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西安美术学院的校训是什么,有何历史()

综合评述西安美术学院的校训,凝练为八个大字——“弘美厚德,借古开今”。这并非凭空产生或简单堆砌的辞藻,而是深深植根于学院悠久的办学历史、独特的学术传统以及对时代使命的深刻洞察之中,是学院精神灵魂的高度浓缩与集中体现。“弘美”二字,直接昭示了学院作为高等美术学府的根本属性与核心追求,即弘扬艺术之美、传播美学精神、培养发现美、创造美、奉献美的能力,这体现了其专业教育的广度与高度。“厚德”则强调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将艺术家的品德修养、社会责任与人文关怀置于至关重要的位置,揭示了“艺品”源于“人品”的深刻道理,确保了艺术创作的正确方向与深厚底蕴。而“借古开今”更是精准地概括了西安美术学院身处千年古都、立足于丰厚无比的中国传统文化沃土,尤其是周秦汉唐伟大艺术遗产之上的独特学术路径与历史担当。它既要求师生们深入研究、汲取古代艺术的精华,又坚决反对泥古不化,其终极目标在于融汇古今、贯通中西,创造出属于这个时代的、具有鲜明中国气派的新艺术。这八字校训,相互关联,层层递进,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指引着一代代西美人砥砺前行,成为了学院身份认同的核心标志和精神航标。

校训的文本释义与精神内核

要深入理解西安美术学院的校训,首先需对其文本进行细致的解读,挖掘其背后蕴含的深刻哲学思想与教育理念。

“弘美”的意涵:“弘”者,弘扬、光大之意;“美”则是美学、艺术、一切美好事物的总称。对于一所美术学院而言,“弘美”是其天然使命。“弘美”首先体现在技艺的传承与精进上,即通过系统的教育,使学生掌握绘画、雕塑、设计、建筑等各类艺术形式的精湛技艺,这是“弘美”的物质基础。它更指向审美能力的培养与美学精神的传播,引导学生具备高雅的审美情趣和独立的美学判断力,能够欣赏经典,也能辨识当代,进而通过自身的创作,将美的理念、美的形式、美的体验传递给社会,提升公众的审美素养。“弘美”还意味着对“大美”的追求,即超越形式技巧,关注艺术的社会价值与人文关怀,用艺术作品表现真、善、美,参与社会文化建设。

“厚德”的基石作用:“德”是道德、品性、修养。中国传统文化向来注重“德才兼备”,且“德”在“才”先。“厚德”的提出,正是对这一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扬。它明确指出,艺术教育绝非单纯的技能训练,更是人格的塑造过程。一个优秀的艺术家,不仅要有高超的技艺,更要有高尚的品德、深厚的人文素养、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独立的人格精神。“厚德”是艺术创作的“压舱石”,能确保艺术之舟在纷繁复杂的思潮和市场浪潮中不迷失方向。它要求师生在追求艺术创新的同时,不断加强自身修养,恪守学术道德和艺术良知,使艺术作品承载正向的能量,经得起时代和历史的检验。

“借古开今”的方法论与境界:这四字最具西美特色,也最具辩证色彩。“借古”是手段、是基础。西安作为十三朝古都,拥有无与伦比的历史文化遗产,从秦始皇兵马俑的雄浑壮阔,到汉唐石刻的恢弘气度,再到敦煌壁画的绚丽多彩,都为西美学子提供了最为直接和丰富的艺术养分。“借古”意味着要以虔诚的态度深入传统、研究传统、理解传统,从中汲取形式语言、美学思想和文化精神。但“借古”绝非目的,“开今”才是终极指向。“开今”意味着开拓、创新、开启当代艺术的新风貌。它要求师生具备开阔的国际视野,敏锐把握时代脉搏,在深刻理解传统的基础上,大胆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古老的艺术基因在当代语境下焕发新的生命力。“借古”与“开今”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共同构成了西美独特的学术品格和创作方法论。

这八个字共同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厚德”是立身之本,“弘美”是专业之责,而“借古开今”则是实现“弘美”目标的根本路径与智慧。它们共同回答了“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

