贯,使其深入人心。
  • 榜样人物的示范引领: 学校积极宣传在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方面践行校训精神的优秀师生和校友事迹,用身边人、身边事生动诠释校训内涵,增强其感染力和号召力。
  • 品牌活动的潜移默化: 各类学术讲座、文化论坛、社团活动、志愿服务等,都渗透着校训所倡导的价值取向,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受到熏陶和教育。

四、 校训的当代价值与未来意义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成都大学的校训“自爱、自修、自尊、自强”非但没有过时,反而展现出愈发重要的当代价值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对于个体成长而言: 在价值观念多元、社会竞争激烈、信息爆炸的今天,大学生面临着比以往更为复杂的成长环境。校训所提供的价值指引显得尤为珍贵。

  • 它有助于青年学生筑牢价值基石,在纷繁复杂的诱惑面前保持定力,明确人生方向,实现健康成长。
  • 它激励学生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适应知识快速迭代的时代要求,通过持续不断的“自修”保持竞争力。
  • 它引导学生树立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将“自尊”建立在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的基础上,实现更高层次的人生价值。
  • 它锤炼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勇于面对挫折和挑战,在“自强”中成就事业,服务社会。

对于学校发展而言: 在建设高水平应用型综合大学的新征程上,校训精神依然是驱动学校内涵式、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文化软实力。

  • 它是凝聚共识的精神纽带,能够团结全体成大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共同为学校的发展目标奋斗。
  • 它是塑造大学品牌的重要标识,独特的校训文化有助于形成成都大学区别于其他高校的鲜明办学特色和社会形象。
  • 它是推动改革创新的内在动力,激励学校敢于突破瓶颈,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不断追求卓越。
  • 它指引学校在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发展中展现更大作为,通过自身的“自强”来更好地履行大学的社会责任。

对于社会与国家而言: 成都大学校训所倡导的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要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高度契合,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所需要的奋斗精神一脉相承。成千上万秉承“自爱、自修、自尊、自强”信念的成大毕业生走向社会,他们在各自岗位上展现出的良好素养、扎实作风和奉献精神,本身就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践行,为社会注入正能量,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

成都大学的校训“自爱、自修、自尊、自强”是其历史传承、办学理念和精神品格的高度浓缩。它源于历史,契合时代,指引未来。这八个字不仅是对过往峥嵘岁月的总结,更是面向未来辉煌篇章的承诺。它将继续如同灯塔一般,照亮一代代成大人的心灵之路,激励他们在个人修养、求知探索和服务社会的实践中不断超越,共同书写成都大学更加灿烂的明天,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成大人的智慧和力量。校训的精神之火,必将在时间长河中永不熄灭,代代相传。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512428.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12048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