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校训是什么,有何历史(校训历史渊源)

综合评述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校训“艰苦朴素 求真务实”,是一句凝练着学校近七十年办学灵魂与精神品格的箴言。它并非凭空而来,而是深深植根于学校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的波澜壮阔发展历程之中,是几代地大人用青春、汗水乃至生命铸就的精神丰碑。这八个字,简洁却意蕴深远,既是对过往峥嵘岁月的深刻总结,也是对当下办学治学的明确指引,更是对未来学子成长的殷切期望。“艰苦朴素”体现了地大人不畏险阻、甘于奉献的优良作风,它源于地质工作“以地为师、与山为伴”的特殊性,要求师生在物质上淡泊明志,在精神上坚韧不拔。“求真务实”则彰显了地大人探索地球奥秘、服务国家建设的科学精神,它要求师生在学术上追求真理、勇于创新,在行动上脚踏实地、讲求实效。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独特的文化基因和价值导向,激励着一代代地大人跋山涉水,为祖国的地质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理解这句校训,必须回到其特定的历史语境与现实土壤中去探寻。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训“艰苦朴素 求真务实”的深度解析


一、 校训的文本确立与核心内涵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现行的校训“艰苦朴素 求真务实”,是在学校长期办学实践中逐渐凝练并最终正式确定的。它精准地概括了学校自建校以来所形成的独特精神气质和价值追求。

艰苦朴素,这四个字蕴含着深厚的底蕴。它指向的是一种奋斗精神。地质工作是一项探索性强、实践性突出的野外工作,常需要与高山峻岭、戈壁荒漠为伴,面临着艰苦的自然环境和生活条件。“艰苦”意味着不畏艰难险阻,勇于迎难而上,是地大人面对复杂地质现象和恶劣工作环境时必备的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朴素”则强调了一种生活态度和作风,即不追求物质享受,崇尚节俭,保持质朴无华的本色。这与地质工作者长年野外作业、远离城市繁华的工作特性高度契合,体现了地大人淡泊名利、潜心事业的崇高境界。从更深的层次看,“艰苦朴素”也是一种创业精神,它记录了学校从北京迁至武汉,在相对薄弱的条件下重新创业、开拓奋进的那段历史,是学校发展壮大的重要精神动力。

求真务实,这四个字则集中体现了学校的科学精神实践导向。“求真”是科学探索的终极目标,要求师生在治学过程中,要尊重客观事实,探寻地球形成演化、矿产资源分布的自然规律,追求真理,坚持真理,不盲从权威,不固守陈规。地质学是一门实证科学,任何理论都需经受野外实地考察和实验数据的检验。“务实”是“求真”的路径和方法,强调的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脚踏实地,讲求实效。它要求地质工作者的研究成果必须能够应用于解决资源勘查、环境保护、灾害防治等国家重大需求,反对空谈和形式主义。“求真”与“务实”紧密结合,构成了地大人严谨、扎实、创新的学风和工作作风。

“艰苦朴素”与“求真务实”二者并非割裂,而是有机统一的整体。“艰苦朴素”是“求真务实”的精神保障,只有具备了吃苦耐劳、甘于寂寞的品质,才能沉下心来深入野外和实践一线去“求真务实”;而“求真务实”是“艰苦朴素”的价值归宿,一切的艰苦奋斗最终都是为了探寻科学真理、服务国计民生。这八个字共同铸就了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脊梁。



二、 校训的历史溯源与演进历程

校训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其背后是学校与共和国地质事业共同成长的风雨历程。追溯其历史,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一条从实践积淀到文化自觉,再到正式确立的演进脉络。


1.初创与奠基期(1952-1966):北京地质学院时期的实践孕育

中国地质大学的前身是创建于1952年的北京地质学院。这一时期,正是新中国百废待兴,迫切需要矿产资源作为工业建设基础的关键时刻。学校的创立肩负着为国家培养地质勘探人才的重大使命。建校之初,学校的办学方针和人才培养模式就深深打上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烙印。

  • 野外实习的常态化:地质学是一门“脚底板下的学问”。从建校开始,野外实习就成为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核心环节。师生们每年都要花费大量时间奔赴全国各地进行地质填图、矿产普查等实习。在物质条件极为匮乏的年代,师生们背着行囊,手持地质锤,风餐露宿,跋山涉水。这种近乎常态化的艰苦野外工作,极大地锤炼了师生们“艰苦朴素”的作风。
  • “摇篮”里的精神熏陶:北京地质学院被誉为“新中国地质工程师的摇篮”。在这里,汇聚了李四光、冯景兰、袁复礼等一批地质学界泰斗。他们不仅传授知识,更以身作则,向学生们传递着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和报效祖国的赤子情怀。李四光先生提出的“科学救国”、“地质力学”等思想,本身就充满了求真务实的光彩。这种浓厚的学术氛围和大师引领,为“求真务实”精神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
  • 文化符号的初步显现:虽然当时尚未有明确的八字校训,但“艰苦”和“实干”已经成为校园文化中鲜明的符号。学生们传唱的《勘探队员之歌》——“是那山谷的风,吹动了我们的红旗;是那狂暴的雨,洗刷了我们的帐篷……”——正是那种豪迈乐观、不畏艰辛精神的生动写照。


2.迁移与坚守期(1970-1974):湖北江陵时期的特殊考验

“文革”期间,北京地质学院外迁,先后在江西峡江、湖北江陵等地办学,其中在江陵县(现荆州市荆州区)的岁月尤为艰难。学校更名为湖北地质学院,办学条件一落千丈,校舍简陋,设备匮乏,正常的教学科研秩序受到严重冲击。正是在这段极其困难的时期,地大人的精神品质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淬炼。

