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云南大学的校训是什么,有何历史(云大校训及历史)

综合评述云南大学的校训“自尊、致知、正义、力行”凝练而深刻地体现了这所百年学府的精神追求与育人理念。这八个字并非凭空产生,而是深深植根于云南大学特定的历史脉络与发展进程之中,是其文化传统与时代精神交融的结晶。“自尊”强调个体与学术的独立品格,是立身之本;“致知”追求真理与学问的探索,是治学之基;“正义”秉持公平与道义的担当,是处世之则;“力行”倡导实践与行动的落实,是成事之要。四者相互关联,层层递进,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其历史可以追溯至20世纪30年代,在著名教育家熊庆来先生担任校长时期,面对国难深重、教育救国的时代背景,为砥砺师生心志、塑造大学灵魂而正式确立。它不仅是云大师生治学为人的准则,更在近一个世纪的岁月里,激励着一代代云大人扎根边疆,服务桑梓,为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贡献力量,成为云南大学身份认同和文化基因的核心组成部分,历久弥新,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现实指导意义。

云南大学校训的深刻内涵与历史源流


一、 校训文本的逐字精解与整体意蕴

云南大学的校训“自尊、致知、正义、力行”虽仅八字,却言简意赅,内涵丰富,每一词都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明确的价值导向。

自尊:此处的“自尊”远非狭隘的个人面子或虚荣心,其核心在于对人格独立、学术尊严和民族气节的坚守。它要求师生首先做到自重自爱,保持个体精神的独立与纯净,不随波逐流,不卑不亢。对于一个地处西南边疆的高等学府而言,“自尊”更意味着要树立文化自信和学术自信,不因地域偏远而妄自菲薄,坚信通过自身努力能够在学术殿堂中占据一席之地。它是立身处世的根基,是“致知”、“正义”、“力行”的前提。一个懂得自尊的人,才会在求知路上保持严谨求真的态度,在社会活动中坚守公平正义的原则,在实践行动中展现出不屈不挠的毅力。

致知:源自儒家经典《大学》中的“格物致知”,是大学教育的核心使命。它代表着对一切知识的系统探究和对客观真理的不懈追求。“致”字突出了过程的主动性与不懈努力,意味着知识不会自动到来,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刻苦钻研,精益求精。对于云南大学而言,“致知”不仅指向基础理论的探索,也紧密结合其地处云南、毗邻南亚东南亚的区位优势,强调对地方特色资源、边疆问题、民族文化和区域发展的深入研究,体现了学问服务于社会、知识创造价值的实用理性精神。它是连接“自尊”的内在修养与“正义”、“力行”的外在事功的桥梁。

正义:这是道德层面的核心要求,是社会良知的体现。“正义”要求师生明辨是非,秉持公心,追求社会公平与人间正道。它意味着在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短期效益与长远发展发生冲突时,能够以道义为准绳,做出符合公共利益的选择。在民族危亡、社会变革的历史关头,“正义”更表现为深厚的家国情怀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驱使知识分子为真理、为民族、为人民发声和行动。它是“致知”的价值归宿——求知的目的不是为了独善其身,而是为了明辨是非,服务于社会的公平正义。

力行:语出《中庸》“力行近乎仁”,强调将所学所知付诸实践,知行合一。“力行”是校训的落脚点,反对空谈,崇尚实干。它要求师生不仅要做知识的拥有者,更要做行动的巨人,将崇高的理想、渊博的学识、正义的信念转化为改造社会、服务国家的具体行动。对于云南大学,这意味着鼓励师生深入田野、走进社会,将论文写在云岭大地上,在服务云南乃至全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民族团结进步、生态文明建设等伟大实践中实现人生价值。“力行”是对“自尊”、“致知”、“正义”的最终检验和实现。

这八个字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以“自尊”立其本,以“致知”求其真,以“正义”明其道,以“力行”成其功。它描绘了一个理想人格的成长路径:从内在品格的塑造,到外部知识的获取,再到价值判断的确立,最终落实到社会实践的完成。


二、 历史脉络:校训的孕育、确立与传承

云南大学校训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它与学校的发展历程、时代背景以及杰出校长的办学思想紧密相连。

(一) 初创时期的精神积淀(1922-1937)

云南大学的前身是创建于1922年的私立东陆大学,由时任云南省省长唐继尧主持创办。建校之初,学校便确立了“发扬东亚文化,研究西欧学术,造就专才”的宗旨,蕴含着兼容并包、振兴地方的精神。首任校长董泽在办学中强调“以自由研究为教旨”,倡导学术自由和独立思考,这为后来“自尊”、“致知”精神的萌发提供了最初的土壤。尽管此时尚未有形式上的统一校训,但重视学术、服务桑梓的基因已经植入云大的血脉之中。

(二) 熊庆来校长时期的确立与弘扬(1937-1949)

这是云南大学校训正式形成并闪耀历史光芒的关键时期。1937年,著名数学家、教育家熊庆来先生受聘出任省立云南大学校长,后改为国立云南大学。彼时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华北及沿海高校纷纷内迁,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之秋。熊庆来先生深感于“教育救国”的紧迫性,决心在西南边疆打造一所名副其实的国立大学。

