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沈阳城市学院的校训是什么,有何历史(沈阳校训历史渊源)

综合评述沈阳城市学院的校训——“志存高远,德求高尚,学究精深,功追卓越”,是该校精神风貌与价值追求的集中体现,亦是其办学理念的灵魂所在。这十六字校训并非凭空产生,而是深深植根于学校特定的发展历程和时代背景之中,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深刻的教育内涵。它的确立,与沈阳城市学院从初创到壮大的成长轨迹紧密相连,反映了学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浪潮中,对自身定位、使命以及人才培养规格的深刻思考。“志存高远”引领师生胸怀大局,树立远大理想;“德求高尚”强调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将品德修养置于核心位置;“学究精深”倡导严谨笃实的治学态度,追求知识的深度与广度;“功追卓越”则激励师生在各自领域精益求精,追求卓越成就。这四者相互关联,层层递进,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育人体系,不仅在过去指引了学校的建设与发展,也将在未来持续激励着一代代绿岛学子在人生道路上不断前行,成为学校独特的文化基因和精神标识。理解其历史渊源与深层意蕴,对于把握沈阳城市学院的教育本质与文化特质至关重要。

沈阳城市学院校训的深刻内涵与历史脉络


一、 校训的文本解析与核心要义

沈阳城市学院的校训“志存高远,德求高尚,学究精深,功追卓越”,语言凝练,意蕴深远,每一词组都承载着特定的教育理念和价值导向,共同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志存高远:此为首要之义,强调理想和目标的重要性。“志”是方向,是动力源泉。它要求师生不能局限于眼前利益或个人得失,而应树立与国家民族发展同频共振的远大抱负,将个人理想融入时代洪流。对于学校而言,这体现了其不甘平庸、追求一流的发展定位;对于学生而言,这是激发其内生动力、规划精彩人生的起点。一个没有远大志向的个体或组织,难以在激烈的竞争中持续前行。

德求高尚:这是立身之本,体现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德”是根基,是行为准则。在专业技能之外,学校将道德品行的塑造提升到核心高度。“求”字体现了这是一个持续不断、主动修养的过程,而非一蹴而就的目标。“高尚”则设定了道德追求的标准,要求师生不仅要遵守基本规范,更要向往和践行崇高的道德情操,培养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成为德才兼备的合格公民。

学究精深:此为成才之基,聚焦于学问与技能。“学”是途径,是能力保障。“究”意味着深入探索、刻苦钻研,反对浅尝辄止的学习态度。“精深”则明确了学习的标准,既要具备扎实宽广的基础,又要追求专业领域的深度与精度。在知识爆炸的时代,这提示师生要沉下心来,耐住寂寞,掌握真才实学,培养创新精神和批判性思维,以应对未来的挑战。

功追卓越:此为实践之果,强调行动与成效。“功”是成就,是价值体现。“追”表达了主动进取、永不满足的姿态。“卓越”是最高标准,意味着不满足于一般意义上的成功,而是要在各自岗位上力求做到最好,创造一流业绩。它鼓励师生将知识、能力和品德转化为实际贡献,在服务社会中实现个人价值,并始终保持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这十六字校训,从立志、立德到求学、建功,形成了一个从内化到外显、从理念到行动的完整闭环,系统地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


二、 校训诞生的历史背景与时代契机

沈阳城市学院校训的孕育和确立,与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宏观背景以及学校自身的创办历程密不可分。其历史脉络深深打上了新世纪初中国民办高等教育探索与崛起的时代烙印。


1.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兴起与定位探索

上世纪末至本世纪初,中国高等教育经历了从精英化向大众化的历史性跨越。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高等教育需求,国家鼓励社会力量办学,一批民办高校应运而生。沈阳城市学院(其前身可追溯至2001年成立的沈阳大学科技工程学院等)正是在这样的浪潮中诞生。作为新兴的办学力量,民办高校迫切需要明确自身的办学理念、文化特色和人才培养目标,以在竞争激烈的高等教育生态中站稳脚跟、谋求发展。校训作为学校精神的集中表达,其制定工作被提上重要日程。它不仅是面向师生的行为准则,更是学校向社会宣示其教育主张、树立公众形象的关键载体。


2.学校初创期的精神凝聚与身份构建

建校之初,百业待兴。学校面临着基础设施完善、师资队伍组建、管理制度构建、校园文化培育等多重任务。在此阶段,迫切需要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来凝聚来自五湖四海的师生员工,形成共同的价值认同和奋斗目标。校训的研讨与确立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的过程。通过广泛征集意见、深入讨论提炼,最终形成的“志存高远,德求高尚,学究精深,功追卓越”这十六个字,集中反映了创办者、早期领导者和师生群体对“建设一所什么样的大学”和“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集体智慧与共同期盼。它成为学校初创期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成果,为学校的快速发展注入了灵魂。


