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充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作为学校教学管理的核心部门,承担着统筹教学资源、规范教学流程、保障教学质量的重要职责。近年来,该处通过推进信息化改革、优化管理机制、强化质量监控等措施,逐步构建起覆盖教学全周期的管理体系。其工作成效体现在教学秩序规范化、资源共享平台化、质量评估数据化等多个维度,尤其在校企合作课程开发、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形成特色。然而,面对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趋势,仍存在跨平台数据整合不足、教师信息化能力参差不齐等问题。以下从组织架构、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等八个方面展开深度分析。
一、组织架构与职能分工
教务处采用"三级管理"架构,设置教务科、实践教学科、质量管理科等核心科室,配备专职管理人员28人。各二级学院设立教学秘书岗位,形成"校-院-专业"三级联动机制。核心职能涵盖教学计划制定、课程资源调配、考试组织、质量监控等12项关键业务,其中教学运行管理占比45%,质量监控占比30%,其余为辅助性工作。
管理层级 | 核心科室 | 主要职能 | 人员配置 |
---|---|---|---|
校级 | 教务科 | 教学计划、排课、考务 | 8人 |
校级 | 实践教学科 | 实训管理、校企合作 | 6人 |
校级 | 质量管理科 | 督导、评估、认证 | 5人 |
二级学院 | 教学秘书岗 | 执行教学计划、反馈问题 | 9人 |
二、教学管理制度体系
现行制度包含5大类42项细则,覆盖教学全过程。其中《教学事故认定办法》明确将教学失误分为三等级,2022年处理教学事故17起,较2021年下降23%。《教师教学质量考核办法》实施以来,优秀率从31%提升至45%,但学生评教得分波动较大,反映出评价标准需进一步优化。
制度类别 | 核心文件 | 更新频率 | 执行难点 |
---|---|---|---|
教学运行 | 排课管理办法 | 每年修订 | 跨校区资源协调 |
质量监控 | 督导工作规程 | 每学期调整 | 评价标准主观性 |
实践教学 | 实训设备管理办法 | 三年大修 | 设备维护资金缺口 |
三、信息化教学平台建设
学校已建成三大核心系统:教务管理系统(2018年上线)、教学质量监测平台(2020年)、实训预约APP(2021年)。系统间数据尚未完全打通,2022年教学档案数字化率仅68%,落后于同类院校平均水平。教师端调查显示,73%的教师认为系统操作培训不足,学生端APP使用满意度为61.3分。
平台名称 | 上线时间 | 核心功能 | 数据对接情况 |
---|---|---|---|
教务管理系统 | 2018 | 排课、选课、成绩 | 未对接质量平台 |
质量监测平台 | 2020 | 督导记录、评教统计 | 未接入移动端 |
实训预约APP | 2021 | 设备预约、签到 | 独立运行 |
四、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实施"三维监控"模式:教学督导(权重40%)、学生评教(35%)、同行评价(25%)。2022年数据显示,专业课教师平均得分82.6分,公共课教师78.4分,差距显著。督导发现的问题中,教学方法陈旧占比38%,课堂管理问题占比27%,反映出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迫切性。
五、实践教学资源配置
校内实训室总面积达2.3万㎡,设备总值8700万元,但工科类专业生均设备值仅0.6万元,低于省级标准。2022年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5个,引入企业设备价值1200万元,但企业参与度不均衡,部分协议存在"重签约轻实施"现象。校外实习基地数量虽达126个,但深度合作的仅占28%。
六、师资队伍建设现状
现有专任教师582人,高级职称占比34%,双师型教师占比61%。近三年新进教师占比达41%,但企业实践经历达标率仅53%。教师培训经费年均增长15%,但人均参训次数仍低于全省高职院校均值。重点专业师生比达1:23,部分新兴专业出现结构性缺编。
七、教学改革特色举措
推行"三阶递进"培养模式:第1-2学期夯实基础,第3-4学期专项实训,第5-6学期顶岗实习。开发"平台+模块"课程体系,建成省级精品在线课程12门。试点现代学徒制班级8个,实现招生即招工。但改革覆盖面不均衡,传统专业转型进度滞后。
八、现存问题与发展建议
当前主要矛盾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教学数字化转型速度与企业技术迭代不同步,二是质量监控指标体系与职业教育类型特征匹配度不足,三是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尚未形成闭环。建议重点推进:①建设教学大数据中心,实现多平台数据融合;②开发岗位能力导向的教学质量评价标准;③建立"双导师"制长效机制。
通过系统性改革,南充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正逐步从传统管理型向服务赋能型转变。未来需在智慧教学环境构建、教师数字素养提升、质量文化培育等方面持续发力,方能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中实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