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漳州科技职业学院的校训是什么,有何历史(校训及历史)

关于漳州科技职业学院的校训及其历史的综合评述漳州科技职业学院的校训“格物致知,崇德敬业”,是一句内涵深邃、源远流长的箴言,它不仅是对学院办学理念的高度凝练,更是对全体师生行为准则与价值追求的明确指引。这八个字,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同时紧密结合了现代职业教育的时代要求,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精神标识。“格物致知”源自儒家经典《礼记·大学》,倡导的是一种探究事物本质、追求真理的务实精神与科学态度,这与职业教育强调技能培养、实践动手能力的核心高度契合;而“崇德敬业”则强调了道德修养与职业精神的统一,要求师生既要具备高尚的品德,又要忠于职守、精益求精,体现了学院“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坚定目标。从历史渊源上看,校训的确立与学院深厚的历史背景密切相关。学院的前身是由著名台商、世界茶王天仁茗茶创始人李瑞河先生怀抱“回馈桑梓、兴学育才”的宏愿,于新世纪之初斥资创办的天福茶职业技术学院。这一创校背景,注定了学院的基因中蕴含着实业报国、茶道传承与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校训正是在这样的历史土壤中孕育而生,它既是创校者对教育事业的殷切期望,也是学院在传承中华茶文化、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核心价值共识。历经十余年的发展,从专科层次的茶学院到综合性高职院校“漳州科技职业学院”,校训的精神内核始终一脉相承,并不断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激励着一代代漳科人砥砺前行,成为学院文化软实力和品牌形象的重要基石。

漳州科技职业学院校训的深刻内涵与多维解读

校训作为一所大学的灵魂所在,是其办学历史、教育理念和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漳州科技职业学院的“格物致知,崇德敬业”这八个字,言简意赅,却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哲学思辨、教育导向和实践要求。对其进行深入剖析,有助于我们全面理解漳州科技职业学院独特的育人模式和文化气质。


一、 “格物致知”的实践理性与科学精神

“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三纲八目”中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远大理想的起点和基础。在漳州科技职业学院的语境下,这一古典概念被赋予了鲜明的现代意义和职业教育特色。

  • 强调动手能力与实践探索: “格物”,即深入探究事物的原理、规律。对于高职院校而言,这直接转化为对实践教学的高度重视。学院要求学生不能仅仅满足于书本知识,必须深入到实验室、实训基地、生产一线中去,通过亲手操作、反复演练来“格”所学专业技能之“物”。无论是茶学的同学辨识茶叶、掌握制茶工艺,还是理工科的同学拆解机器、编写程序,其本质都是“格物”的过程。
  • 追求真理与精益求精: “致知”,即获得真知灼见。这要求师生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总结、反思、升华,形成系统的、创新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它反对浅尝辄止,倡导的是一种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在专业学习上,不满足于“会做”,更要追求“精通”和“创新”,这正契合了现代产业升级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要求。
  • 培养科学思维与解决问题能力: “格物致知”的本质是一种科学方法论。它引导学生形成从现象到本质、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习惯,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是学生未来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保障,超越了单一技能的局限。

因此,“格物致知”在漳科,不仅仅是口号,而是渗透在课程设置、教学模式、考核标准等各个环节的行动指南,它奠定了学院“手脑并用、学做合一”的坚实办学基础。


二、 “崇德敬业”的价值导向与职业素养

“崇德敬业”构成了校训的价值论维度,明确了人才培养的品德要求和职业态度,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化。

