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赣南师范大学的校园文化是什么,简介(赣南师大学风特色)

关于赣南师范大学校园文化及学校简介的综合评述赣南师范大学,作为一所扎根于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赣南红土地上的省属本科师范院校,其校园文化是在地域特色、办学传统、时代精神三者交融互动的长期过程中凝练而成的独特精神标识与育人氛围。这种文化绝非单一维度的呈现,而是一个内涵丰富、层次分明的有机整体。其核心深深植根于赣南独特的“红色文化”、“客家文化”与“宋城文化”的肥沃土壤之中,赋予了学校独特的精神气质。学校将宝贵的区域文化资源创造性地转化为优质的育人资源,形成了以“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无私奉献”等为主要内涵的苏区精神育人特色,这是其校园文化最鲜明的政治底色和精神基石。
于此同时呢,作为一所师范院校,“师道传承、立德树人”的文化基因贯穿始终,强调师德修养与教育情怀的培养,营造了崇教、乐教、善教的浓厚氛围。在现代化进程中,学校又积极涵养科学精神与创新文化,鼓励学术探索与批判性思维,形成了师范性与学术性相统
一、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相融合的文化格局。概而言之,赣南师范大学的校园文化是一种以红色文化为魂、以客家文化为韵、以师范文化为本、以创新文化为翼的复合型文化形态,它潜移默化地塑造着学子的价值观、行为方式和精神风貌,是学校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宝贵财富。


一、 赣南师范大学简介:扎根红土的教师摇篮

赣南师范大学位于江西省赣州市,是一所省属本科师范院校,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是江西省“双一流”建设高校。学校缘起于1958年创建的赣南师范专科学校,历经赣南师范学院等发展阶段,2016年更为现名。数十载风雨兼程,学校始终与赣南革命老区的建设发展同呼吸、共命运,秉承“厚德、尚学、求是、创新”的校训精神,已发展成为一所以教师教育为特色、文理学科为优势、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区域性高水平大学。

学校拥有黄金、章贡、白塔(大学科技园)三个校区,校园环境优美,教学设施齐全。在学科建设方面,学校构建了较为完善的学科体系,拥有多个省级高水平学科和重点学科,尤其在化学、教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体育学、中国语言文学、数学等领域形成了较强优势。学校致力于培养高素质专业化教师及其他应用型人才,为江西省乃至全国的基础教育和社会经济发展输送了大批优秀毕业生,被誉为“赣南教师摇篮”。


二、 校园文化的根基:深厚多元的地域文化浸润

赣南师范大学的校园文化并非无源之水,其独特气质的形成,首先得益于赣南地区得天独厚、深厚多元的地域文化滋养。这片土地是原中央苏区的主体和核心区域,也是客家先民南迁的第一站和客家文化的主要发祥地之一,同时拥有着被誉为“宋城博物馆”的赣州古城。这三种文化形态交织融合,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丰厚的资源和独特的底色。

红色文化的铸魂育人

红色是赣南最鲜亮的底色。学校充分利用这一宝贵资源,将苏区精神和长征精神深度融入立德树人全过程。

  • 红色资源融入教育教学:学校开设了一系列与苏区历史、红色文化相关的必修和选修课程,组织编写地方特色教材,将红色基因植入专业课堂。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依托地域优势,在苏区史、红色文化传承创新研究方面形成了鲜明特色。
  • 红色实践强化体验感悟:定期组织学生前往瑞金、于都、兴国等革命旧居旧址开展现场教学、社会实践和主题党团日活动,通过实地走访、聆听红色故事、重走长征路等形式,让红色历史可感可知,使革命传统内化于心。
  • 红色艺术创作与展演:学校鼓励和支持师生创作以红色题材为主题的文艺作品,如音乐舞蹈剧、话剧、美术作品等,并通过“红色班级”创建、“红色家书”诵读、“红色歌咏”比赛等活动,使红色文化在生动的艺术形式和集体活动中得以传承和弘扬,筑牢学生的理想信念。

