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玉溪师范学院的校园文化是什么,简介(玉溪师院校园文化)

玉溪师范学院坐落于滇中腹地、享有“云烟之乡”、“花灯之乡”、“聂耳故乡”美誉的云南省玉溪市,是一所省属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院校。其校园文化是在深厚的地域文化底蕴与高等教育使命的双重滋养下,历经数十载积淀而形成的独特精神标识与行为风尚。它绝非单一维度的概念,而是一个有机融合、动态发展的多元复合体。其核心深深植根于红土高原的广袤与包容,同时又展现出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开放姿态。具体而言,它是以“至真至善 致美致用”的校训为精神内核,以聂耳的爱国主义精神为鲜红旗帜,深度融合了玉溪特有的青铜文化、古生物文化、民族民间文化等地域文化瑰宝,并在长期的师范教育实践中,形成了“严谨求实、甘于奉献”的教风与“勤学善思、知行合一”的学风。这种文化体现在校园的物质环境、制度规范、学术活动、艺术实践以及师生的日常行为之中,呈现出师范性、地方性、应用性、开放性交织的鲜明特征,构筑了一个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塑造灵魂的文化育人场域,为培养扎根边疆、服务基础教育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提供了丰沃的精神土壤。

玉溪师范学院校园文化的根基与渊源

玉溪师范学院的校园文化并非无源之水,其形成与发展深深得益于所在区域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与独特的区位优势。学院地处滇中,这片红土地不仅物产丰饶,更孕育了璀璨多元的文化遗产,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灵感源泉和内容支撑。

深厚的地域文化滋养:玉溪是古滇国文化的核心区域之一,江川李家山出土的青铜器,造型别致、纹饰精美,展现了古滇人高超的技艺和非凡的想象力,其文化中的开放、包容与创造精神,潜移默化地融入校园的文化气质中。
除了这些以外呢,玉溪帽天山作为“世界古生物圣地”,拥有震惊世界的寒武纪生物化石群,这“生命的摇篮”所蕴含的科学探索精神与求真意识,也成为激励师生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的独特文化符号。
于此同时呢,玉溪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哈尼族、彝族、傣族等少数民族文化丰富多彩,其歌舞、节庆、服饰、习俗等民族民间艺术形式,极大地丰富了校园文化的表现形式,增强了文化的多样性与活力。

聂耳精神的红色烙印:玉溪是人民音乐家聂耳的故乡。聂耳短暂而辉煌的一生所体现出的爱国主义情怀、艺术创新精神和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怀,是玉溪师范学院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学院将聂耳精神视为校园文化建设的灵魂与旗帜,通过建立聂耳展室、传唱聂耳作品、排演相关剧目、举办纪念活动等多种形式,让爱国主义成为校园文化的主旋律,引导师生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紧密结合,赋予了校园文化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崇高的价值追求。

师范教育的传统底蕴:作为一所师范院校,其文化基因中天然蕴含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师道精神。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学院始终坚守师范教育本位,将培育优秀教师、服务基础教育作为核心使命。这一使命导向使得校园文化格外注重师德熏陶、教育情怀培养以及实践能力的锤炼。“严谨、求实、奉献、创新”的教风和“勤奋、善思、笃行、致用”的学风,正是在数十年师范教育传承中逐渐凝练而成,构成了校园文化最稳定、最核心的内核。

玉溪师范学院校园文化的核心内涵

在多元渊源的共同浇灌下,玉溪师范学院的校园文化形成了层次丰富、特色鲜明的核心内涵,主要体现在精神文化、学术文化、行为文化以及环境文化等多个层面。

精神文化:校训引领与价值塑造:校训是大学精神的集中体现。玉溪师范学院“至真至善 致美致用”的校训,为其校园文化奠定了坚实的价值基石。

  • 至真:代表着对知识、科学和真理的不懈追求,倡导师生保持好奇之心,勇于探索未知,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 至善:体现了道德修养和人格完善的最高目标,蕴含着师范教育特有的师德要求,引导师生明德惟馨、止于至善,拥有仁爱之心和社会责任感。
  • 致美:指向对艺术、审美和和谐境界的向往,鼓励师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提升人文素养,塑造美好心灵。
  • 致用:突出了应用型和实践性导向,强调知行合一,学以致用,将所学知识、技能服务于社会发展,体现高校的社会担当。

这八字校训相互关联、有机统一,共同构筑了师生共同的精神家园和价值坐标。

学术文化:崇尚真理与开放交流:学术是大学的立身之本。玉溪师范学院的学术文化氛围日益浓厚。学院通过举办“红塔讲坛”等系列活动,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专家来校讲学,开阔师生学术视野。鼓励教师开展科学研究,特别是在地方民族文化、高原农业、环境保护等特色领域深耕细作,产出了一批有价值的成果。
于此同时呢,积极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学术环境,支持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活动,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除了这些以外呢,依托地缘优势,学院与南亚东南亚国家高校和教育机构开展了广泛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使校园学术文化呈现出开放的国际视野。

