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都航空职业学院民航专业群依托四川航空产业优势,构建了以飞行器制造、航空维修、航空服务为核心的特色化办学体系。作为全国首批定向培养民航技术人才的高职院校,其深度产教融合模式显著提升了学生岗位适配能力,近三年毕业生对口就业率持续保持在92%以上。学院通过引入CCAR-147、CCAR-66等民航维修资质标准,打造了覆盖民航机务、地勤、空管等领域的全链条人才培养体系,其中航空机电设备维修专业获评国家级骨干专业,形成“校中厂、厂中校”的实训生态。
一、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
学院构建了“航空制造+航空维修+航空服务”三位一体的专业集群,核心专业包含航空机电设备维修、飞行器制造技术、民航运输服务等。课程体系采用“基础平台+专业模块+X证书”架构,其中ARJ21-700机型专项实训、民航维修基本技能等课程直接对接行业标准。
专业名称 | 核心课程 | 职业资格证书 |
---|---|---|
航空机电设备维修 | 飞机电气系统、航空发动机原理、民航维修管理 | 民用航空器维修人员执照(CCAR-66) |
飞行器制造技术 | 飞机铆接与装配、数控加工技术、航空材料应用 | 无损检测(NDT)资格证 |
民航运输服务 | 客舱服务英语、值机与行李运输、航空危险品处理 | 民航客运销售代理资格证 |
二、师资力量与教研能力
学院实施“双师双能”提升计划,现有专任教师中具备民航局认证教员资格占比达68%,企业兼职教师年授课量超1200课时。近五年主持开发《航空紧固件拆装虚拟仿真》等国家规划教材3部,承担民航西南地区飞机涂装工艺标准等企业攻关项目。
师资类型 | 人数 | 企业经历年限 |
---|---|---|
教授/副教授 | 42 | 平均8.6年 |
讲师(含工程师) | 98 | 平均5.2年 |
企业兼职教师 | 35 | 平均12.4年 |
三、实训资源配置
学院建成A320整机实训中心、航空发动机维修实训室等12类专业化场地,设备总资产达1.8亿元。其中与四川航空合作的“飞机复合材料修理联合实验室”配备热压罐、超声检测等高端设备,可开展民航CCAR-145维修单位资质培训。
实训类别 | 场地面积 | 设备价值 |
---|---|---|
整机实训中心 | 3200㎡ | 4200万元 |
航电维修实验室 | 800㎡ | 1800万元 |
模拟客舱训练舱 | 6组 | 350万元 |
四、产教融合机制
学院与中国商飞成都基地、四川航空维修工程部等企业建立“四共”机制:共建人才培养方案、共用实训基地、共派师资队伍、共育企业文化。2023年校企联合开发“飞机航线维护”定制化课程包,实现岗位能力与教学内容的精准对接。
- 订单班覆盖率:85%专业实施“川航机务班”“空港地勤班”等定制培养
- 技术攻关项目:参与国产ARJ21飞机区域维修方案优化等6项行业课题
- 人员互聘规模:企业技术骨干年授课量突破2000学时
五、学生发展路径
毕业生呈现“技术+管理”双通道发展特征,技术岗位晋升周期缩短至行业平均水平的80%。学院建立“学历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互通机制,支持学生考取民航维修执照、航空物流师等职业资格。
毕业去向 | 比例 | 典型岗位 |
---|---|---|
民航维修企业 | 58% | 航线维护工程师、定检工程师 |
机场运营单位 | 23% | 值机主任、机场运维主管 |
航空制造企业 | 12% | 飞机装配技师、质量检验员 |
六、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构建“三方督导+四阶评估”质量监控网络,引入民航局适航监察员参与教学评价。关键教学环节合格率从2018年的91.2%提升至2023年的97.5%,其中飞机标准线路施工等核心技能考核通过率达到行业领先水平。
- 教学事故率:连续五年保持低于0.3%
- 毕业生技能抽查:优秀率82%(四川省质量年报数据)
- 用人单位满意度:94.6%(2023年第三方调研)
七、行业服务贡献
学院年均开展民航特有工种培训超3000人次,承接西藏航空维修人员复训等横向项目。开发的《航空紧固件保险规范》等5项技术标准被西南地区中小机场采纳,产生直接经济效益逾千万元。
服务类型 | 年度数据 | 受益单位 |
---|---|---|
社会培训 | 3200人次 | 航空公司、机场地服公司 |
技术研发 | 8项专利 | 民航维修企业、零部件制造商 |
标准制定 | 3份行业规范 | 西南地区支线机场 |
八、国际化办学探索
与法国国立民航大学、澳大利亚堪培门技术学院建立学分互认机制,开发EASA Part-66认证培训课程。2022年启动“中法飞机复合材料修理”国际合作班,采用双语教学模式培养国际化技术人才。
- 海外交换生规模:年均25人
- 国际认证课程:引进AMECA航空机械课程体系
- 跨国技术培训:为老挝航空开展3期维修专项培训
成都航空职业学院通过构建“专业根植产业、教学融入企业、文化对接行业”的育人生态,形成了鲜明的民航职业教育特色。其“双师双能”师资队伍建设、“真设备真项目真要求”的实训模式,以及深度产教融合机制,为民航业输送了大量“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技术技能人才。未来需在智能化维修技术、航空新材料应用等前沿领域持续发力,进一步提升服务国家战略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