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江西理工大学的校训是什么,有何历史(江西理工校训及历史)

江西理工大学的校训“志存高远,责任为先”不仅是镌刻于校园一隅的八字箴言,更是该校近七十载办学历程中积淀形成的文化内核与精神旗帜。这则校训深刻融合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与现代工程教育的实践精神,其历史可追溯至学校创立之初所肩负的特殊使命。在漫长的岁月里,它从一代代师生爱国奉献、艰苦奋斗的实践中凝练而来,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被赋予新的内涵。它超越了简单的文字符号,成为一种强大的精神感召,指引着师生在治学、修身、立业中追求卓越,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与社会的宏伟蓝图,深刻体现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与高等教育的价值追求。

江西理工大学坐落于享有“世界钨都”、“稀土王国”美誉的江西省赣州市,是一所以工学为主,理工文管经法教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其发展历程与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的进步紧密相连,为国家,特别是矿产资源领域培养了大批杰出人才。而统领这一切的,是其高度凝练且意蕴深远的校训精神。

校训的正式表述与深刻内涵

江西理工大学的校训为:志存高远,责任为先

这八个字看似简洁,却构成了一个逻辑严密、层次分明的价值体系,分别从理想抱负和行为准则两个维度,对全体师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和期望。

“志存高远”源自中国古典文化,寓意树立远大的志向、追求崇高的理想。对于江西理工大学而言,这要求师生不仅要专注于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更要胸怀天下,将目光投向国家战略需求和人类科技进步的前沿。它鼓励创新思维和探索精神,不满足于现状,不拘泥于常规,始终保持着对未知领域的好奇与征服欲。这是一种向上的拉力,牵引着个体不断超越自我,追求卓越。

“责任为先”则强调了行动的根本准则,即一切行为应以承担责任为出发点。这包含了多重含义:

  • 对国家的责任:秉承学校的红色基因与行业特色,将所学所知奉献于国家现代化建设,尤其是矿产资源的安全、高效、绿色开发。
  • 对社会的责任:恪守职业道德,弘扬工程师精神,以技术造福社会,维护公共利益。
  • 对事业的责任:严谨治学,精益求精,在各自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创造价值。
  • 对个人的责任:修身立德,诚信为本,实现人格的完善与升华。

“志存高远”与“责任为先”二者相辅相成,辩证统一。远大的志向为承担责任提供了方向和动力,而强烈的责任感则确保远大志向不会流于空想,而是通过脚踏实地的不懈奋斗得以实现。它们共同铸就了江西理工大学人独特的精神气质。

校训的历史渊源与演进历程

江西理工大学的校训并非一蹴而就,其孕育和形成深深植根于学校波澜壮阔的办学历史之中。

学校的前身是创建于1958年的江西冶金学院,同年,原隶属于冶金工业部的南昌有色金属工业学校并入,奠定了其深厚的行业背景。建校之初,新中国百废待兴,工业化建设急需大量的矿产资源作为支撑。学校应国家之需而生,为行业发展而建,其最初的使命便是为国家的冶金工业和有色金属事业培养高级专门技术人才。这一特殊的诞生背景,天然地将“责任”二字刻入了学校的基因。首批师生怀揣着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从五湖四海汇聚到赣南这片红土地,他们的到来本身就是为了履行一项庄严的国家责任。在物质条件极为匮乏的年代,他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这种创业历程本身就是“责任为先”精神的生动写照。

随着时代变迁,学校历经多次更名与发展阶段:1988年更名为南方冶金学院,2004年更名为江西理工大学。每一次更名都标志着学校服务面向的拓展和办学定位的升级,从专注于冶金,到面向整个南方地区,再到成为一所综合性理工大学。在这个过程中,学校的抱负和理想也随之扩大,“志存高远”的内涵不断被丰富。它不再仅仅局限于为某个行业培养人才,而是立志于为更广阔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科技进步贡献力量。

校训的文本最终被正式确定并广泛宣导,是在学校进入新世纪、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时期。它是对学校过去数十年办学传统和精神文化的系统总结与高度凝练,是将师生群体中自发存在的精神气质,提升为全校共同自觉遵循的价值准则。它回应了“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根本问题,为学校的立德树人工作树立了鲜明的旗帜。

