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平顶山文化艺术职业学院的校训是什么,有何历史(平顶山艺院校训历史)

平顶山文化艺术职业学院校训的综合评述平顶山文化艺术职业学院作为一所以培养文化艺术人才为核心的高等职业院校,其校训凝聚了办学理念与育人精神,是学院文化底蕴和教育方向的高度概括。学院的校训为“明德尚艺,笃行致远”,这八个字深刻体现了职业教育与文化艺术教育相结合的特点,既强调道德修养和职业操守的基石作用,又突出艺术追求与实践能力的并重,同时蕴含着持之以恒、追求卓越的远大志向。这一校训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它深深植根于学院的发展历程之中,反映了其在区域文化艺术教育领域的长期积淀与时代使命。从历史维度看,校训的提炼与学院响应国家职业教育改革、服务地方文化发展的战略紧密相连,它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艺术教育思想的精髓,同时融入了现代职业教育对实践与创新的要求,从而成为指引师生成长、塑造学院品牌的核心精神符号。它不仅是对内的行为准则,也是对外的庄严承诺,持续推动着学院在人才培养、社会服务与文化传承中发挥重要作用。平顶山文化艺术职业学院的校训解析与历史渊源校训的正式表述与内涵解读平顶山文化艺术职业学院的校训“明德尚艺,笃行致远”是一个内涵丰富、结构严谨的理念体系。这八个字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前四字“明德尚艺”侧重于内在修养与专业追求,后四字“笃行致远”则强调实践行动与长远目标,共同构成了一个从修身到立业、从知行合一到理想实现的完整逻辑链。

“明德”一词,源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出自《大学》开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对于学院而言,“明德”是育人之基,它要求将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职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感放在首位。在文化艺术领域,德艺双馨是对从业者的最高赞誉,因此“明德”意味着教育不仅要传授技艺,更要塑造灵魂,使学生成为有品格、有担当的文化艺术工作者。

“尚艺”则直接点明了学院的行业属性和专业特色。“尚”有尊崇、追求之意,“艺”则涵盖了艺术、技艺、手艺等多重范畴。这表明学院倡导对艺术精神的尊崇和对精湛技艺的不懈追求。它鼓励师生既要继承传统艺术的精华,又要勇于探索现代艺术的创新,在音乐、舞蹈、美术、设计、表演等各个领域追求卓越,将艺术作为毕生的事业和崇高的理想来对待。

“笃行”源于《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是为学的最后阶段,也是最为关键的阶段。对于职业教育而言,“笃行”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它强调脚踏实地、坚持不懈的实践精神。学院培养的是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学生的能力最终要体现在“做”上。
因此,“笃行”要求师生重视实训、强化动手能力,在反复的实践中锤炼真本领,将所学知识和创意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作品和成果。

“致远”一词,意境高远,寓意着志存高远、走向深远,成就大业。它提示师生,学习和发展不能只看眼前,要有长远的目光和宏伟的抱负。无论是个人艺术造诣的提升,还是职业生涯的规划,都应有一个持久的目标和方向。“致远”与“笃行”相结合,深刻揭示了只有通过坚定不移的实践(笃行),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和目标(致远)的辩证关系。

校训的四个组成部分有机统一,层层递进:“明德”是根本,“尚艺”是路径,“笃行”是方法,“致远”是目标。它完整地阐述了学院希望培养什么样的人:即道德高尚、技艺精湛、勤于实践、志向远大的高素质文化艺术技术技能人才。

校训的历史渊源与形成背景平顶山文化艺术职业学院校训的形成,并非凭空创造,而是有其深厚的历史渊源和特定的时代背景。它是学院在自身发展历程中,不断凝练办学特色、回应时代要求的文化结晶。

地域文化底蕴的滋养是校训孕育的第一层土壤。平顶山地区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是墨子文化、曲艺文化、陶瓷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这片土地自古就蕴含着兼爱尚贤、重工崇艺的文化基因。学院扎根于此,其办学理念自然受到这种地域文化氛围的深刻影响。校训中的“尚艺”精神,与本地绵延不绝的工艺美术传统和民间艺术传承一脉相承;“明德”思想,也与中原文化重视伦理道德的价值取向相契合。学院在确立校训时,自觉地将这些地方文化精华吸纳其中,使其拥有了坚实的地方文化根基。

国家职业教育发展方针的指引是校训形成的时代动力。学院成立于中国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新世纪以来,国家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特别强调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这一政策导向直接影响了学院的育人目标。校训中的“明德”对应了职业道德素养的要求,“尚艺”和“笃行”强调了职业技能与实践能力的核心地位,“致远”则体现了对学生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学习的期待。
因此,校训是对国家职业教育方针在文化艺术领域的具体化和校本化表达。