3.回应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新世纪之初,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产业结构升级调整,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多元化、应用型、创新性的特点。传统的学术型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完全满足社会需要。沈阳城市学院作为一所应用型本科院校,其校训的制定充分考虑了这一时代需求。“学究精深”与“功追卓越”尤其强调了对专业知识技能的深入掌握和在实际工作中追求卓越绩效的能力,这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高度契合。校训因而不仅是道德箴言,也是能力导向,体现了学校主动适应社会、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办学思路。


三、 校训的演进与深化:伴随学校成长的历程

校训并非一成不变的教条,其内涵的理解与实践随着学校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深化。沈阳城市学院的校训也经历了一个从确立、宣贯到内化、升华的动态过程。


1.确立与初步宣贯阶段

在校训正式确定后,学校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进行广泛宣传和教育,使其迅速被师生知晓和认同。

  • 环境浸润:将校训醒目地镌刻在校园标志性建筑、宣传栏、文化石上,使其融入校园物理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师生。
  • 仪式强化:在开学典礼、毕业典礼、校庆等重要仪式中,反复宣讲校训精神,使其成为仪式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 制度融入:尝试将校训精神融入学生守则、教师行为规范、教学评估标准等规章制度中,使其从理念层面逐步走向制度层面。


2.内涵拓展与特色融合阶段

随着学校办学实践的深入,特别是学校在应用型转型、产教融合、体育美育等方面形成鲜明特色的过程中,校训的内涵得到了具体化和特色化的拓展。

  • 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相结合:“学究精深”和“功追卓越”被具体诠释为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同时具备过硬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校通过建设实训基地、开展项目式教学、鼓励参加学科竞赛等方式,将校训要求落到实处。
  • 与“坚持育人为本,注重能力培养”的办学理念相结合:校训中的“德求高尚”与育人根本相呼应,“学究精深”和“功追卓越”与能力培养相衔接,使校训成为办学理念的生动注解。
  • 与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各类学术讲座、科技创新活动、文艺体育比赛、志愿服务等,都被赋予校训教育的色彩,成为践行校训的生动载体。


3.文化内化与价值引领阶段

当校训历经多年积淀,逐渐渗透到学校管理的各个环节、师生日常行为的一点一滴时,便开始真正内化为学校的文化基因。它不再仅仅是悬挂的口号,而是成为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深刻影响着学校的学风、教风和校风。

  • 塑造学风: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树立高远目标,刻苦钻研,追求真知,形成了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 引领教风:激励教师以身作则,既注重学术水平的提升,也关心学生的品德成长,潜心教学,追求卓越。
  • 彰显校风:校训精神外化为学校整体的精神风貌,成为沈阳城市学院区别于其他院校的独特文化标识,增强了师生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四、 校训的当代价值与未来意义

在新时代背景下,沈阳城市学院的校训依然焕发着蓬勃的生命力,对于学校的发展建设和师生的个人成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指导价值。


1.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行动指南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校训将“德求高尚”置于核心位置,与当前国家强调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中心环节的要求高度一致。它提醒教育工作者,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必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和社会责任感。对于学生而言,这是其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重要指引。


2.应对未来挑战的精神支柱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日新月异,社会充满不确定性和挑战。校训所倡导的远大志向、高尚品德、精深学问和卓越追求,有助于师生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保持定力,明确方向,激发内生动力,不断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以积极姿态迎接未来的各种挑战。


3.推动学校内涵式发展与特色建设的文化引擎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进入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阶段,校训所蕴含的对卓越、精深、高尚的追求,正是学校提升办学水平、打造办学特色的内在要求。它激励学校在学科建设、师资队伍、人才培养、校园文化等方面不断追求卓越,走特色发展之路,从而在高等教育格局中赢得一席之地。


4.凝聚校友力量、传承学校文脉的情感纽带

校训是历届校友共同的精神印记。无论校友身在何处,从事何种工作,校训都是连接他们与母校的情感桥梁。弘扬校训精神,有助于增强校友的认同感和凝聚力,汇聚校友资源,共同促进学校发展,同时使学校的优秀文化传统得以代代相传。

沈阳城市学院的校训“志存高远,德求高尚,学究精深,功追卓越”,是其办学历史与精神的结晶,是引领学校过去、现在乃至未来发展的旗帜。它源于历史,契合时代,指向未来。深刻理解并自觉践行这一校训,对于每一位绿岛人而言,是责任,是使命,更是成就精彩人生、服务社会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在未来的岁月里,这十六字箴言必将继续照亮沈阳城市学院的奋进之路,激励全体师生在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征程中谱写新的辉煌篇章。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533545.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125671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