  • 逆境中的坚持:尽管环境恶劣,许多教师和学生依然想方设法坚持学习和研究。他们在临时搭建的工棚里上课,在极其有限的条件下开展实验,甚至利用周边地形进行小范围的地质考察。这种在逆境中坚守教育理想、不放弃科学探索的行为,是对“艰苦朴素、求真务实”最真实的诠释。
  • 精神的凝聚:共同的磨难使得师生之间的情感更加深厚,对学校命运的关切也空前一致。这段特殊的历史,如同一座熔炉,将“艰苦朴素”的品格深深地烙进了学校的文化基因之中,成为一代地大人刻骨铭心的集体记忆。


3.重建与发展期(1975-2000):武汉时期的凝练与升华

1975年,学校定址武汉,更名为武汉地质学院,迎来了重建与发展的新时期。在武汉东湖之滨、南望山下的新校园里,学校进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学校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都取得了长足进步。在这一过程中,对学校精神进行系统总结和提炼的需求日益迫切。

  • 校风的正式提出: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学校在总结办学传统的基础上,逐步明确提出了“艰苦奋斗、严格谦逊、团结活泼、求实进取”的校风。这十六字校风可以看作是“艰苦朴素、求真务实”校训的直接前身,其中已经包含了校训的核心要素。
  • 校训的最终确立:进入新世纪,为适应建设地球科学领域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学校认为需要一句更加凝练、更具标识度的精神表述。在经过广泛讨论和慎重考虑后,学校最终将“艰苦朴素、求真务实”这八个字正式确定为校训。这一确立过程,是对学校近五十年办学历史和精神文化的深刻回顾与高度概括,标志着学校文化自觉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三、 校训在办学实践中的多维体现

校训的价值在于践行。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办学实践中,“艰苦朴素、求真务实”的精神渗透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的方方面面。

在人才培养方面:

  •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学校始终坚持“强实践、重能力”的培养特色。北戴河、周口店、秭归三大野外实习基地被誉为“地质人才的摇篮”,学生在这里接受最严格、最系统的野外技能训练。这种“真刀真枪”的实践,是“求真务实”最直接的体现。
  • 注重品德教育:在专业教育之外,学校高度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教育,将“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作为入学教育和日常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献身地质事业的品质。
  • 鼓励创新创业:在“求真”精神的驱动下,学校大力支持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鼓励学生勇于探索未知,在解决资源环境领域的实际问题中提升创新能力。

在科学研究方面:

  • 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学校的科研工作始终紧紧围绕国家在能源资源、生态环境保护、地质灾害防治、太空与深海探测等领域的重大需求展开,体现了强烈的“务实”导向。从矿产勘查到油气勘探,从三峡库区地质灾害治理到参与极地科考,地大人的足迹遍布祖国山川和世界险远之地。
  • 崇尚实证与野外考察:地学研究的根基在野外。学校的科研团队常年坚持深入的野外实地考察,获取第一手资料,反对闭门造车。许多重大科研成果的取得,都依赖于科研人员长年累月、不畏艰辛的野外工作。
  • 追求原始创新:在“求真”目标的引领下,学校鼓励科学家们聚焦地球系统科学前沿,勇于挑战传统理论,在生物地质、地球化学、构造地质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原创性成果。

在校园文化与校友精神方面:

  • 物质环境的熏陶:校园内的“四重门”(北京地质学院老校门、湖北地质学院老校门、武汉地质学院老校门、中国地质大学新校门)、地质工作者雕像、博物馆丰富的岩石矿物标本等,都在无声地述说着学校的历史与传统,营造出崇尚艰苦创业、追求科学真理的文化氛围。
  • 校友群体的印证:数十万校友活跃在国土资源、矿产能源、水利水电、交通城建、环境保护等各个领域,其中涌现出大量的技术骨干、管理精英和院士专家。他们以“脚踏实地、埋头苦干、贡献卓越”的群体形象,在社会上赢得了“地大人”的良好口碑,这本身就是校训精神最生动、最广泛的体现。


四、 校训的当代价值与未来意义

进入新时代,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变革,高等教育的内外环境也今非昔比。“艰苦朴素、求真务实”的校训非但没有过时,反而展现出愈发重要的当代价值和深远意义。

它是应对全球性挑战的精神支撑。当前,人类面临着资源短缺、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等一系列全球性挑战,这些都与地球科学密切相关。解决这些复杂问题,更需要科技工作者具备“艰苦朴素”的奉献精神和“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沉心静气,攻坚克难。

它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载体。校训本身就是一部生动的德育教材。它教育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摒弃浮躁风气,培养扎实的学风和朴实的作风,这对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至关重要。

它是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独特优势。在追求“世界一流”的过程中,中国大学需要找到自己的文化根基和特色路径。“艰苦朴素、求真务实”作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鲜明的文化标识,是其区别于其他高校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坚持这一精神传统,有助于学校在服务国家战略中彰显不可替代的价值,走出一条特色发展之路。

它是对浮躁社会风气的理性匡正。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信息爆炸的时代,提倡“艰苦朴素”有助于青年一代保持清醒的头脑,抵御享乐主义的侵蚀;强调“求真务实”则是对学术不端、急功近利等不良现象的正面回应,引导师生回归学术本真。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校训“艰苦朴素、求真务实”,是其历史的凝练、现实的指引和未来的灯塔。它源于地质工作的特殊性,成于学校与国家同频共振的奋斗历程,并将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继续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激励着全体地大人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断探索前行。这八个字,已经并将继续深刻影响每一位地大人的精神世界与人生轨迹。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586709.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12754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