行为文化:实践导向与志愿服务:校园文化最终要外化于师生的行为方式。玉溪师范学院高度重视实践育人环节。师范专业学生长期坚持教育见习、实习、研习,深入中小学教育教学一线,在实践中巩固专业思想,提升从教技能。非师范专业也紧密结合地方行业企业需求,强化实习实训。蓬勃发展的志愿服务文化是行为文化的一大亮点。广大学生积极投身于支教、助老、环保、社区服务、大型赛会服务等各类志愿活动中,在奉献社会中实现自我价值,践行“致用”的校训精神,展现了新时代青年良好的精神风貌。

环境文化:人文浸润与生态和谐:校园物质环境是文化的载体。学院注重校园环境的规划与建设,努力打造生态化、人文化、数字化的美丽校园。校园内楼宇、道路、景观的命名多富含文化寓意,如“致远楼”、“听心湖”等,体现了人文关怀。公共空间陈列着艺术作品、学术海报、名人名言,营造出浓厚的文化氛围。
于此同时呢,学院坐落于宁静优美的自然环境中,绿树成荫,湖光山色,这种生态和谐的环境本身就在潜移默化中陶冶着师生情操,滋养着崇尚自然、和谐共生的文化理念。

玉溪师范学院校园文化的特色载体与表现形式

校园文化的活力需要通过具体生动的载体和形式来展现。玉溪师范学院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与平台,使文化理念落地生根,变得可感、可知、可参与。

品牌性文化活动:学院打造了一系列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品牌文化活动。

  • 聂耳文化艺术节:作为传承聂耳精神的核心载体,通常包括合唱比赛、文艺汇演、主题展览、学术研讨等,是全校范围内规模最大、参与度最高的文化盛事,集中展现了学校的艺术水准和精神风貌。
  • 社团文化节:百花齐放的学生社团是校园文化最活跃的细胞。社团文化节为各社团提供了集中展示和交流的平台,学术科技、文化艺术、体育健身、公益实践等各类社团活动异彩纷呈,极大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
  • 传统文化系列活动:围绕中秋节、端午节、清明节等传统节日,以及彝族火把节、哈尼族十月年等少数民族节日,开展形式多样的纪念和庆祝活动,增强了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实践教学与第二课堂:文化育人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文化要素被充分挖掘,课程思政建设卓有成效。更重要的是,大量的第二课堂活动,如社会实践、社会调查、艺术创作、体育竞赛等,将文化教育从课堂延伸至课外,从校园拓展至社会,使学生在亲身体验和实践中内化文化精神,提升综合素养。

校园传媒与网络阵地:校报、校园广播站、宣传栏、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构成了立体化的校园传媒矩阵。这些平台不仅是发布信息的渠道,更是传播主流价值、展示师生风采、引导校园舆论、营造文化氛围的重要阵地。它们及时宣传校园文化活动的动态与成果,讲好校园故事,传播正能量,有效提升了校园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与社会影响

玉溪师范学院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在育人过程中发挥着“润物细无声”的关键作用,并产生了显著的社会效应。

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塑造:优秀的校园文化如同一个强大的磁场,对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判断、道德情操、行为方式产生着持续而深远的影响。在“至真至善 致美致用”校训的熏陶下,在聂耳爱国主义精神的感召下,在多元文化活动的参与中,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素养、人文情怀、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得到全面协调发展。毕业生以其“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务实作风和扎实业绩,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尤其是为云南省基础教育战线输送了大批骨干力量。

对地方文化建设的反哺:大学是区域文化的高地。玉溪师范学院主动承担起文化传承创新的社会责任。学院的专家学者致力于地方文化的研究、保护与开发,许多关于古滇文化、民族音乐、地方文史的研究成果为地方文化事业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师生艺术团体经常深入社区、乡村进行文艺演出,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学院举办的各类高水平学术会议、文化艺术活动,也提升了玉溪城市的文化品位和影响力,实现了高校文化与地方文化的良性互动与共同繁荣。

对区域教育发展的推动:作为滇中地区重要的教师教育基地,其校园文化中浓厚的师范特色和重教传统,通过一届届毕业生直接辐射到广大中小学校,影响着基础教育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学院与地方中小学建立的紧密合作关系,如“U-G-S”(大学-政府-中小学)协同育人模式,也将高校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文化气息带入基础教育现场,促进了区域教育生态的优化和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

玉溪师范学院的校园文化,是一条奔腾不息的精神之河,它从历史深处走来,汇聚了地域的精华、时代的召唤和师范的使命。它既坚守着立德树人的根本,又洋溢着创新开放的活力;既承载着深厚的传统,又面向广阔的未来。这种文化是玉溪师院人共同的身份认同和精神纽带,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驱动学校持续健康发展、服务国家和区域战略的不竭动力。在新时代的征程上,玉溪师范学院的校园文化必将随着学校的进步而不断丰富、发展和升华,继续以其独特的力量,滋养一代又一代学子成长成才,绽放出更加绚丽夺目的光彩。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517911.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13381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