客家文化的涵养熏陶

客家文化以其艰苦奋斗、崇文重教、团结互助、爱国爱乡的精神特质,深刻影响着校园的文化氛围。

  • 崇文重教的风气:客家民系历来重视教育,这种传统与师范院校的属性高度契合,在校园中形成了尊师重道、勤奋好学的良好风气。学校通过举办客家文化学术讲座、设立相关研究机构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并传承客家文化中重视知识、尊重教育的精髓。
  • 团结互助的精神:客家文化强调族群凝聚力。在校园中,这种精神体现为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友爱互助,以及各类学生社团、同乡会组织的活跃,营造了和谐包容的社区氛围。
  • 民俗文化的引入:学校会将客家山歌、采茶戏、民俗舞蹈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校园艺术课堂和文艺活动中,让学生感受地方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宋城文化的底蕴积淀

赣州古城保存完好的宋代历史文化遗存,为校园增添了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人文气息。

  • 人文素养的培育:学校地处“宋城”之畔,潜移默化地受到其中蕴含的理学文化、城市布局智慧、古代教育思想等影响,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文史类学科的研究也常从本地宋文化资源中汲取养分。
  • 环境育人:校园规划与建设有时也会借鉴传统园林或文化的元素,力求与周边深厚的历史文化环境相协调,使学生在优美的环境中感受历史的沉淀,陶冶情操。


三、 校园文化的核心:师范精神的传承与弘扬

作为一所师范院校,“师道”文化是赣南师范大学校园文化最核心、最稳定的组成部分。它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构建了一套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体系。

立德树人的根本导向

学校始终坚持把师德师风建设放在首位,强调“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 师德教育贯穿全程:从新生入学教育开始,就注入师德理念;在专业课程中融入课程思政,强调教师的社会责任;通过评选“师德标兵”、“最美教师”等活动,树立榜样,引导师生见贤思齐。
  • 严谨治学的教风:学校倡导教师潜心教学、热爱学生,形成了一支爱岗敬业、业务精湛的师资队伍。这种严谨的教风直接影响了学风建设。
  • 无私奉献的品格塑造:结合红色文化中的奉献精神,鼓励学生树立扎根基层、服务基础教育的职业理想,培养“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优秀教师。

教育实践的锤炼平台

师范生培养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校园内外的教育实践活动是师范文化的重要载体。

  • 微格教学、教育见习与实习:建有完善的教师技能实训中心,通过模拟课堂、观摩教学、长期顶岗实习等方式,系统训练学生的教学基本功和班级管理能力。
  • 师范生技能竞赛:定期举办和积极参加各级各类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课件制作大赛、三笔字(钢笔、粉笔、毛笔)比赛等,以赛促学、以赛促练,营造“比、学、赶、帮、超”的积极氛围。
  • 支教与社会服务:鼓励学生利用寒暑假开展支教活动,尤其是深入赣南地区的乡村学校,在实践中了解教育现状,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从教信念。

尊师重教的浓郁氛围

校园内通过各种仪式和活动,强化对教师职业的尊崇。

  • 教师节等庆典活动:在教师节等节点,举办隆重的表彰大会、师生联谊活动,表达对教师的敬意,增强教师的职业荣誉感。
  • 名师讲座与校友分享:邀请基础教育界的名师、优秀校友回校作报告,分享教育心得和成长经历,为在校生树立职业标杆。
  • 校园环境布置:在校园景观、宣传栏、楼宇命名中,融入教育家的名言警句或事迹介绍,营造处处是课堂、时时受教育的环境。


四、 校园文化的活力:丰富多彩的学术与社团活动

一个充满活力的校园文化,离不开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这些活动是学生发展兴趣、锻炼能力、展示自我、融入集体的重要平台。