校训的历史溯源与形成过程

西安美术学院的校训并非建校之初就已确立,其提炼和正式确立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与学院的发展轨迹紧密交织,是几代西美人实践探索和思想积淀的结晶。

渊源:西北军政大学的革命文艺传统(1949-1953)

  • 革命现实主义基调:西安美术学院的前身可追溯到1949年由贺龙元帅担任校长的西北军政大学所设立的艺术学院。这一时期,学院的办学方针深受延安鲁艺精神影响,强调艺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倡导革命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虽然当时没有明确的校训文本,但“深入生活”、“反映时代”、“服务人民”等理念已深深植入学院的基因,为日后校训中“厚德”(强调社会责任)和“弘美”(为人民而艺术)的内涵奠定了坚实基础。
  • 艰苦创业的精神底色:建校初期,条件艰苦,师生们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坚持艺术创作与教学。这种在艰难环境中坚守艺术理想、追求真善美的品质,也成为校训精神的重要历史来源。

积淀:西北艺术专科学校与美专时期(1953-1960)

  • 专业体系的初步建立:1953年,学院调整为西北艺术专科学校,下设美术系。这一时期,学院开始系统引进和建立专业美术教育体系,聘请了一批具有深厚功底和艺术造诣的教师。在教学中,一方面延续现实主义传统,另一方面也开始注重对中外艺术经典,包括中国绘画传统的学习与研究。对“古”的借鉴开始进入自觉阶段。
  • 长安画派的影响: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以赵望云、石鲁为代表的“长安画派”崛起,他们提出“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的口号,其艺术实践极大地影响了身处同一地域的西安美院。这种立足本土、融合传统与生活的创作理念,与后来校训中的“借古开今”高度契合,可视为校训思想的重要地域文化源泉。

成型:西安美术学院确立与改革开放(1960-1990年代)

  • 正式定名与学科发展:1960年,学校正式定名为西安美术学院,成为西北地区唯一的高等美术学府。改革开放后,学院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学术思想日益活跃,对外交流不断扩大。在反思历史、面向未来的过程中,学院更加明确地意识到自身所处的独特文化位置(古都西安)和所应承担的历史使命。
  • 对学术传统的自觉总结:1980年代至1990年代,学院领导层和学术群体开始系统地总结办学经验,思考如何凝练一种能够体现学院特色、指引未来发展的精神旗帜。基于数十年的办学实践,特别是对身处历史文化名城优势的深刻认识,以及对“长安画派”精神的继承与发展,“借古开今”的思路逐渐清晰。
    于此同时呢,对艺术家全面素养的强调(厚德)和对美术事业根本职责的认定(弘美)也成为共识。

确立:新世纪的正式颁布与弘扬

  • 水到渠成的提炼:进入21世纪,在学院迎接新的挑战、谋划发展战略的背景下,将长期形成的、得到广泛认同的学院精神正式文本化的需求日益迫切。经过深入的讨论与提炼,“弘美厚德,借古开今”这八个字最终被确定为西安美术学院的校训。
  • 成为精神标识:校训的确立,使西安美术学院的精神传统有了一个凝练、响亮且易于传诵的表达。它迅速被广泛应用于学院的各类文件、宣传材料、校园景观以及重要活动中,成为凝聚师生校友、塑造学院形象的核心文化符号。

校训在办学实践中的具体体现

校训的生命力在于实践。西安美术学院的校训并非悬置于象牙塔顶的口号,而是深刻渗透在其办学实践的方方面面,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教育教学体系中的体现

  • 课程设置:学院在专业课程体系中,高度重视对中国传统艺术课程的建设,如中国画、书法、壁画、民间美术等,并开设了大量相关的史论课程,引导学生“借古”。
    于此同时呢,积极引入当代艺术思潮、现代设计理念和前沿科技(如新媒体艺术),鼓励学生探索创新,旨在“开今”。
  • 教学模式:强调“师造化”与“师古人”相结合。组织学生赴陕西历史博物馆、碑林、汉阳陵以及敦煌、麦积山等地进行实地考察、临摹教学,让学生直接面对古代艺术瑰宝。
    于此同时呢,鼓励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参与社会实践,从时代中汲取创作灵感。
  • 师德师风建设:将“厚德”要求贯穿于教师队伍建设中,强调“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引导教师不仅做经师,更要做人师,以高尚的师德影响和带动学生。

