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四川民族学院的校史简介,什么历史与社会背景下建校的(川民院校史背景)

综合评述四川民族学院是一所植根于中国西部康巴藏区、肩负特殊历史使命的省属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其诞生与发展,与新中国建国初期巩固民族团结、推动民族地区社会变革与建设的宏观战略紧密相连。上世纪五十年代,随着西藏和平解放和川藏公路的修建,甘孜藏区作为连接内地与西藏的重要通道和巩固西南边疆的战略要地,其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当地教育文化事业极度落后,各类人才极其匮乏,严重制约了民族地区的进步与发展。在此历史与社会背景下,为培养忠于党和国家、具备一定文化知识与管理能力的民族干部与建设人才,服务于民族地区的民主改革、政权建设与经济文化发展,四川民族学院的前身应运而生。它的建立,不仅是新中国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政策的具体实践,也是国家在特定历史时期为稳定边疆、促进民族地区现代化而采取的关键举措。近七十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虽历经沧桑,数次更名迁址,但其“为民族地区培养人才”的初心始终未改,逐渐从一所干部培训学校发展成为一所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区域特色的综合性本科院校,为四川藏区乃至整个康巴地区的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四川民族学院的校史沿革与建校背景


一、 建校的历史根基与社会动因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巩固新生政权、恢复国民经济是当务之急。在广袤的西部民族地区,尤其是战略位置极其重要的康藏交界地带,情况更为复杂。甘孜藏族自治州作为内地通往西藏的咽喉要道,历史上就是汉藏文化交流与经济往来的走廊,其稳定与否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统一和边疆的巩固。由于长期受封建农奴制度的束缚以及历史、地理条件的限制,当时的甘孜州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现代教育几乎是一片空白,广大农牧民群众缺乏接受教育的机会,本地民族干部和专业人才极度稀缺。

这一状况严重影响了党和政府政策在民族地区的有效贯彻实施,也阻碍了社会改革的进程。一方面,进行民主改革、建立基层人民政权需要大量了解本地情况、通晓民族语言、忠于党和人民的民族干部;另一方面,着手进行经济文化建设,如兴修水利、发展农牧业、建立卫生所和学校等,也需要各类专业技术人才。仅仅依靠从内地派遣的干部,不仅数量有限,还存在语言不通、生活不适、难以深入群众等问题。
因此,培养一支“永久牌”的、扎根于本地的民族干部和建设者队伍,成为当时最为紧迫的政治任务和战略需求。

与此同时,川藏公路的修建如火如荼地进行,这条“生命线”的贯通,极大地改善了川藏之间的交通条件,加强了内地与西藏的联系,也为甘孜地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人员和物资的流动加速,对沿线地区的管理、服务和支持提出了更高要求。在这一宏大的历史背景下,在甘孜州府所在地康定创办一所专门培养民族人才的学校,便被提上了重要议事日程。它不仅是发展民族教育的需要,更是服务于国家治理、边疆稳定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必然选择。


二、 初创时期的艰难与使命(1950-1960)

四川民族学院的源头可追溯至1950年。当时,为了适应康区工作的迫切需要,西南民族事务委员会等相关机构便开始酝酿筹建民族学校。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备,学校于1950年以干部培训性质的形式开始运作,初期的主要任务是对少数民族上层人士、青年积极分子和基层骨干进行短期的政治培训和政策教育,旨在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为即将开展的社会改革做准备。这一时期的办学条件极为艰苦,缺乏固定的校舍、教材和专职教师,但学员们学习热情高涨,为民族地区输送了第一批急需的干部力量。

随着民主改革在四川藏区的逐步推进,对民族干部的需求量急剧增加,规格要求也进一步提高。1956年,为适应新形势,学校在原有基础上正式建立,并被命名为“康定民族师范学校”,标志着学校的办学开始走向正规化。校名中的“师范”二字,清晰地表明了其初期以培养民族地区急需的师资力量为主要目标。因为发展民族教育,是打破文化隔阂、传播现代科学知识、从根本上改变落后面貌的基石,而师资则是这项基石工程的基石。

建校之初,学校面临着重重困难:

  • 物质条件匮乏:校舍简陋,教学设备奇缺,师生生活条件非常艰苦。
  • 生源基础薄弱:招收的学员大多来自农牧民家庭,汉语言文字水平低,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几乎为零,教学需从最基础的文化补习开始。
  • 师资力量短缺:既有深厚学术造诣又熟悉民族情况的教师非常少,需要从内地引进和本地培养相结合。

尽管如此,学校师生发扬“艰苦创业、勤俭建校”的精神,坚持“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一边学习,一边参加建校劳动和社会实践。课程设置紧密结合民族地区的实际需要,除文化课外,还注重政策理论、群众工作方法等的教学。这一时期培养的毕业生,绝大多数都回到了基层,成为民主改革和政权建设的中坚力量,为稳定甘孜州局势、贯彻党的民族政策立下了汗马功劳。


