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武汉城市职业学院的校训是什么,有何历史(武汉城市职业学院校训历史)

武汉城市职业学院校训的历史渊源与文化内涵探析武汉城市职业学院作为一所植根于荆楚大地、承载区域职业教育使命的高等院校,其校训不仅凝练了办学理念与精神追求,更深刻反映了职业教育与地域文化、时代需求的融合。校训作为大学文化的核心载体,是师生共同遵循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武汉城市职业学院的校训“修为求实、通博致用”,以简洁而深邃的语言,体现了对职业教育本质的深刻理解——既强调个人修养与务实作风的锤炼,又突出知识贯通与实践能力的结合。这一校训的形成并非偶然,而是与学校的发展历程、职业教育改革趋势以及武汉城市精神密切相关。从历史维度看,它继承了我国职业教育“手脑并用、知行合一”的传统,同时融入了现代职业人才培育的创新要求;从文化维度看,它汲取了荆楚文化中“筚路蓝缕、兼收并蓄”的精神特质,呼应了武汉作为工业重镇和科教中心的城市品格。通过对校训内涵与历史的梳理,不仅可以窥见学校自身的成长轨迹,更能理解中国职业教育在时代洪流中的价值演进。校训的文本释义与核心内涵

“修为求实、通博致用”八字校训,从语义上可分为两个相互关联的层次。“修为求实”侧重人格与态度的塑造,“修”指修养、修身,强调道德品行、职业素养与自我提升的持续性;“为”即行动与实践,体现职业教育的动手特性;“求实”则彰显务实、求真、扎实的作风,反对浮夸与虚饰。这一部分呼应了我国古代教育思想中“修身立德”的传统,同时契合现代职业教育对“工匠精神”的追求。

“通博致用”则侧重知识与能力的构建,“通博”要求知识结构的广度与交叉融合,避免狭隘的专业局限;“致用”直接点明职业教育的归宿——将所学应用于实际,创造价值。它体现了从“知识灌输”到“能力本位”的教育转型,强调学习者需兼具理论基础与实践创新力。整体来看,校训将个人发展与服务社会相结合,既关注学生的全面成长,又突出职业教育的实用性导向,形成了一套完整育人逻辑。

校训的历史演变与确立背景

武汉城市职业学院的校训并非建校之初即定,而是随着学校发展逐步凝练成熟的产物。学校前身可追溯至20世纪初的师范教育与职业培训机构,历经多次合并、更名与升格,于2007年正式组建为武汉城市职业学院。在这一过程中,办学定位从单一师范教育扩展至综合职业教育,校训也经历了从隐性理念到显性表达的演变。

早期阶段,学校未设立正式校训,但办学实践中已蕴含“实学实干”的基因。
例如,在工业类课程中强调“动手能力”,在师范教育中注重“师德培育”。2010年前后,随着国家职业教育改革深化,学校开始系统构建文化体系,校训的制定被提上日程。经过多方研讨、专家论证及师生征集,最终于2012年正式确立“修为求实、通博致用”为校训。这一选择充分考虑了以下背景:

  • 职业教育政策导向:当时国家正推动职业教育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型,强调“产教融合、德技并修”,校训中的“求实”“致用”直接呼应这一趋势;
  • 地域经济需求:武汉作为制造业与服务业重镇,急需既懂理论又能操作的高素质技能人才,“通博致用”契合城市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要求;
  • 学校合并整合:多校合并后需统一文化标识,校训成为凝聚共识的载体,既保留师范教育的“修身”传统,又融入职业教育的“应用”特性。
校训与办学实践的结合方式

校训的价值在于落地实践。武汉城市职业学院通过多维路径将校训融入办学全过程:

  • 课程体系设计:通识课程强调“修为”与“通博”,如开设《职业伦理》《荆楚文化》等课程;专业课程突出“求实”与“致用”,实践课时占比超50%,推行“项目化教学”“学徒制”;
  • 校园文化建设:通过校训石、主题雕塑、文化长廊等视觉载体强化记忆;举办“技能大赛”“创新工坊”等活动,使“致用”精神具象化;
  • 评价机制改革:将“求实”作风纳入教师考核与学生评价,例如实践成果替代部分理论考试,鼓励真才实学。

这些措施使校训从文字转化为行动指南,避免了口号化倾向。
例如,在智能制造专业群中,学生需完成“理论-实训-顶岗”闭环,直接体现“致用”要求;师范生则通过支教服务践行“修为”理念。

校训的当代价值与挑战

在职业教育面临数字化转型与产业升级的今天,校训被赋予新内涵。“通博”需扩展至跨学科数字素养,“致用”需对接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新领域。
于此同时呢,校训也面临一些挑战:如何避免“求实”异化为功利主义?如何平衡“通博”与专业深度的矛盾?学校通过增设创新创业课程、强化校企协同育人等方式应对这些挑战,使校训持续焕发生命力。

武汉城市职业学院的校训是历史积淀与时代呼唤的产物,它既根植于职业教育本质,又彰显了地域特色,成为学校立德树人、服务社会的重要精神纽带。在未来的发展中,这一校训将继续指引师生在务实中创新、在融合中突破,为中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范本。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566462.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11762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