在艺术创作与研究方向上的体现

  • 依托地缘优势的研究特色:学院充分发挥地处西安的优势,形成了以周秦汉唐美术研究、西部民间美术研究、丝绸之路美术研究等为代表的特色研究方向。这些研究本身就是“借古”的深度实践。
  • 创作倾向:西美师生的艺术创作,普遍呈现出一种深沉厚重的历史感和文化气息。无论是在国画、油画、雕塑还是设计领域,都能看到对传统文化元素的创造性运用,以及试图构建当代中国艺术语言的努力,这是“开今”的生动展现。
    例如,在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中,西美艺术家的作品往往以扎实的造型能力和深刻的历史理解见长。
  • 学术活动:学院经常举办以“传统与当代”、“东方与西方”对话为主题的高水平学术论坛和展览,为践行“借古开今”提供思想碰撞和交流的平台。

在校园文化建设与社会服务中的体现

  • 校园环境营造:校园内的雕塑、建筑装饰、视觉识别系统等,都注重融入中国传统美学元素和陕西地域文化符号,营造出浓厚的“借古开今”文化氛围。
  • 学生活动:支持学生社团开展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活动,如汉服社、书画社、民乐社等,同时鼓励举办现代艺术展览、设计竞赛等,体现“弘美”的多样性。
  • 社会服务:学院积极参与公共艺术建设、城乡景观设计、文化遗产保护等工作,将专业知识服务于社会,用艺术美化公共空间,提升城市文化品位,这是“弘美厚德”在社会层面的延伸和实践。

校训的当代价值与深远意义

在全球化、信息化浪潮席卷而来的今天,在文化艺术领域面临诸多新情况、新挑战的背景下,西安美术学院的校训愈发显示出其重要的当代价值与深远意义。

对于坚定文化自信的意义:校训中的“借古开今”,核心在于强调对自身优秀传统文化的尊重、认同与创造性发展。在西方当代艺术话语仍占主导的形势下,它提醒中国的艺术教育者和创作者,必须扎根于中华文化的深厚土壤,从自身的文脉中寻找资源和动力,这是建立文化自信、形成中国特色艺术话语体系的根本途径。

对于应对全球化挑战的意义:全球化带来了文化交融,也带来了同质化的风险。校训指引了一条在全球化语境中保持文化主体性的道路。它不是封闭的“复古”,而是开放的“开今”,鼓励在深刻理解自身传统的基础上,以平等的姿态与世界对话,吸收一切有益成果,最终目的是创造出具有民族魂魄和时代精神的新的艺术。

对于涵养艺术家人格的意义:在商业化和市场逻辑无孔不入的今天,艺术创作容易陷入功利化和浮躁的陷阱。“厚德”的训诫,如同一声警钟,时刻提醒艺术学子,艺术的价值最终取决于其精神高度和思想深度。加强个人品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是抵御不良风气、创作出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作品的内在要求。

对于指明高等美术教育方向的意义:“弘美厚德,借古开今”为西安美术学院乃至中国高等美术教育提供了一种特色鲜明的发展模式。它回答了如何处理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技艺与人格等一系列核心关系问题,强调的是一种均衡、辩证、可持续的发展观,避免走向狭隘的民族主义或全盘西化的极端。

西安美术学院的校训,是其七十年余年办学历史的智慧结晶,是引领其未来发展的精神灯塔。它源于历史,面向未来,立足中国,放眼世界。这八个字所蕴含的丰富内涵与实践要求,将继续激励着西安美术学院的师生们,在艺术的道路上不断探索,以深厚的德行修养为基,以弘扬美、创造美为任,借千年古都之雄风,开中华艺术之新境,为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606490.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11503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