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四川技术学校

四川应用技术学校西昌(川应用技术学校西昌)

四川应用技术学校西昌校区是四川省职业教育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托西昌市作为川西南中心城市的区位优势,聚焦民族地区产业发展需求,形成以现代农业、智能制造、文旅服务为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校区自建校以来,累计培养技术技能人才超1.2万人,毕业生本地就业率达68%,为凉山州乡村振兴与产业升级提供有力支撑。校区占地320亩,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配备现代农业实训基地、智能制造车间等教学场景,构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育人模式,与西昌钒钛产业园、邛海文旅区等30余家单位建立深度合作,成为区域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核心基地。

四	川应用技术学校西昌

一、地理区位与战略定位

西昌校区位于凉山彝族自治州首府西昌市,地处攀西经济区核心地带,北接成昆铁路枢纽,南连滇西北旅游环线,具有显著的交通与产业辐射优势。校区距离西昌青山机场仅15公里,成昆复线通车后实现2小时直达成都,区位条件为产学研协同发展奠定基础。

维度 西昌校区 同类院校(川内)
年均校企合作项目数 45项 32项
本地产业匹配度 87% 65%
民族地区生源占比 42% 15%

通过对比可见,西昌校区在服务民族地区、对接地方产业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其“政校企”三方联动机制较同类院校更为成熟。

二、学科专业建设特色

校区重点建设现代农业技术、智能装备制造、康养护理等6大专业群,其中畜牧兽医、光伏材料制备技术等专业被列为省级重点建设专业。专业设置紧密围绕凉山“三张名片”——清洁能源、特色农业、生态旅游展开。

  • 现代农业技术专业:建成800亩高原农业实训基地,开展苦荞、蓝莓等特色作物种植研究
  • 光伏发电技术专业:与协鑫新能源共建实训中心,模拟光伏电站运维场景
  • 民族旅游服务专业:开设彝绣、漆器非遗技艺课程,培养文旅融合型人才
专业类别 骨干专业数量 实训设备价值(万元) 对口就业率
现代农业 3 1200 91%
智能制造 2 2500 89%
康养护理 1 800 86%

数据显示,现代农业类专业因实训条件完善、产业链匹配度高,在就业竞争力上表现突出。

三、师资队伍结构优化

校区实施“双师素质提升计划”,通过企业挂职、技能认证等方式强化教师实践能力。现有专任教师186人,其中高级职称占比37%,“双师型”教师占比68%,聘请行业专家42人担任兼职教师。

指标类型 西昌校区 全省中职均值
企业经历教师比例 72% 51%
硕士以上学历教师 45% 38%
技师/高级工证书持有率 89% 76%

对比表明,西昌校区在教师实践能力培养方面成效显著,尤其在民族地区双语教学能力建设上形成特色优势。

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校区推行“季节学期制”改革,将学年划分为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个阶段,理论教学与田间实践交替进行。与好医生药业、江铜稀土等企业开展“订单班”培养,实现招生即招工。

  • “彝心匠艺”项目:选拔彝族学生传承银饰锻造技艺,年均培养传统工艺人才60人
  • “光伏英才”计划:采用“1.5年校内+1年电站”培养模式,近3年输送技术骨干127人
  • “电商助农”实训:联合拼多多、抖音开展直播营销培训,学生运营账号年销售额突破2000万元
培养模式 参与企业 年输送人数 岗位晋升率
现代学徒制 12家 320人 82%
订单培养 8家 215人 78%
顶岗实习 15家 480人 65%

数据显示,现代学徒制在岗位稳定性和技术成长性方面优势明显,但需加强职业发展规划指导。

五、产教融合平台建设

校区建有“三中心一基地”产教融合载体:现代农业技术中心、智能制造实训中心、民族文旅研发中心和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其中,光伏材料检测中心通过CNAS认证,具备第三方检测资质。

平台类型 建筑面积 设备总值 年服务企业数
现代农业中心 5000㎡ 860万 43家
智能制造中心 3800㎡ 1200万 31家
文旅研发中心 2200㎡ 450万 27家

平台建设推动技术成果转化,近三年完成横向课题27项,产生直接经济效益超3000万元。

六、学生发展质量分析

2023届毕业生数据显示,初次就业率92.5%,对口就业率78%,平均起薪4200元/月。升学群体中,73%通过单招考试进入省内高职院校。学生获省级以上技能大赛奖项42项,其中光伏安装项目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二等奖。

发展路径 比例 典型去向 平均月薪
直接就业 62% 本地中小企业 3800元
异地就业 25% 成都、昆明等地 4500元
升学深造 13% 四川农职院等高校 -

薪酬水平与专业相关性显著,智能制造类专业平均起薪较文科类专业高18%。

七、社会服务效能评估

校区年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1.2万人次,为凉山州扶贫搬迁群众定制“彝绣+电商”培训项目。承接农业农村部“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累计培养新型职业农民680人。

  • 技术帮扶:派出教师团队为17个贫困村提供种植养殖技术指导
  • 文化传承:建立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点,培训传承人216名
  • 应急响应:疫情期间开发线上培训课程,覆盖学员超8000人次
> > > > > > > > > > > > > > > > > > > > > >
服务类型 年度人次 >
>职业技能培训>12000>农村转移劳动力>3600
>技术扶贫>800>脱贫家庭>2400
>文化传承>650>非遗从业者>1500
>
>

>经济价值外,校区在促进民族团结、助力乡村振兴方面发挥不可替代作用。

>

八、发展挑战与战略建议

>

>尽管取得显著成效,但面临三大挑战:一是民族地区生源文化基础薄弱,二是新兴产业技术迭代加速,三是跨区域就业服务体系待完善。建议从三方面突破:首先,深化“文化筑基”工程,开发彝汉双语课程资源;其次,建设产业技术研究院,引入5G、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模块;最后,搭建“云就业”平台,实现岗位需求与毕业生资源的智能匹配。

>

>未来五年,校区计划投资2.3亿元建设产教融合创新园区,重点打造新能源材料、智慧农业两个省级高水平专业群,力争跻身国家乡村振兴重点职业院校行列。通过“教育+产业+文化”三维赋能,持续为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注入人才动能。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school/322839.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10575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