  • 时代背景的催化: 国难当头,激励师生保持民族气节(自尊)、为抗战建国钻研学问(致知)、秉持爱国正义(正义)、投身救亡实践(力行)成为必然要求。内迁至昆明的西南联合大学等高校带来的学术风气和爱国精神,也深刻影响了云大。
  • 熊庆来的办学理念: 熊庆来先生提出了“大学的重要,不在其存在,而在其学术之生命与精神”的著名论断。他致力于将云大从“边疆大学”建设成为“世界学术之林”中有地位的大学。为此,他广揽名师(如吴晗、楚图南、严济慈、冯友兰等曾在此执教),整顿学风,强调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在这一过程中,为了凝聚共识、砥砺师生,他正式提炼并确立了“自尊、致知、正义、力行”作为云南大学的校训。
  • 战时精神的体现: 这一校训完美契合了抗战时期大学的精神风貌。云大师生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坚持教学科研,许多学者结合云南资源开展战时急需的调查研究(如矿冶、农林、医学等),体现了“致知”与“力行”的结合;师生积极参与抗日宣传活动、支援前线,展现了“正义”与担当。校训成为鼓舞士气的精神旗帜。

在这一时期,校训从理念走向实践,塑造了云大“会泽百家、至公天下”的初步精神格局,使云南大学迅速崛起为当时中国著名的大学之一,被誉为“小清华”。

(三) 新中国成立后的发展与新时期的重申

新中国成立后,云南大学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经历了全国院系调整,学校在曲折中前进。尽管校训在特定历史时期未被频繁强调,但其精神内核已融入办学传统。改革开放以来,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复兴,云南大学重新审视和弘扬自身的文化传统。校训所倡导的价值观念与新时期倡导的“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高度契合。
因此,学校正式重申并将“自尊、致知、正义、力行”确立为官方校训,使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发挥指引作用。

进入21世纪,云南大学入选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校训精神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

  • “自尊” 体现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自信与决心上。
  • “致知” 体现在面向国际学术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的原始创新上。
  • “正义” 体现在对教育公平、社会责任的担当以及对学术道德的恪守上。
  • “力行” 体现在主动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云南“三个定位”等重大战略的行动上。

校训通过校史教育、校园文化建设、开学毕业典礼等多种渠道,被广泛传播和践行,成为凝聚全校师生校友的精神纽带。


三、 校训的当代价值与生动实践

云南大学校训不仅是历史的遗产,更是活的、不断生长的精神力量,在当代的大学治理、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中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一) 在人才培养中的体现

校训是云南大学育人体系的灵魂。学校将校训精神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

  • 通识教育中强调“自尊”与“正义”: 通过人文社科经典课程、思政课程,培养学生独立人格、批判性思维和社会责任感,使其懂得如何“做人”。
  • 专业教育中深化“致知”: 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建设高水平科研平台,鼓励学生参与科研训练,培养其探索未知、追求真理的创新能力,使其精于“做事”。
  • 实践教学中落实“力行”: 广泛开展社会调查、志愿服务、专业实习、创新创业活动,特别是利用云南丰富的自然与人文资源,建立了一批特色实践基地,引导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服务社会发展。

这种培养模式旨在造就既有扎实学识、又有高尚品格,既怀揣理想、又能踏实干事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二) 在学术研究中的导向

校训为云南大学的学科发展和学术研究提供了价值导向。学校依托区位优势,在以下领域形成了特色研究,正是校训精神的体现:

  • 民族学与西南边疆研究: 体现了对多元文化的尊重(自尊)、对边疆稳定发展的深切关怀(正义),以及通过扎实的田野调查(力行)获取真知(致知)。
  • 生态学与生物资源保护: 体现了对人类可持续发展这一宏大正义议题的关切,以及通过科学探索(致知)和服务于生态文明建设(力行)的使命担当。
  • 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区域国别研究: 体现了在全球化背景下拓展学术视野(致知)、服务国家开放战略(力行)的自信(自尊)与责任(正义)。

这些研究都超越了纯粹的学术兴趣,蕴含着深厚的人文关怀和现实指向。

(三) 在校园文化与社会服务中的浸润

校训精神弥漫在云南大学校园的各个角落。从矗立着的“会泽百家、至公天下”的校风石,到以熊庆来等先贤命名的建筑道路;从定期举办的“东陆讲坛”等学术活动,到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和志愿项目,校训所倡导的价值观念被具象化、生活化。
于此同时呢,云大师生积极投身社会服务,如:

  • 专家团队深入偏远地区开展科技扶贫和教育帮扶。
  • 学子利用假期进行支教、普法、环保宣传等社会实践。
  • 学校智库为地方政府提供高质量的决策咨询报告。

这些行动正是“正义”引领下的“力行”表现,将大学的知识成果回馈社会,实现了大学的社会价值。

云南大学的校训“自尊、致知、正义、力行”,是一部浓缩的校史,是一种鲜明的文化标识,更是一面永不褪色的精神旗帜。它诞生于民族危难之际,成长于国家建设之中,光大于新时代的征程之上。这八个字,以其深刻的哲学内涵、厚重的历史底蕴和强烈的现实关怀,持续塑造着云南大学的独特气质,指引着一代代云大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追求真理、培育英才、服务社会、贡献国家的道路上坚定前行。它不仅是云南大学的宝贵财富,也是中国高等教育精神传统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606673.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11360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