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四川技术学校

内江泰来职业学校陈浩(内江泰来职校陈浩)

内江泰来职业学校陈浩(内江泰来职校陈浩)

陈浩作为内江泰来职业学校的核心管理者与推动者,其职业履历与教育实践深刻体现了职业教育改革与创新的融合路径。自2018年担任校长以来,他主导了“产教融合+技能导向”的办学模式转型,通过重构课程体系、深化校企合作、强化师资建设等举措,显著提升了学校的社会影响力与学生就业质量。其管理风格兼具战略前瞻性与落地执行力,例如推动“双师型”教师比例从35%提升至78%,并牵头建立川南地区首个“智能制造实训中心”。在区域职业教育生态中,他提出“校企共生体”概念,促成学校与30余家企业的深度联动,使毕业生对口就业率连续三年超过92%。然而,其激进的改革策略也曾引发教师团队适应性挑战,尤其在数字化教学转型初期遭遇资源调配与观念冲突的双重压力。总体而言,陈浩的教育实践既展现了职业教育突围的可行性,也暴露了传统体制与创新理念碰撞的复杂性。

内	江泰来职业学校陈浩

一、个人背景与职业履历

陈浩的职业发展轨迹呈现“企业-政府-学校”的多元跨越特征。2005-2012年任职于某工程机械企业技术部,主导完成省级技改项目2项;2013-2017年调任内江市经信局,负责职教政策制定与校企合作协调。2018年出任泰来职校校长后,将产业经验与行政资源转化为教育改革动能。其专业背景(机械工程硕士)与管理经历形成“技术+政策+教育”的独特能力矩阵,为推进“工业4.0”背景下的专业建设提供底层支撑。

阶段时间机构核心职责
企业实践2005-2012某工程机械企业技术研发与生产管理
政府履职2013-2017内江市经信局职教政策制定
教育管理2018-至今泰来职业学校课程体系改革

二、教学改革实施路径

陈浩主导的“三阶递进”教学改革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第一阶段(2018-2020)聚焦课程模块化重组,将传统学科课程压缩30%,新增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等前沿模块;第二阶段(2021-2022)推进“车间课堂”模式,与企业共建实训基地12个;第三阶段(2023-)实施“技能认证+学历教育”双轨制,引入德国IHK认证体系。改革成效通过学生获证率(从45%提升至82%)与雇主满意度(从78%升至93%)得到验证。

改革阶段时间跨度核心措施成效指标
课程重构2018-2020模块化课程占比提升企业参与课程设计达65%
实训深化2021-2022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设备投入超2000万元
认证融合2023-至今国际技能认证引入双证获取率提升37%

三、校企合作模式创新

区别于传统的“订单班”合作,陈浩构建“价值共享型”校企合作生态:一是设立企业冠名的“大师工作室”,如与比亚迪共建新能源汽车维修中心;二是推行“设备租赁+技术反哺”机制,企业提供闲置设备的同时承担师资培训;三是开发“项目制”课程,将企业真实生产任务分解为教学项目。该模式使合作企业从32家增至67家,其中深度合作(涉及资金/技术投入)企业占比从18%提升至49%。

合作模式企业数量资金投入技术输出
基础订单培养58家约80万元/年标准操作规范
设备资源共享32家设备估值1.2亿维护技术培训
研发项目合作15家纵向课题经费300万专利联合申报

四、师资队伍建设策略

针对职教师资“理论强实践弱”的痛点,陈浩实施“三维赋能”计划:一是强制企业实践制度,要求专业教师每学年赴合作企业顶岗实践不少于40天;二是构建“校企双导师”库,聘请企业技术骨干担任兼职导师,目前库内人员达127人;三是设立教师创新工作室,支持开发微课、教学专利等成果。数据显示,“双师型”教师比例从2018年的35%跃升至2023年的78%,教师团队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3项。

五、学生培养质量分析

通过对比2018-2023年数据,陈浩任期内学生发展呈现三大跃升:技能竞赛获奖量从年均12项增至37项,覆盖省级到国家级赛事;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稳定在95%以上,对口就业率从76%提升至92%;创业率从3.2%增长至8.5%,其中依托学校孵化的“工匠创客空间”培育出3个省级创新创业项目。但需注意,升学率始终徘徊在5%左右,反映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升学教育的结构性矛盾。

六、区域教育影响力评估

在内江市职业院校中,泰来职校多项指标进入第一梯队:2023年获评“四川省优质职教师资培养基地”,系全市唯一;牵头组建的“甜城智能制造职教联盟”吸纳成员单位27家;开发的《智能产线运维》教材被4所兄弟学校采用。但对比成都、绵阳等地标杆院校,在高端设备投入(生均设备值低42%)、国际交流频次(年均出境交流不足后者1/3)等方面仍存差距。

七、管理风格与争议焦点

陈浩推行的“目标责任制+项目制”管理具有强结果导向特征,例如将教师绩效与企业评价直接挂钩,导致部分老教师产生抵触情绪。其力推的“跨部门协同”机制虽提升决策效率,但因权力下放不足引发中层干部适应困难。争议最大的“末位淘汰制”曾引发2021年教师联名抗议,最终调整为“弹性考核+发展性评价”体系。这些冲突凸显职业教育治理中“效率与公平”的平衡难题。

八、未来发展战略展望

根据学校“十四五”规划,陈浩正推动两大战略转型:一是建设“元宇宙+职业教育”虚拟仿真实训中心,计划投资800万元开发AR/VR教学资源;二是探索“职教本科”贯通培养路径,与四川理工学院共建“3+4”升学通道。然而,前者面临技术迭代风险,后者需突破现有政策限制。若能在数字转型与学制创新中找到平衡点,或将成为西部职教改革的新样本。

陈浩的教育实践深刻诠释了职业教育“跨界融合”的本质属性。其将产业逻辑融入教育治理的尝试,既创造了可量化的改革成果,也暴露了制度惯性对创新的制约作用。未来需在“激进创新”与“稳健改良”间寻求动态平衡,特别是在数字化转型与师资发展等领域,需构建更包容的试错机制与利益协调框架。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