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省游仙职业技术学校是绵阳市游仙区人民政府主办的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始建于1983年,原名“游仙城郊职业中学”,2006年更名为现名。学校以“产教融合、匠心育人”为核心理念,构建了“专业集群+产业学院”的特色办学模式,现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四川省“三名工程”建设单位。校园占地120亩,建筑面积8.2万平方米,开设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现代服务三大专业群,其中“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为国家级示范专业,“数控技术应用”和“电子商务”专业为省级重点专业。学校与京东方、长虹集团等企业共建实训基地12个,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对口升学本科上线率达35%,形成“升学有优势、就业有质量”的双重发展路径。
一、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
学校围绕区域支柱产业构建“3+5”专业布局,即3大专业群(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现代服务)和5个特色专业方向。核心课程采用“岗位能力+职业素养”模块化设计,引入企业真实项目案例教学。
专业群 | 核心专业 | 对接产业 | 实训基地数量 |
---|---|---|---|
电子信息 | 电子技术应用、物联网技术 | 新型显示、智能家电 | 4个 |
智能制造 | 数控技术、工业机器人 | 高端装备、汽车制造 | 3个 |
现代服务 | 电子商务、会计事务 | 数字经济、现代物流 | 5个 |
课程体系融入“1+X”证书标准,开发《智能制造工艺》《电商运营实战》等校本教材8部,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覆盖率达85%。
二、师资力量与教学资源
现有教职工186人,其中高级职称占比42%,“双师型”教师比例达78%。通过“企业实践+高校研修”双轨培养机制,打造高水平教学团队。
类别 | 人数 | 占比 | 专项能力 |
---|---|---|---|
正高级教师 | 24 | 13% | 省级教学名师3人 |
企业兼职教师 | 56 | 30% | 技师及以上职称占82% |
硕士以上学历 | 68 | 37% | 含博士2人 |
建有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3门,虚拟仿真实训中心2个,配备价值3200万元的教学设备,生均教学资源值居全省中职校前15%。
三、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
创新“厂中校+校中厂”协同育人模式,与京东方、中国重汽等企业共建“订单班”12个,实现“招生即招工”培养闭环。
合作类型 | 企业名称 | 合作内容 | 年度受益学生 |
---|---|---|---|
产业学院 | 长虹电器 | 智能家电技术人才培养 | 200人/年 |
实训基地 | 京东方科技 | 显示技术实训中心共建 | 150人/年 |
订单培养 | 吉利汽车 | 新能源汽车维修定向班 | 80人/年 |
近五年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3200人次,联合研发技术攻关项目7项,获实用新型专利4项。
四、学生发展与升学就业
构建“技能竞赛-创新创业-升学就业”三维发展通道,近三年累计输送高职升学学生1865人,直接就业学生2347人。
年份 | 升学人数 | 本科上线率 | 就业起薪 |
---|---|---|---|
2021 | 628 | 32% | 4200元/月 |
2022 | 712 | 36% | 4500元/月 |
2023 | 845 | 38% | 4800元/月 |
技能竞赛方面,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3项、省级奖项27项,形成“以赛促学”的良性机制。
五、教学设施与信息化建设
投入1.2亿元建设产教融合实训大楼,建成“5G+工业互联网”智慧实训中心,配备工业机器人、数控加工等先进设备230台套。
- 数字化校园:覆盖全校的万兆光纤网络,开发移动办公APP 12个
- 虚拟仿真:机械加工、电子电路等虚拟实训系统6套
- 创新平台:学生创客空间面积800㎡,孵化创业项目23个
图书资源总量达36万册,其中数字资源占比65%,建有绵阳市首个中职校“学术期刊数据库”。
六、社会服务与脱贫攻坚
年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超5000人次,重点面向退役军人、农村转移劳动力等群体。创新“培训+就业”一体化服务模式,培训后就业率达92%。
项目类型 | 年度人数 | 主要成效 |
---|---|---|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 | 1200人 | 培育家庭农场主87人 |
企业在岗培训 | 2800人 | 技术升级覆盖率95% |
残疾人技能培训 | 350人 | 就业安置率82% |
对口帮扶凉山州3所中职校,派出骨干教师42人次,协助开发特色课程15门,助力当地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全部就业。
七、国际交流与合作办学
与德国埃尔福特职业学院建立友好学校关系,开展“中德智能制造”双元制试点项目,联合培养国际化技能人才68人。
- 引进IHK职业资格认证标准,开发德标课程6门
- 接收德国师生短期交流团4批次,共计126人
- 输出中式烹饪、传统手工艺等文化课程,在海外建设“游仙非遗工作室”2个
加入“一带一路”职业教育联盟,与柬埔寨金边端华学校共建“中文+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年培训柬籍学生200余人次。
八、文化传承与特色发展
将蜀文化元素融入校园建设,打造“三线记忆”“工匠精神”主题文化长廊,开发《川北民俗工艺》《绵州戏曲鉴赏》等校本文化课程。
文化项目 | 实施形式 | 年度参与学生 |
---|---|---|
传统技艺传承 | 羌绣、蜀绣工坊 | 320人 |
非遗保护实践 | 皮影戏社团 | 180人 |
地域文化研究 | 李白诗风研习社 | 250人 |
创新“德育银行”评价体系,将文明礼仪、劳动素养等指标量化积分,学生综合素质合格率从89%提升至97%。
四川省游仙职业技术学校通过深化产教融合、强化内涵建设,已形成“立足绵阳、辐射成渝、服务西部”的办学格局。未来需在三个方面持续突破:一是加快专业数字化改造,建设更多虚拟仿真实训场景;二是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探索股权多元化产业学院建设;三是加强国际职业资格认证对接,提升人才培养国际化水平。该校的发展实践为西部县域中职校转型升级提供了可复制的“游仙样本”。