校训与办学传统及红色基因的融合

江西理工大学的校训精神与其独特的办学传统和地域文化水乳交融,相得益彰。

校训与学校的“三实”品质(为人诚实、基础扎实、工作踏实)一脉相承。“责任为先”直接体现了“为人诚实”和“工作踏实”的要求,强调的是一种可靠、可信、可依赖的品质。而“志存高远”则需要在“基础扎实”的前提下方能实现,没有扎实的学识和技能,远大的理想只能是空中楼阁。校训为“三实”品质注入了更为宏大的格局和导向。

学校地处赣南原中央苏区,深受红色文化的熏陶。苏区精神中的“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无私奉献”等内涵,与“志存高远,责任为先”的校训高度契合。革命先辈们“志存高远”于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并为此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履行了最大的“责任”。这种地缘文化为校训提供了丰厚的历史营养和强大的精神感召力,使其不仅仅是学术机构的训言,更带有了革命老区特有的忠诚与担当色彩。

作为一所具有深厚行业背景的高校,其校训也深刻反映了中国工业精神特别是工程师文化的核心。严谨、求实、协作、创新,以及对工程安全、质量、效益的高度负责,这些都是“责任为先”在工程实践领域的具体化。
于此同时呢,推动行业技术进步、攻克“卡脖子”难题,则是理工科院校“志存高远”的体现。

校训在育人体系中的全面贯彻

校训绝非墙上的标语,而是真正融入江西理工大学血液之中,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在思想政治教育层面,校训是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新生入学教育、毕业典礼等关键环节,校训解读是必不可少的内容。学校通过讲述老一辈校友扎根基层、服务行业的感人故事,让学生直观理解“责任为先”的含义;通过展示学校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激发学生“志存高远”的雄心。

在专业教育与课堂教学层面,教师们自觉将校训精神融入课程思政。在讲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强调工程师的社会责任与伦理,引导学生思考技术发展的人文关怀和社会影响。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探索,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远大学术志向。

在实践教学与第二课堂层面,学校组织大量与行业对接的社会实践、生产实习和志愿服务活动。学生深入厂矿企业、田间地头,在亲身实践中体会国情民情,感受作为未来工程师所肩负的重任,将“责任为先”从理念转化为行动。各类学术竞赛、创新创业活动,则为学生提供了追求卓越、实现“志存高远”抱负的舞台。

在校园文化建设层面,校训通过校史馆、校园景观、宣传作品等各种形式无处不在,营造出浓厚的氛围,使师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熏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校训对校友文化与社会贡献的深远影响

“志存高远,责任为先”的校训精神,最终通过一代代校友的奋斗,转化为服务国家、贡献社会的巨大现实力量。

江西理工大学的校友以其“吃得苦、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而广受社会,尤其是有色金属行业的赞誉。无数校友毕业后选择奔赴边疆、深入基层,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中默默奉献,很多人成为了技术骨干、行业专家乃至领军人物,为中国成为世界有色金属工业强国立下了汗马功劳。他们的职业发展路径,完美诠释了将个人“志存高远”的理想与“责任为先”的担当相结合所带来的巨大能量。

这种由校训滋养形成的独特校友文化,又反过来进一步丰富和巩固了校训的价值。成功校友的事迹成为在校生最鲜活、最生动的教材,他们的反馈和支持也持续推动着学校的发展,形成了一个“校训育人-人才辈出-反馈社会-荣耀母校”的良性循环。学校的声誉正是建立在无数校友以其负责任的行为和卓越的成就为社会所创造的价值之上。

江西理工大学的校训“志存高远,责任为先”是其历史传统、行业特色、地域文化和时代精神的结晶。它从办学实践中产生,又指导着办学实践的方向,塑造了学校独特的文化品格和师生共同的精神特质。这八字校训,如同一位无声的导师,引领着江西理工大学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不断书写着志在千里、责重泰山的崭新篇章。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533281.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07894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