学术科技活动的蓬勃开展

学校致力于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

  • “明湖”系列学术讲座:定期邀请校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开设高水平学术讲座,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术兴趣。
  • 创新创业教育:建立大学科技园,支持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申请专利、参加“互联网+”、“挑战杯”等创新创业大赛,将创新意识培养融入人才培养各环节。
  • 学科专业竞赛:各学院结合专业特点,组织各类学科竞赛,如数学建模、电子设计、化学实验技能、外语演讲等,促进学生专业知识应用能力的提升。

文化艺术活动的百花齐放

校园文化艺术活动是陶冶情操、提升审美素养的重要途径。

  • 品牌文化活动:打造了如“校园文化艺术节”、“迎新晚会”、“毕业晚会”、“社团文化节”等一批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品牌活动,成为展示校园文化成果和学子风采的盛会。
  • 学生社团活力:近百个学生社团涵盖学术科技、文化艺术、体育健身、公益实践等领域,如舞蹈协会、话剧社、文学社、摄影协会、志愿者协会等,为学生提供了发展特长、结交朋友的广阔天地。
  • 高雅艺术进校园:引进国内外高水平艺术院团来校演出,提升校园文化的品位和层次。

体育精神与健身文化

健康的体魄是奋斗的基础,学校重视体育育人功能。

  • 群众性体育活动:每年举办田径运动会、各类球类比赛、阳光长跑等,鼓励学生“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
  • 体育社团与代表队:篮球、足球、羽毛球等体育社团活跃,学校运动队在省级以上比赛中屡获佳绩,激发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拼搏精神。
  • 健身设施与氛围:完善的体育场馆设施为师生日常锻炼提供了便利,校园内形成了热爱运动、崇尚健康的生活方式。


五、 校园文化的载体:环境、制度与网络空间的塑造

校园文化的形成和传播,需要依托具体的载体。这些载体既是文化的体现,也反作用于文化的塑造。

物质环境的文化寓意

校园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承载着文化意义。

  • 景观设计与命名:校园内的湖泊(如明湖)、道路、楼宇、雕塑等的设计和命名,往往蕴含着学校的办学理念、历史传承或地域文化特色,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 文化场馆建设:图书馆、校史馆、博物馆(若有)、美术展厅等是集中展示和传播文化的重要场所。校史馆更是新生入学教育的重要一站,是了解学校历史、传承学校精神的基础。
  • 教学与生活空间的文化布置:教室、实验室、宿舍走廊等空间的布置,通过张贴名言警句、学生作品、学术海报等方式,营造特定的文化氛围。

制度文化的规范引导

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是文化稳定传承的保障。

  • 学生管理制度:学籍管理、奖惩制度、宿舍管理规定等,规范着学生的行为,引导其形成良好的习惯和纪律观念。
  • 教学与学术规范:严格的课堂教学要求、考试纪律、学术道德规范,共同塑造了严谨的学风和学术风气。
  • 社团管理与活动审批制度:保障社团活动健康有序开展,引导其发展方向,使其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力量。

网络文化的阵地建设

在信息化时代,网络空间已成为校园文化传播的新阵地。

  • 官方新媒体平台:学校官网、官方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及时发布权威信息,展示办学成就,讲述师生故事,传播校园正能量。
  •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利用网络平台开展主题教育、话题讨论、优秀典型宣传,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感和吸引力。
  • 网络文明素养教育:倡导文明上网、理性发声,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环境,将网络空间建设成为弘扬主旋律、传播先进文化的新平台。

赣南师范大学的校园文化,正是在上述多个层面、多种要素的长期互动与融合中逐步形成的。它既继承了历史的厚重,又洋溢着时代的气息;既坚守着师范的本色,又拥抱多元与创新。这种文化如同一种无形的力量,浸润着每一位在此求学、工作的师生,塑造着他们共同的精神家园,也为学校的持续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生机与活力。未来,随着学校的不断发展进步,其校园文化也必将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继续发挥其独特的育人功能和社会价值。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605001.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08362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