学院自身办学实践的总结与升华是校训最直接的来源。从学院的筹建、批准设立到发展壮大,其办学思路逐渐清晰。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学院管理层和广大师生逐渐达成共识:一所成功的文化艺术类职业院校,必须坚持立德树人,必须突出艺术特色,必须强化实践教学,必须着眼学生未来。基于这些共识,经过广泛的征集、研讨和提炼,最终将“明德尚艺,笃行致远”确立为校训。这一过程,是对学院过去经验的高度总结,也是对未来方向的庄严宣告。它凝聚了全院师生的共同价值追求,成为了学院身份认同的精神标志。

此外,校训的提炼也参考和借鉴了国内外优秀艺术院校和综合性大学的校训表述方式,力求在传承中华文化共性的同时,突出自身的职业性和艺术性个性,使其既典雅厚重,又贴近现实,易记易懂,便于传播和践行。

校训在学院建设与发展中的体现与实践校训绝非墙上的标语和空洞的口号,而是深深融入平顶山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各项工作的灵魂,体现在学院建设与发展的方方面面,成为驱动学院前进的内在文化力量。

在教育教学体系中的体现:学院紧紧围绕校训构建其人才培养模式。在课程设置上,不仅开设了扎实的专业技能课程(对应“尚艺”),还全面开设了思想政治理论课、职业素养课、传统文化课(对应“明德”)。实训教学环节占据了极大比重,建有各类高标准实训室和工作室,推行“教学做一体化”模式,通过项目制、工作坊等形式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对应“笃行”)。
于此同时呢,学院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开设职业规划课程,鼓励学生参加高级别艺术展演和技能大赛,为他们未来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对应“致远”)。

在师资队伍建设中的体现:学院要求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技能的教练员,更是学生思想的引领者和道德的示范者,以身作则践行“明德”。
于此同时呢,鼓励教师成为“双师型”人才,既要有深厚的理论素养,又要有丰富的行业实践经验和精湛的专业技艺(对应“尚艺”)。教师团队积极参与艺术创作、社会服务和技术研发,通过“笃行”不断提升自身水平,并引导学生共同成长,追求艺术和教育的更高境界(“致远”)。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体现:校园文化是校训滋养的沃土。学院通过一系列活动让校训“活”起来:

  • 举办“道德讲堂”、“师德标兵”、“优秀学生”评选活动,弘扬“明德”之风。
  • 组织专业技能大赛、艺术节、作品展、大师工作坊等活动,营造浓厚的“尚艺”氛围。
  • 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校企合作项目,让学生在真实环境中“笃行”。
  • 举办优秀校友报告会、创业论坛,树立榜样,激励学生规划人生,志存高远(“致远”)。
这些活动使校训从文字内化为师生的日常行为准则和价值追求。

在对外交流与社会服务中的体现:学院将校训作为其对外形象展示的核心名片。在校企合作中,学院培养的“德艺双馨、踏实能干”的学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体现了“明德尚艺,笃行”的成果。学院积极参与地方文化建设,如承担大型演出、美化城市环境、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等项目,用自己的专业技艺服务社会,在贡献中实现自身价值,这正是“致远”的生动实践。通过这些服务,校训的精神也得以辐射到更广阔的社会空间。

校训的时代价值与未来意义“明德尚艺,笃行致远”这一校训,不仅属于过去和现在,更指向未来。在中国迈向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新时代背景下,其价值愈发凸显。

契合了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根本要求。国家倡导“五育并举”,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校训将“明德”置于首位,牢牢把握了教育的正确方向。
于此同时呢,文化产业繁荣发展需要大量既有崇高职业道德又具备卓越技艺的应用型人才,校训的“尚艺”与“笃行”正好回应了这一社会需求,而“致远”则鼓励人才不断突破自我,为文化创新注入持久动力。

它为学院应对未来挑战提供了战略定力
随着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艺术形式和职业形态在不断变化。但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变化,对人才品德的要求、对专业精神的追求、对实践能力的看重、对长远发展的规划是不会过时的核心素养。校训所确立的这些基本原则,将成为学院在变革中保持特色、稳中求进的压舱石和指南针。

它是凝聚师生校友、传承学院精神的文化纽带。校训是学院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所有在此学习工作过的人共同的语言和记忆。无论时光如何流转,一代代的平顶山文化艺术职业学院人都将在这八字校训的感召下,砥砺前行,为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贡献力量。

平顶山文化艺术职业学院的校训“明德尚艺,笃行致远”,是其立校之本、兴校之魂、强校之基。它源于历史,基于现实,指引未来,深刻地塑造着学院的品格与面貌,持续不断地释放出强大的育人力量和文化影响力。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515162.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293441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