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辽东学院的校训是什么,有何历史(辽东学院校训及历史)

辽东学院作为一所坐落于鸭绿江畔、黄海之滨的综合性本科院校,其校训“明德笃学、践履惟新”不仅是对师生行为的规范,更是其办学精神与历史传承的高度凝练。这八个字深刻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与现代大学的教育使命。“明德”源自儒家经典《大学》,强调品德修养是立身之本;“笃学”倡导潜心向学、求真务实的治学态度;“践履”突出知行合
一、重视实践的行动哲学;“惟新”则体现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时代精神。其历史渊源与辽东学院独特的区位和发展历程紧密相连。学院地处辽宁丹东,作为中国最大的边境城市,肩负着为国育才、服务边疆的特殊使命。其前身可追溯至多个具有悠久历史和不同专业特色的院校,它们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形成了各自的文化传统。最终,在多校合并升格为综合性本科院校后,经过深思熟虑,确立了这一既尊重历史又面向未来的校训。它不仅是全校师生的价值共识和行为指南,更是指引学校在高等教育竞争中找准定位、培育具有家国情怀和实践创新能力应用型人才的灯塔,充分彰显了一所边境大学的文化自信与教育担当。

辽东学院的校训“明德笃学、践履惟新”,是其立校之本、兴校之基、强校之魂。这八个字言简意赅,内涵丰富,既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又闪耀着现代大学教育理念的光芒,精准地概括了学校对全体师生在品德、学问、行动与创新四个维度的核心要求。


一、 校训的文本解读与深层内涵

校训的每一个词都承载着厚重的文化积淀和明确的现实指向。

“明德”居于首位,凸显了立德树人在高等教育中的根本地位。它直接溯源至《礼记·大学》的开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德”意指光明磊落的品德,是人与生俱来的善良禀赋。而“明”字作为动词,意味着要彰显、发扬光大这种美德。对于辽东学院而言,“明德”要求师生不仅要恪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更要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涵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胸怀天下、服务社会的崇高情操,将个人的道德修养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紧密结合。

“笃学”紧随其后,明确了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笃”意为坚定、专注、踏实;“学”则涵盖了知识、技能与学问。二字合璧,倡导的是一种专心致志、坚持不懈、求真探索的学习精神。它反对浮躁与功利,鼓励师生沉心静气,深入钻研,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过硬的技术本领。在知识爆炸的时代,“笃学”更意味着要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持续更新知识体系,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飞速变化。

“践履”是连接“知”与“行”的关键桥梁,体现了强烈的实践导向。它源于中国古代“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强调认识世界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践”是实践、行动,“履”本意为鞋,引申为行走、经历。二字强调要将所学的理论和知识付诸实际行动,在实践中检验真理、提升能力。对于一所应用型特色鲜明的大学,这一点尤为重要。它要求教育教学不能脱离实际,必须紧密联系行业和产业需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

“惟新”位于校训的结尾,指明了发展的方向和灵魂。“惟”是语助词,含有“只有”、“必须”之意;“新”即创新、革新、与时俱进。“惟新”要求师生不能墨守成规,要具备批判性思维和开拓进取的精神,勇于探索未知,敢于挑战权威,在学术上追求创新,在技术上寻求突破,在管理上不断改革。它呼应了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学校保持活力、不断前进的内在动力。

这四者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一个完整的育人闭环:以“明德”为灵魂,确立方向;以“笃学”为基础,积蓄力量;以“践履”为途径,转化知识;以“惟新”为目标,实现超越。它们共同塑造了辽东学院人独特的精神气质。


二、 校训的历史渊源与形成过程

辽东学院校训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其深厚历史底蕴与合并办学实践的必然产物,是其前身各院校优良传统的融合与升华。

辽东学院由多所历史悠久的老牌院校合并组建而成,主要包括:

  • 原辽宁财政高等专科学校
  • 原丹东纺织高等专科学校
  • 原丹东大学
  • 原丹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 原丹东卫生学校等

这些院校在数十年的办学历程中,虽专业领域各异,但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精神风貌和文化基因。
例如,财经类院校注重“诚信”与“精算”,师范类院校强调“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工科类院校崇尚“严谨”与“实践”,医学类院校恪守“仁心”与“医术”。这些优秀的品质,都为最终校训的提炼提供了丰富的思想养分。

2003年,经教育部批准,以上学校合并组建成为本科层次的辽东学院。合校之初,百端待举,其中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便是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构建属于新大学的共同精神标识。校训的制定工作被提上重要议程。学校组织了广泛的讨论,征集了多方意见,深入研究了各校区的历史传统和办学特色。

在研讨过程中,几个核心原则逐渐清晰:

  • 既要传承历史,尊重各前身学校的文化积淀,又要面向未来,体现新建本科院校的远大志向。
  • 既要蕴含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又要符合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
  • 既要文字精炼,朗朗上口,又要内涵深刻,寓意深远。
  • 要特别突出学校作为应用型大学和地处边境口岸城市的特色,强调实践和创新。

经过多轮筛选、论证和提炼,“明德笃学、践履惟新”这一方案脱颖而出。它完美地契合了以上所有原则:

  • “明德”吸收了师范教育的“师德”和医学教育的“医德”,并将其提升到全体师生共同的道德标准。
  • “笃学”是所有院校的共同追求,体现了对知识的尊重和对学问的严谨态度。
  • “践履”尤其体现了财政、纺织、医学等应用性极强的学科特色,强调了学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定位。
  • “惟新”则顺应了时代潮流,为所有学科的发展注入了永恒的动力,鼓励师生在边疆沃土上开创事业新局。

最终,这一校训得到了全校师生员工的高度认同,并经由法定程序予以确认和公布,成为了指引辽东学院前进的精神旗帜。


三、 校训与办学实践的结合体现

校训绝非墙上的标语,而是深深融入辽东学院办学治校全过程、各方面的行动指南。

在人才培养方面,学校紧紧围绕校训构建教育教学体系。通过开设丰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和通识教育课程,强化“明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严格教学管理、建设优良学风、打造“金课”淘汰“水课”,落实“笃学”要求。尤为突出的是,学校大力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建设了众多实验室、实训中心和实践基地,积极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鼓励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活动,这正是“践履”精神的直接体现。而设立创新学分,支持学生科研项目,举办各类学术讲座和科技创新活动,则旨在激发学生的“惟新”潜能。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校训同样是衡量师德师风和业务能力的重要标尺。“明德”要求教师成为“四有”好老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笃学”要求教师不断追踪学术前沿,更新知识结构,提升教学科研水平。“践履”鼓励教师尤其是应用学科教师深入行业企业一线,积累实践经验,成为“双师型”教师。“惟新”则激励教师勇于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科研方向,产出创新性成果。

在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方面,校训指引着学校的科研导向。学校依托地处丹东的区位优势,紧密结合辽宁沿海经济带和鸭绿江流域的开发开放需求,围绕边境贸易、纺织服装、农业品种、满族文化、健康产业等领域开展应用研究。其科研工作不仅注重理论“笃学”,更强调“践履”和“惟新”,致力于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直接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完美诠释了“践履惟新”的现实意义。

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校训是各类活动的核心主题。开学典礼、毕业典礼上对校训的阐释;校园景观中校训石的矗立;宣传片、网站、出版物中对校训的展示;评选表彰践行校训精神的优秀师生典型……所有这些,都在持续营造着崇尚品德、热爱学习、注重实践、鼓励创新的浓厚氛围,让校训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每一个辽东学院人的DNA。


四、 校训的独特价值与时代意义

在当代中国高等教育版图中,辽东学院的校训因其独特的地域文化和办学定位而彰显出非凡的价值。

它体现了边境高校的家国情怀与使命担当。丹东作为中国对朝贸易最大的口岸城市和抗美援朝出征地,地位特殊。在这里求学育人,“明德”被赋予了更深刻的爱国守边、民族团结、维护稳定的内涵;“践履惟新”则鼓励师生立足边疆,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推动沿边地区开放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

它精准锚定了应用型大学的发展路径。与研究型大学相比,应用型大学更强调知识的应用与转化。“践履惟新”四字,精准地概括了其核心使命——不仅培养学生会动手(践履),更要教会他们能改良、会创新(惟新),这正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关键所在。

它成功实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精神的有机统一。“明德笃学”汲取了千年文脉,保持了教育的厚重感和使命感;“践履惟新”则充满了现代气息和进取精神,回应了新时代对创新人才的迫切需求。这种统一使得校训既不失根魂,又充满活力,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和引领力。

辽东学院的校训“明德笃学、践履惟新”,是其过去历史的高度总结,也是现在行动的精确指南,更是未来发展的明亮灯塔。它如同一条精神纽带,连接着学校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凝聚着来自五湖四海的师生,激励着一代代辽东学院人在求知的道路上砥砺品德,在实践的沃土中锤炼真知,在创新的浪潮里勇立潮头,为个人梦想的实现、为学校的繁荣发展、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和边疆的繁荣稳定,书写着无愧于时代的精彩华章。这座矗立在鸭绿江畔的学府,正以其独特的精神气质,在中国高等教育的百花园中绽放出绚丽的光彩。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565861.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11935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