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旅游学校

重庆旅游学院舞蹈专业,点燃青春热情,舞动生命活力

重庆旅游学院舞蹈专业立足“文旅融合”办学特色,以培养具有艺术表现力与旅游文化传播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专业依托重庆丰富的巴渝文化资源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底蕴,构建了“舞蹈表演+文化旅游”交叉融合的课程体系,通过舞台实践、景区演艺、文化传播等多元路径,激发学生艺术潜能与职业生命力。近年来,该专业毕业生在文旅行业就业率达92%,累计参与国家级演出30余场,形成“以舞促旅、以旅彰文”的良性循环,成为西南地区文旅演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重	庆旅游学院舞蹈专业,点燃青春热情,舞动生命活力

专业定位与特色优势

重庆旅游学院舞蹈专业以“巴渝文化传承创新”为核心,聚焦民族民间舞、现代舞、文旅演艺三大方向。通过“课堂+舞台+景区”三维培养模式,学生不仅掌握舞蹈基本功与编创能力,更具备文旅项目策划、景区文化解说等跨界技能。

培养方向核心能力特色课程
民族民间舞非遗舞蹈传承与创新巴渝民间舞研究、土家摆手舞实训
现代舞当代编创技术与跨媒介表达新媒体舞蹈创作、文旅演艺策划
文旅演艺景区文化传播与活动执行旅游景区节目编排、文化IP开发实务

相较于传统舞蹈专业,该专业增设《旅游文化概论》《演艺项目管理》等跨界课程,并与重庆洪崖洞、磁器口等景区建立常态化合作,使学生具备“能跳、会教、善传播”的多维竞争力。

师资结构与教学资源

专业拥有专任教师28人,其中教授占比18%,副教授占比32%,行业导师占比25%。教师团队涵盖国家一级编导、文旅部专家库成员等高端人才,形成“理论+实践”双轮驱动的教学格局。

师资类型人数代表性成果
教授/博士5人主持国家艺术基金项目2项
行业专家7人参与央视春晚舞蹈编排
青年骨干16人获桃李杯舞蹈大赛金奖

教学设施方面,专业配备800㎡综合剧场、400㎡非遗舞蹈实训室,并与重庆歌舞剧院、川渝非遗保护中心共建实践基地,实现“教室-剧场-景区”场景无缝衔接。

实践平台与成果产出

专业构建“学演一体”培养体系,年均开展大型展演15场,学生参与率达100%。近三年累计获得省级以上奖项47项,原创作品《山城巷韵》入选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

实践类型年均场次代表性项目
校内展演8场毕业大戏《巴风渝韵》
景区驻演6场洪崖洞《川江号子》快闪
竞赛参展4场全国桃李杯高校组银奖

通过“非遗进校园”“景区艺术季”等品牌活动,学生创作《吊脚楼晨曦》《火锅奏鸣曲》等作品,将巴渝文化元素转化为可传播的舞蹈语言,形成“艺术赋能文旅”的创新路径。

就业质量与行业影响

专业近三届毕业生进入文旅系统比例达68%,其中景区演艺岗位占35%,文化传播机构占28%,自主创业率12%。典型案例包括:

  • 2019级李XX:任职于张家界《天门狐仙》剧组,担任舞蹈编导
  • 2020级王XX:创立“渝舞文旅”工作室,承接景区演艺项目
  • 2021级张XX:受聘为重庆市非遗保护中心专职舞者
就业方向占比典型单位
文旅演艺35%宋城演艺、华侨城集团
文化传播28%抖音文旅、爱奇艺综艺
教育培训22%艺术培训机构、中小学
自主创业12%舞蹈工作室、文旅IP项目

毕业生凭借“舞蹈+文旅”复合技能,在《印象武隆》《长江夜游》等项目中担任主创,推动重庆文旅演艺市场规模年均增长15%,彰显专业建设与区域经济的高度契合。

多维度对比分析

通过横向对比发现,重庆旅游学院舞蹈专业在文旅融合领域具有显著优势:

对比维度重庆旅游学院四川音乐学院成都体育学院
文旅课程占比45%25%18%
景区实践基地12个4个6个
文旅行业就业率92%68%55%

纵向来看,该专业近三年实现三大突破:实践教学占比从60%提升至75%,校企合作项目增长300%,学生专利授权量年均增加5项,持续领跑西南地区同类专业。

从课程迭代看,新增《数字文旅演艺设计》《短视频编舞》等前沿课程,取代传统《古典舞身韵》等基础课,凸显“科技+艺术”的融合趋势。这种动态调整机制使人才培养始终与行业需求同步,为文旅产业输送兼具传统功底与现代视野的创新型人才。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lvyou/12940.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11400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