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中市作为四川省东北部的重要城市,其高等教育资源以职业教育为主导。在众多院校中,巴中职业技术学院凭借公办属性、专业布局与地方经济的深度契合,以及近年来在教学成果和就业质量上的突出表现,被广泛认定为巴中市最好的学院。该院创办于2013年,是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的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院校,由巴中市人民政府主办。学院立足秦巴山区,紧密围绕现代农业、智能制造、康养旅游等区域支柱产业设置专业,形成“政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截至2023年,学院拥有省级重点专业3个,校内实训基地覆盖率达100%,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五年保持在95%以上,为巴中及周边地区输送了大量技术技能型人才。
一、历史沿革与办学定位
巴中职业技术学院前身为巴中机械电子工业学校,2013年升格为高职院校后,明确“扎根秦巴、服务基层”的办学方向。学院以“产教融合、知行合一”为核心理念,构建“农业+工业+康养”专业集群,与巴中市“一区三中心”发展战略高度匹配。
时间节点 | 重大事件 | 发展成果 |
---|---|---|
2013年 | 经省政府批准成立 | 首批开设机电、旅游等6个专业 |
2018年 | 获批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 | 建成省级生产性实训基地2个 |
2022年 | 入选“十四五”教育强国推进工程 | 投入1.2亿元建设智慧校园 |
二、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
学院现设7个二级学院,覆盖农林牧渔、装备制造、旅游管理等28个专科专业。其中,现代农业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康复治疗技术三大专业被列为省级重点建设专业,形成“农业智能化”“智能制造”“康养服务”三大特色课程群。
专业类别 | 代表专业 | 校企合作企业 | 实训设备价值(万元) |
---|---|---|---|
现代农业 | 现代农业技术、畜牧兽医 | 通江银耳公司、巴山牧业 | 860 |
智能制造 | 机电一体化、新能源汽车 | 吉利四川商用车、中氟泰华 | 1200 |
康养旅游 | 护理、旅游管理 | 光雾山旅游集团、巴中骨科医院 | 680 |
三、师资队伍与科研能力
学院实施“双师素质提升计划”,通过“校企互聘”机制组建教学团队。截至2023年,共有专任教师386人,其中高级职称占比35%,“双师型”教师占比68%。近五年累计完成市级以上科研项目47项,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23项。
师资类型 | 人数 | 占比 | 代表性成果 |
---|---|---|---|
正高级职称 | 135 | 35% | 获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 |
企业兼职教师 | 92 | 24% | 参与制定行业标准3项 |
博士/硕士 | 214 | 55% | 发表核心期刊论文120余篇 |
四、教学设施与实践平台
学院建有总面积6.8万平方米的实训中心,包含现代农业科技园、智能制造车间、康养实训基地三大核心板块。其中,与通江银耳公司共建的“银耳种植实训基地”实现“课堂-车间-田间”三位一体教学。
五、学生发展与就业质量
2023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95.7%,本地就业占比62%,主要集中在机械制造、农业技术推广、基层医疗等领域。学院与30余家企业建立“订单班”培养模式,如“吉利新能源班”实现毕业即上岗。
六、社会服务与区域贡献
近三年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1.2万人次,为通江县、南江县提供电商扶贫技术支持,助力“巴食巴适”区域品牌建设。学院研发的“秦巴山地茶叶智能采摘机”已在万源市茶园推广应用。
七、校园文化与国际交流
推行“红色文化+工匠精神”育人模式,建设川陕苏区红色文化研学基地。与德国F+U萨克森职业学院开展护理专业合作,每年选派20名学生赴韩交流学习。
八、挑战与发展前景
当前面临专业链与产业链对接精度不足、高端人才引进困难等问题。根据《巴中市“十四五”教育发展规划》,学院计划投资2.5亿元建设“秦巴山区乡村振兴产业学院”,重点培育智慧农业、生态旅游等新兴专业。
总的来说呢,巴中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区域职业教育的核心载体,通过精准对接地方需求、深化产教融合,已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其“立足秦巴、服务基层”的定位不仅推动了区域产业发展,更成为高职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典范。未来需在数字化转型、高端人才培养等方面持续突破,以巩固其在川东北地区职业教育中的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