三、 曲折发展中的调整与坚守(1960-1976)

进入六十年代,随着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和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学校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波动和调整的时期。1960年,学校更名为“康定师范学校”,去掉了“民族”二字,但这并未改变其服务于民族地区的根本宗旨。在此期间,学校在摸索中前行,尝试扩大办学规模,提升办学层次,逐步从短期培训向中等专业教育过渡。

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给全国教育事业带来了严重冲击,四川民族学院的前身也不例外。正常的教学秩序被打乱,学校一度停课,干部和教师受到冲击,校舍和设备遭到破坏,学校事业发展陷入停滞甚至倒退。这场动乱极大地延误了民族人才的培养进程,给本已人才匮乏的民族地区造成了长远的负面影响。

尽管处于极端困难的环境中,许多教职员工仍坚守岗位,在可能的范围内尽力维护学校的存续,并等待重整旗鼓的时机。这段曲折的经历,从反面证明了民族教育事业的极端重要性,以及保持政治稳定、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对于学校生存发展的决定性意义。


四、 改革开放中的恢复与振兴(1977-2000)

“文革”结束后,特别是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教育战线拨乱反正,迎来了发展的春天。民族教育作为整个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1980年,学校迎来了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为加强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师资的培养,经国务院批准,在康定师范学校的基础上建立了“康定民族师范专科学校”,升格为全日制普通高等专科学校。这标志着学校的办学层次发生了质的飞跃,从中等教育跨入了高等教育行列。学校设置了汉语言文学、数学、物理、化学等师范类专业,开始为甘孜州及周边地区系统培养专科层次的中学教师。

整个八九十年代,是学校恢复元气、加速发展的黄金时期:

  • 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新建了教学楼、图书馆、实验室和学生宿舍,办学条件得到显著改善。
  • 师资队伍不断壮大:通过引进高校毕业生和在职培养,建立了一支结构日趋合理、具有一定水平的师资队伍。
  • 专业设置逐步拓展:在巩固师范教育主体的同时,开始尝试增设一些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非师范专业,如藏语言文学、畜牧兽医、经济管理等,办学功能趋向多元化。
  • 民族特色日益凸显:高度重视藏族文化的研究与教学,开设相关课程,收集整理民族文献,在传承和弘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一时期,学校为民族地区输送了大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专业人才,极大地缓解了甘孜州中学师资和各类技术人才短缺的矛盾,为改革开放初期民族地区的教育普及和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五、 新世纪以来的跨越与提升(2000年至今)

进入二十一世纪,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对西部民族地区的发展给予了更大的支持。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深化,国家对高校实行“共建、调整、合作、合并”的方针。与此同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民族地区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

为了优化四川省高等教育布局,更好地服务于川、滇、藏、青交界区域的广阔藏区,2009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康定民族师范专科学校正式升格为本科院校,并更名为“四川民族学院”。这是学校发展史上又一次具有深远意义的飞跃,开启了全日制本科教育的新纪元。学校校址也从未离开过其服务的核心区域——甘孜州,最初在康定,后为适应发展需要,主要办学地点迁至具有更大发展空间的泸定县大渡河畔的姑咱镇。

升格为本科学院后,学校进入了内涵式发展的快车道:

  • 学科专业体系不断完善:逐步构建了以文、理、教育学科为基础,涵盖法、工、农、管、艺术等多个学科门类的本科专业体系,更加紧密地对接区域产业发展需求。
  • 办学规模稳步扩大:在校生人数显著增长,生源质量逐步提高,招生范围从以四川省为主扩展到全国多个省市。
  • 师资力量显著增强: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引进和培养了一批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和科研能力得到提升。
  • 科研与服务社会能力提升:依托地处康巴藏区的优势,建立了多个涉藏研究机构,在藏族历史、文化、宗教、社会经济发展等领域形成了一定的研究特色,积极为地方政府提供决策咨询。
  • 办学条件现代化:新校区建设日新月异,现代化的教学楼、实验楼、体育场馆、信息网络系统一应俱全,为师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

学校始终坚持“立足甘孜、面向四川、辐射西南”的服务面向,秉承“为民族地区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办学宗旨,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努力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今天的四川民族学院,已经成为镶嵌在康巴高原上一颗璀璨的教育明珠,是推动川西北生态经济区和整个康巴地区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回顾四川民族学院近七十年的风雨历程,其诞生于国家急需巩固边疆、发展民族地区的宏大历史背景之下,成长于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的伟大实践之中,壮大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征程之上。从最初的干部培训到中等师范教育,再到高等专科教育,直至今天的本科教育,每一次跨越都凝聚着几代民院人的心血与智慧,都深深烙刻着时代变迁的印记。它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与民族地区同呼吸、共命运的服务史,一部不断克服困难、开拓进取的奋斗史。展望未来,在新时代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四川民族学院必将继续坚守初心,砥砺前行,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实现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577513.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12250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