  • “崇德”是立身之本: “德”是个人修养和社会和谐的基石。学院将“崇德”置于校训之中,彰显了其将德育摆在首位的坚定立场。这包括:
    • 社会公德与职业道德: 培养学生遵守社会规范,具备诚实守信、仁爱友善、乐于奉献的品格,同时恪守行业规范,具备良好的职业操守。
    • 传承茶道精神: 结合学院特色,“崇德”也蕴含了对中国传统茶道文化中“和、静、怡、真”精神的弘扬,陶冶学生情操,提升人文素养。
    • 感恩与回馈: 学院由实业家捐资创办的背景,本身就带有强烈的感恩与回馈社会的色彩,“崇德”教育中也自然包含了感恩教育,培养学生知恩图报、服务社会的情怀。
  • “敬业”是成才之基: “敬业”是对所从事职业的敬畏、热爱与专注。对于高职学生而言,树立正确的职业观至关重要。
    • 热爱专业,忠于职守: 引导学生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对自己选择的专业和未来的岗位充满热情,具备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 勤勉务实,吃苦耐劳: 职业教育培养的是生产、建设、服务一线的人才,“敬业”必然要求具备踏实肯干、不畏艰辛的作风。
    • 持续学习,与时俱进: 在现代社会,敬业也体现在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适应产业变革的终身学习能力上。

“崇德”与“敬业”相辅相成,共同构筑了漳科学子作为“社会人”和“职业人”的双重优秀品质,确保了学院输出的人才是德才兼备、受社会欢迎的合格公民和优秀员工。


三、 校训的内在统一性与时代价值

“格物致知”与“崇德敬业”并非割裂的两部分,而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体现了“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

“格物致知”是“知”的过程,是方法和路径,侧重于智育和能力培养;“崇德敬业”是“行”的准则,是方向和目的,侧重于德育和品格塑造。没有“格物致知”的探索精神,“崇德敬业”可能流于空谈;缺乏“崇德敬业”的价值引领,“格物致知”则可能迷失方向,甚至可能将知识和技能用于不当之处。二者结合,正好实现了“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的完美统一,指明了培养既有扎实专业技能、又有高尚职业道德的复合型人才的清晰路径。

在当今时代,科技飞速发展,社会深刻变革,这一校训更具现实意义。它鼓励学生在掌握前沿技术的同时,坚守道德底线;在激烈的职场竞争中,保持敬业乐群的心态。它不仅适用于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更是他们走向社会后安身立命、成就事业的终身座右铭。

漳州科技职业学院校训的历史渊源与演进历程

校训的确立和深化,与学院自身的创建、发展和转型历程紧密相连,是其历史文化的沉淀与升华。追溯这段历史,可以更清晰地看到校训是如何从创校者的初心愿景,逐步内化为全院上下共同遵循的精神契约。


一、 创校背景:实业报国与教育理想的交融

漳州科技职业学院的诞生,与一位著名实业家的教育情怀密不可分——他就是天福集团(天仁茗茶)创始人李瑞河先生。李先生作为成功的台商,在事业取得巨大成就后,始终怀抱着赤子之心和回馈桑梓的强烈愿望。他深刻认识到,国家与地区的长远发展,根本在于人才,而职业教育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直接服务地方经济的关键。

特别是在他所深耕的茶产业领域,他看到了从茶园到茶杯,整个产业链亟需大量既懂技术、又善经营、更具备良好职业素养的专业人才。传统的师徒相授模式已难以满足现代化、规模化茶产业发展的需求。于是,创办一所专门培养茶业高等技术技能人才的学校,成为了他实现实业报国理想的重要举措。

正是在这种“以实业支持教育,以教育培养人才,以人才促进产业”的良性循环理念驱动下,2007年,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由天福集团投资兴办的天福茶职业技术学院正式成立。这是中国大陆第一所专门培养茶业人才的高等职业院校。创校之初,学校的使命就非常明确:传承中华茶文化,为现代茶产业输送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这一鲜明的产业属性和使命担当,为校训的孕育提供了最原始的基因和土壤。“格物致知”对应于对茶叶种植、加工、品评、营销等各个环节技术的精深探究;“崇德敬业”则体现了茶道精神中的礼仪、诚信以及对茶事工作的敬畏与热爱。


二、 校训的确立与初期实践

在学校筹建和创办初期,确立什么样的校训来凝聚人心、指引方向,成为一项重要工作。决策者们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智慧,同时紧密结合职业教育的特性和学校的办学特色,最终选定了“格物致知,崇德敬业”这八个字。

这一选择具有高度的前瞻性和契合度:

  • 呼应办学定位: 作为一所高职院校,强调实践、技能和应用是天经地义的,“格物致知”精准地表达了这一核心。
  • 彰显文化底蕴: 茶文化本身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校训的古文出处和深刻内涵,提升了学校的文化品位,区别于单纯的技能培训机构的浅薄。
  • 体现创校者期望: 李瑞河先生作为实业家,其成功本身就体现了务实、诚信、敬业的精神,校训也反映了他对学子们的殷切期望——既要技艺精湛,更要品德高尚。

校训确立后,迅速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它被镌刻在醒目的位置,出现在招生简章、学校宣传片、开学毕业典礼等重要场合,并通过课程思政、校园活动、师德师风建设等途径,逐渐被师生所认知、理解和认同。在早期的天福茶职业技术学院时期,校训精神尤其体现在对茶学专业的极致追求上,师生们深入茶园、茶厂,反复试验,钻研技术,同时将茶礼、茶德融入日常行为规范,形成了独特的校风学风。


三、 更名与发展:校训内涵的丰富与拓展

随着学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和综合实力的提升,为适应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学校的发展战略进行了调整。2013年,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学校正式更名为“漳州科技职业学院”。这标志着学校从一所特色鲜明的单科性院校,向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高职院校迈进。

更名带来的不仅是学科专业的拓展(陆续增设了食品科技、建筑工程、经济管理、艺术设计、医学护理等多个专业群),更是对学校办学理念和校训内涵的一次考验与升华。此时,“格物致知,崇德敬业”的校训显示出其强大的包容性和普适性。

对于新开设的各个专业,校训同样具有强大的指导意义:

  • 对于建筑专业的学生,“格物致知”意味着要钻研建筑原理、材料性能、施工工艺;“崇德敬业”则意味着要恪守建筑规范,保证工程质量与安全,具备“工匠精神”。
  • 对于医学护理专业的学生,“格物致知”要求精研医理药理,掌握精湛的护理技术;“崇德敬业”则直接体现为“医者仁心”,对生命的敬畏和无私奉献的南丁格尔精神。
  • 对于经济管理、艺术设计等专业,校训也同样可以解读为对市场规律、设计原理的探究,以及对企业、对客户、对艺术创作的诚信、责任与热爱。

因此,更名不仅没有削弱校训的地位,反而通过在不同专业领域的实践和应用,使校训的内涵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拓展。它从最初侧重于茶产业的特定指引,演变为适用于所有技术技能领域的一般性原则,证明了其生命力和先进性。校训成为连接学校历史与未来、特色发展与综合拓展的精神纽带。


四、 校训在当代的深化与践行

进入新时代,国家对职业教育重视程度空前,提出了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漳州科技职业学院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深化对校训的践行,将其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 融入课程体系: 在专业课程中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格物致知),同时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将职业道德、工匠精神、爱国主义教育等(崇德敬业)有机融入各门课程。
  • 融入校园文化: 通过举办技能大赛、科技创新活动、企业文化讲座、优秀校友报告会、志愿服务等形式,营造崇尚技能、注重品德、敬业乐群的校园文化氛围。
  • 融入师德建设: 要求教师以身作则,既要做学识渊博、技艺高超的“经师”,更要做涵养德行、关爱学生的“人师”,成为校训的模范践行者。
  • 融入校企合作: 在校企协同育人中,将企业对员工“敬业精神”、“团队合作”、“质量意识”的要求,与校训的“崇德敬业”直接对接,使人才培养更贴近市场需求。

通过以上途径,校训从墙上的文字,真正转化为师生的内在信念和自觉行动,成为推动学院持续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它见证了学院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奋斗历程,也必将继续指引学院在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道路上稳步前行。

漳州科技职业学院的校训“格物致知,崇德敬业”,是其独特身份与精神风貌的集中表达。它根植于创校者实业报国的宏伟理想,脱胎于中华茶文化的深厚底蕴,成长于学院从特色院校向综合性高职院校转型的广阔实践。这八个字,以其古典的智慧与现代的活力,完美诠释了职业教育“知行合
一、德技并修”的本质要求,塑造了一代代漳科人独特的精神品格,并将继续作为一盏明灯,照亮学院未来的发展道路。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529552.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11995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